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写意画法以其独特的笔墨技法著称,这些技法不仅传递了深刻的情感,而且构建了丰富的艺术意境。这一风格经常利用自然景观的描绘来映射画家的内心世界,探讨情感表达的艺术层次。虽然这些传统技巧已经达到艺术高峰,但现代画家在将这些元素融入现代社会主题时,仍旧面临许多挑战与限制。为了推动艺术创新并探索新的主题,艺术家不断追求新的知识和技术,吸纳国际文化元素,试图将历史与现代背景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创新性的作品,为当代艺术家开辟了新的探索路径。
在20世纪初,中国画界在西方艺术的深远影响下,力图结合东西方艺术元素开始走向一条融合古典与现代技法的创新路径。这一时期,全球美术教育的整合和审美观念的广泛传播使“意境优于形式”的理念被广泛接纳。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当代写意画家通过不断的实验和探索,创造出了具有现代特色的多样艺术表现形式。他们利用与自然界的互动激发创新灵感,并借助传统写意画法技巧表达这些灵感,同时引入现代视角和理念。这种创作方式不仅展示了写意画的技法精湛,还体现了艺术家的人文关怀和个性独立,使写意画呈现出更丰富多元的艺术风貌,推动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艺术转型。
一、中国画写意画法的色彩运用观念
自古至今,中国写意画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一直通过精湛的笔墨技法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构建美学意境。面对现代西方文化的挑战,画家开始尝试将传统的写意画风与现代艺术元素结合,从而赋予这一艺术形式全新的时代特征。这种艺术的融合不仅拓展了传统笔墨表达的界限,还提升了艺术作品的整体表现力,使艺术关注的重点从表达个人情绪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主题。此外,中国古代画家在色彩应用上受到哲学理念的影响深远,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强调色彩的纯净和透明感。例如,南朝时期的谢赫提倡“随类赋彩”,强调色彩使用的适当性;而唐末五代的荆浩则主张“水墨为画道之极”,体现了对自然之美的深入追求。这些理念不仅是对色彩运用的技术讨论,也是对绘画艺术深度和发展的贡献,并持续影响着中国画的进步与创新。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历程中,艺术家经历了从简单的色彩应用到以墨色为主,再到重新融入丰富色彩的演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对墨色的和谐与统一的追求尤为突出,同时在色彩使用上也强调平衡,以达到艺术作品的整体协调。这些绘画技巧致力于真实地展现自然之美,精细地捕捉自然界的细节。进入近现代后,中西文化的互动使得西方的色彩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绘画,推动了传统写意画在色彩运用和表现形式上的革新与变革。包括采纳了西方的色彩对比和色温概念,增强了部分中国画作的视觉冲击力和色彩深度,同时表达了画家对色彩的个性化解读和情感表达。在文化多元化的推动下,色彩的使用方式和技巧也呈现显著变化,使得多样化的色彩成为艺术家传达复杂情感的关键工具。特别是在描绘现代城市生活的作品中,传统的皴擦技法和线条处理已不足以完全表达现代生活的复杂性,促使艺术家采取更自由的色彩运用和创新的表现形式。这种方法不仅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义,还增强了其时代感,使得现代写意画在呈现现代主题时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和富有表现力。
二、中国画写意画法的意象表现
在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中,画作常常是诗、书、画、篆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体,显示了艺术家必须具备的丰富的文学、历史和哲学知识,这些知识体现了中国画的独特艺术观。缺乏深层次知识的画家,其作品可能仅展现出表面的技术水平,而难以深入到艺术的更深层面。古代中国的“意象”理论对写意画法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理论不仅提高了画作的艺术层次,还使得作品充满了丰富的文化和哲学内涵。
