阐释学视域下的书法典籍英译

2024-12-09 00:00:00刘怡露
名家名作 2024年32期

[摘 要]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典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并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阐释学强调对文本的深入分析,揭示其深层内涵和文化价值,并以全新的视角来解读书法典籍。深入挖掘书法典籍创作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并在阐释学理论的指导下,为更准确地传达书法典籍的笔法技法、审美追求和文化内涵,提出了适合翻译书法典籍的有效策略。

[关 键 词] 阐释学;书法典籍;英译策略;英译实践;书法文化

基金项目:2025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文体分析的外交禁忌语翻译策略研究”(2025-ZDJH-890)。

作者简介:刘怡露(1989—),女,汉族,河南信阳人,文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学。

一、引言

作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书法典籍既是中华文字的承载工具,又是书法艺术的展现形式,并共同构成了书法典籍的独特魅力。书法作品的笔法技巧、结构布局、章法安排,都凝聚了书法家的技艺与审美。在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翻译书法典籍对于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各国文化交流至关重要。然而,书法自身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也给翻译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阐释学以其独特的理论视角,指导译者深入分析文本,深入挖掘书法典籍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本文旨在探讨阐释学在翻译书法典籍过程中的使用价值。通过提出结合阐释学理论和书法特点的翻译策略,向目的语国家的读者精准地传达书法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进而推动中华书法文化走向世界。

二、书法艺术:历史、美学与文化的结合

自古以来,书法作为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承载着古人对文字美的不懈追求。在千年的历程中,它不断发展,从早期的甲骨文、金文,到后来的篆文、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每种书体都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书法家依靠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将日常的文字书写提升为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书法艺术的迷人之处在于流畅多变的笔法和深刻隽永的意蕴。所以,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欣赏者通过书法作品能深切了解书法家创作时的心思和审美追求,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以及对文化的认同。

三、阐释学:从古典到现代的理性演进

阐释学是一门研究文本“理解与解释”的学科,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古典阐释学以追求文本原意和作者意图的忠实解读为目标,强调对文本的精确分析和逻辑推理。它认为文本的意义是固定的、不变的,需要通过细致的语言分析和逻辑推断来揭示文本的原意。古典阐释学的代表人物如亚里士多德、施莱尔马赫等,为阐释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代阐释学则强调文本的多义性和解释者的主体性,认为文本的意义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它不再局限于对文本原意的追求,而是关注解释者如何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文化背景来理解和解释文本。现代阐释学的代表人物如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推动了阐释学向更加多元化和开放性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阐释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理性演进。

在翻译中,古典阐释学强调忠实地再现原文,确保原文精髓的准确传达。现代阐释学不再执着于文本原意,它认为,文本的意义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解释者需要根据自身经验及文化背景来解释文本。这一观点为翻译实践带来了新的启示。“阐释即解释”是现代阐释学的核心理念,它强调对文本或现象进行深入、全面和多角度的理解与解释,以揭示其深层、潜在的意义。我国学者对此进行了明确阐述:翻译的过程是两次视域融合的过程。首先,译者视域与源语文本相互融合,形成新的视域;随后,这一新视域再与目的语文本视域融合,最终产生目的语文本。翻译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解释,这是由于文本特征、语言差异、文化差异、接受语境差异以及译者视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当阐释学融入了翻译实践过程后,翻译不再是语言的转换,更成为文化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译者通过阐释学的视角,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并在翻译过程中准确地向读者传达这些要素。由此可见,阐释学的引入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崭新的翻译策略,使翻译作品更易被目的语国家的读者接受。

四、书法艺术与阐释学的深度交融:解读与翻译

在翻译实践过程中,阐释学的理论框架为书法典籍的翻译和对外传播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崭新的翻译策略。书法艺术的历史演变始终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借助阐释学这一理论工具,译者能够对书法典籍的历史背景进行深度剖析。结合时代背景、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分析各个时期的书法风格与特点,译者可以准确地把握其历史脉络与发展轨迹。这不仅为书法典籍的翻译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背景信息,而且为书法典籍的深度解读与准确翻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译者可以通过对书法作品的细致观察、深入分析和审美评价,对其艺术特征、审美追求和情感意境进行深入的探索,从而将经典中的美学韵味和文化内涵更准确地传达给书法研究者和目的语国家的爱好者。

五、阐释学理论指导下的书法典籍英译策略

在书法翻译界,阐释学的融会贯通不仅为揭示书法艺术的深邃魅力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而且为书法翻译学的实践提供了一种有效促进跨文化交流深入发展的具体而实用的翻译方法与策略。

(一)深入解读作品背景

深入解读作品,是书法经典译作的成功要素之一。如译者在着手翻译王羲之《兰亭序》之前,要对王羲之的生平、所处的历史年代、作品风格以及他在创作这幅作品时的处境有深入的了解。

《兰亭序》集文学、历史、美术于一体,是书法艺术与文学创作的完美融合。其用笔精妙、张力十足、意蕴深远,流露出文人雅士的审美意趣。只有做到对原著的深入解读,才能向目的语读者传递王羲之的笔法、章法和结构布局,才能把他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描述得精准到位,才能对原著的艺术审美和文化内涵把握得准确到位,才能在译文时避免漏译、误译甚至歪曲作者的本意。

(二)准确传达笔法技巧

书法作品的首要特征是笔法技巧。因此,笔法技巧术语是翻译书法典籍时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阐释学能够帮助译者深入观察书法作品的笔法、结构、布局等艺术特点,寻找与目标语言相对应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并在译文中精准地保留其艺术特色。

颜真卿在《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指出:“其一曰‘提按顿挫’,以控制笔锋之轻重。”“提按顿挫”指书法笔法的核心技巧。乍一看是四个简单的动词组合,但实际不可简单解释为“提起”“按下”“停顿”“挫下”,更不可采用直译法翻译成“lifting, pressing, pausing, thrusting”四个英文动词。因为提笔和按笔是分不开的,在行笔的过程中,通过毛笔的提、按动作,使笔画产生粗细、轻重、虚实等变化。顿挫是指在书写过程中,通过毛笔的顿、挫动作,使笔画产生更加丰富多变的效果。顿的目的是为了挫,若将提、按、顿、挫简单翻译为“lifting, pressing, pausing, thrusting”则贻笑大方了。

(三)深入阐释审美理念

如果说笔法技巧是书法艺术的首要特征,那么审美理念则是书法翻译的灵魂。阐释学的介入能帮助译者深入探索书法作品中的审美追求,确保译文准确传达书法家的审美精髓。在中国书法的审美评论中,“四字格”术语是一种常用的审美表达方式,其形成深受简练工整的古典文言影响。由于书法审美术语的独特性,传统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法,在翻译书法审美术语时常显得力不从心。因此,从阐释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和探讨中国书法审美术语的翻译方法则显得至关紧要。这既能使译文自然流畅,易于被读者接受和理解,又能更好地传播中国书法的独特美学价值。

(四) 深刻洞察文化内涵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笔看似简单的运笔,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书法解读有助于译者对书法作品背后的文化脉络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准确地捕捉到其内在的文化精髓在译文中的表现。

“忠”“孝”“节”等字常出现在楷书大家颜真卿的笔下,既代表了儒家核心价值观,也是颜真卿本人对道德和人生信仰追求的体现。译者在翻译作品时,需要对作品背后的文化含义进行理解和解读,力求准确地传达到译文中。此外,颜真卿的楷书作品也深受唐代文化风尚的影响。在翻译时,译者需要结合唐代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色,更好地理解诠释颜真卿楷书作品的审美特点和文化内涵。

六、阐释学理论指导下的书法典籍英译实践

在阐释学理论的指导下,本文将以蔡邕的书法理论作品《笔论》和《九势》为典型实例,深入细致地剖析其书法作品的诞生背景、笔法结构、审美特质及文化内涵。此举意在深化对书法艺术的研究,亦能为书法典籍翻译提供强有力的示范,为目的语读者呈现精彩纷呈的译作。

(一)作品解读

蔡邕,东汉末年书法巨匠,同时也是书法理论界的泰斗,其所著的《笔论》与《九势》在书法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两部典籍不仅为书法创作提供了理论框架,还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

《笔论》提出“书者,散也”,深刻地阐释了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应该是抒发情感。蔡邕还强调书家需“散怀抱,任情恣性”,也就是心境要开阔,感情要自由。在创作的过程中,书法家为了心灵的宁静和气息的平和,为了达到全神贯注的境界,在临写前都要保持“默坐静思”。《九势》以运笔的规则和技巧为核心,提出了“力”“势”“藏”三种书法线条美学以及九种不同的笔法技法。“力”乃是书法创作的根本所在,赋予字体宛如“肌肤之美”般的美感。书法中的“力”并非单纯的物理力量,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如同颜真卿的楷书,笔画刚劲有力,给人一种雄浑壮阔之感。“势”引领着运笔的走向和力度;像草书的运笔,龙飞凤舞,其势如风,引导着笔画的流动和节奏。“藏”在王羲之的行书作品表现最为明显,在运笔过程中“藏首护尾”,使得笔画更加圆润饱满,着重凸显含蓄深沉之意。