在《逍遥游》中,庄子提出“画水者,必以水性相参”的观点,强调艺术创作应贴近事物本质,展现出艺术家对自然的深刻理解。这种理念体现了“意象”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重要性。庄子主张艺术家不应仅仅模仿客观世界的表象,而是要根据自己的“意”去解读和表达“象”,通过这种方式,创作出充满个性特色的艺术形象。这一创作哲学引导写意画家在艺术表现中融入了对世界的独特思考和情感。他们在绘画时,并非单纯再现自然景观,而是通过理想化的处理和简练的笔墨展现心中的自然图景。这类作品往往以流畅的笔触和和谐的线条与色彩为特征,将花鸟、山水、云雾以及人物生活场景等元素生动地呈现于画纸上。在这种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倾向于追求自然与内心感受的结合,通过潇洒的笔势和灵动的构图,表现出自由而深刻的美感。这种处理不仅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深入探索,更体现了艺术家对人性、自然和哲学的深刻思考。写意画因而成为一种承载艺术家情感与思想的媒介,通过自由的笔触和富有表现力的画面,引导观者领略其中的哲理与审美。
在当代科技与数字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写意画家利用他们丰富的创造力、敏锐的观察力和多样化的艺术思维,把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形象转换成富有深意的艺术象征。在画布上,他们通过复杂的层次和精细的构造,绘制出既自由浪漫又带有压迫感的超现实景观。这些作品以夸张的色彩和布局在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冲击,从而极大地扩展了写意画法的表达界限。艺术家不仅精通西方美术技术和理念,还将其与中国传统写意画法技巧相融合,从自然和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用自由奔放的笔墨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他们的作品不受地理和文化界限的限制,融合了东西方的元素、古今的风格、现实与幻想的融合,展现了具有现代艺术张力的视觉形象。这些画家通过突破传统界限,开辟了一条探索新艺术的宽广道路。
三、中国画写意画法的时空观念
中国传统画卷闻名于其独特的“时空”艺术展现,通过连续变化的景观和对人物活动的精细描述,构建了一种独有的空间布局。这种布局不仅丰富了时间和空间的层次,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还创造出深邃的视觉体验,为观者提供了独特的艺术享受和空间感知。在现代写意画法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利用时间的循环和空间的叠加技术,巧妙地融合现实与幻想,深化了作品的情感表达和个人见解。他们采用不同密度和疏密交错的技法,将客观的物象展示与主观的思维相结合,融入了丰富的人文思想。这些复杂的空间结构使艺术家得以展示他们的哲学理念、精神特质和对时代的敏锐观察。
在现代写意画的演变过程中,艺术家深掘时空概念,以打破传统画法在构图上的限制,并赋予作品全新的形式美学。这种演变使得画作在表达手法上更加自由、开放,突破了以往固定的视角和构图框架,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思想深度。现代写意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再现,而是在结合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基础上,注入了艺术家对现实与哲学的深刻思考。艺术家通过对时间与空间的独特解读,将个人主观想象与客观现实巧妙融合,形成一种内外和谐的艺术表达。这类作品运用流畅的线条、浓淡相宜的色彩以及疏密有致的布局,来表现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通过常见的山水、花鸟、人物等元素,传递出丰富的文化意涵和深层的情感共鸣。写意画的价值不再局限于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捕捉,更在于通过充满表现力的线条和色彩,展现个人的感受与理解,从而带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体验。在现代创作环境中,艺术家得以打破传统技术的束缚,自由发挥创意,探索更广泛的表现方式,使写意画的风格不断发展和演变,赋予其新的生命力。通过这些创新,写意画成为艺术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亦是他们对外在现实的一种深刻表达。
四、徐渭《墨葡萄图》的笔墨语言韵味
(一)探索新观念:以情感表达为核心的创作理念