综上所述,《笔论》和《九势》不仅对书法艺术有着独到见解,而且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与哲学思想融会贯通。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华书法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崭新思路。在翻译这两部书法名作时,必须充分顾及上述内容,竭尽全力将蔡邕书法艺术的独特内涵和韵味呈现于世人眼前。

(二)笔法结构

《笔论》与《九势》两部作品对于笔法结构和技巧做出了极为详尽的阐释。

蔡邕不单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书法的各类笔法,像是“藏锋”“露锋”“中锋”等,还进一步剖析了这些笔法在书法作品中的具体运用以及组合形式。这种针对笔法结构的精细分析,不但有益于书法家更出色地掌控笔法技艺,也为我们领会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给予关键的线索。

以《九势》中所描写的“掠笔”势为例,其讲究“在于趱锋峻趯用之(以其锋芒,用其锋芒)”。此处的“掠”并非指“劫掠、掠夺”,而是书写时的一种笔法。其特点在于扫得迅速、扫得有力,含义与现代汉语里“扫”字更为接近。“锋”注重的是笔锋的运动速度加快;“峻”凸显了笔锋迅速上扬,那种“锋芒尽显、干脆利落”之感瞬间呈现了出来。该句可译为“The sweeping stroke is applied with a forceful and swift lifting of the brush tip.”

《笔论》针对书法艺术的精髓,特别是精妙的笔法,展开了深刻论述。文中提到,“游丝断而能续,龙鸾群而不杂”,运用阐释学的理论,我们可以将这句话解释为:“书法中的字迹,如同被断开的丝线,却能够自然而然地衔接起来,好似群龙、凤凰聚集,各自独立,并不混杂,完美融合,浑然天成。”这一描述既精准抓住了笔法的细腻转变,又毫无保留地展现了其独有的审美。该句可译为:“The handwriting in calligraphy, like threads that have been disconnected, can be naturally articulated. As if dragons and phoenixes were gathered, each independent, not mixed, perfectly integrated and natural.”

(三)审美技巧

蔡邕在《笔论》与《九势》中不仅对书法技艺的精湛层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更进一步触及了书法的审美技巧。他提倡书法创作应追求“气韵生动”和“骨力洞达”等审美效果,这些技巧不仅展现了书法艺术的深厚艺术性,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以欣赏和理解书法作品。

蔡邕特别强调书法的天生丽质,认为“书法源于自然,一旦自然之美得以确立,阴阳的哲学也随之显现”。在翻译这句话时,既要传达书法的天生丽质,又要对阴阳哲理的深意进行深入的揭示。此句可译为:“Calligraphy originates from nature, and once the beauty of nature is established, the philosophy of yin and yang is also revealed.”

(四)文化内涵

蔡邕的《笔论》与《九势》为我们深入探讨书法文化的丰富内涵提供了深刻的洞见。这两部作品不仅展示了书法艺术的高超技艺,还深入地表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哲学思想。

蔡邕在《笔论》中特别强调了书法创作与创作者内心世界之间的紧密联系,这一点,蔡邕在《笔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指出:“书法,乃心灵之抒发;欲挥毫,必先释放心怀,任情感自由流淌,而后方能落笔。” 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书法创作的精髓——情与心的深层抒发。译文既传递了原文的深意,又体现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哲学理念,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与社会和谐统一,人与自我和谐统一。此句可译为:“Calligraphy is the expression of the heart; you must first release your heart and let your emotions flow freely before you can put pen to paper.”

七、结束语

本文以阐释学理论为基础,在丰富书法翻译理论研究的同时,为书法典籍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有效策略。随着各国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书法典籍翻译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对翻译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译者需要不断深化书法翻译的理论研究,探索更有效、更精确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应对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另外,为了拓宽研究视野,增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译者也要重视书法翻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同时,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沟通,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对帮助译者跨越文化障碍传递深层文化价值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更对促进书法典籍翻译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根禾,刘怡露.古代文学创作中的书写问题[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8(6):121-124.

[2]朱健平.翻译即解释:对翻译的重新界定:哲学诠释学的翻译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69-74,84.

[3]朱楠楠,顾毅.美学视角下中国书法审美四字格的英译[J].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8,21(1):115-120.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