徐渭,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其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闻名。他的作品《墨葡萄图》不仅是一幅技法高超的画作,更是其情感世界的真实写照。《墨葡萄图》是徐渭晚年的代表作之一,整幅画作以浓墨重彩描绘葡萄藤蔓和累累果实,笔墨淋漓尽致、气韵生动。徐渭在这幅作品中展现了超凡的笔墨技巧,通过大胆的泼墨与细致的线条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狂放不羁却又细腻婉约的艺术氛围。葡萄藤蔓纵横交错,果实圆润饱满,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3]。在徐渭的笔下,葡萄不仅是大自然的产物,更是他情感的寄托。徐渭一生坎坷,仕途不顺,屡遭磨难,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墨葡萄图》中的葡萄藤蔓,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意蕴深厚,象征着他在逆境中顽强生长的生命力。果实的饱满圆润,象征着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徐渭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情感寄托在画作中,表达出一种在困境中坚持不懈、乐观向上的精神。徐渭运用泼墨、破墨、渴笔、湿笔等多种技法,笔触大胆奔放,墨色浓淡相宜,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种笔墨的变化,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更传达出他内心的激情和波澜。泼墨如同他的狂放不羁,破墨则体现他在挫折中破而后立的勇气;渴笔和湿笔交替使用,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画面中的藤蔓和果实虽显杂乱,但在布局上却疏密有致、错落有序,形成了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藤蔓的盘旋和果实的排列,既有动势又有静态,既有张力又有柔美。这种对比和节奏的处理,使得整个画面充满生命的律动和情感的波澜,进一步增强了观者的视觉体验和情感共鸣。他在画作上题写诗句,以文字辅助画面,形成了诗画结合的独特艺术形式。通过诗句,徐渭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更加直接地传达给观者,使画面更加生动、立体。他的诗句往往简洁而有力,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感叹,展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高尚的情操。
(二)表达新内容:葡萄题材在画面中的运用
在徐渭的《墨葡萄图》中,葡萄题材不仅作为自然物象存在,更是他表达个人情感与艺术理念的载体。徐渭选择葡萄这一题材,不仅是因为其形态生动、易于表现,更重要的是葡萄在他心中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通过对葡萄藤蔓、果实的细致描绘和巧妙布局,徐渭成功地将这一题材升华为一种充满深意和艺术感染力的表达。画面中的藤蔓盘旋缠绕、纵横交错,给人一种繁复而有序的视觉体验。这种看似杂乱无章的布局,实则蕴含着徐渭对生命力的深刻理解和赞美。藤蔓的生长方向和形态变化,体现了自然界中生命的顽强和不屈,象征着他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徐渭在描绘这些果实时,运用了多种技法,如浓墨、淡墨、破墨等,使果实的质感和光影效果更加逼真[4]。每一个果实都仿佛在画面中跳动,充满了生命的张力。他巧妙地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画面更加生动、立体;在描绘藤蔓和果实时,通过浓淡墨色的对比和层次的变化,营造出一种虚实相生的效果。藤蔓的前后交错和果实的大小变化,形成了画面的纵深感和空间感,使观者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葡萄园中。徐渭还运用大胆的构图和布局手法,打破了传统绘画的束缚,展现了其创新的艺术理念。画面中的藤蔓和果实,虽然看似杂乱无章,但在整体布局上却显得井然有序,充满了动感和节奏感。他在《墨葡萄图》中还巧妙地融入了书法元素,使画面更加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画中的藤蔓线条流畅自然,宛如行云流水,具有很强的书法韵味。
(三)建造新图式:利用笔墨的浓淡变化探索写意画的表现形式
徐渭在《墨葡萄图》中通过浓墨的大胆运用,赋予画面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藤蔓部分采用了浓墨,以遒劲有力的线条描绘出藤蔓的粗壮和生长的力量。这种浓墨的使用不仅使藤蔓部分显得厚重结实,还凸显了植物的生命力和顽强精神。而葡萄果实的描绘,则通过浓淡墨色的交替变化,使其形态更加生动、质感更为真实。浓墨表现果实的阴影部分,增强了其立体感和重量感。淡墨的运用为画面增添了轻盈和灵动之感。徐渭用淡墨描绘葡萄藤蔓上的细小枝条和叶片,这些淡墨的线条如同浮云般轻柔,赋予画面一种灵动的气息。淡墨的使用,使得整个画面在浓墨的对比下,显得更加层次分明、富有变化[5]。徐渭还善于利用笔墨的干湿变化,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和意境。干笔的使用,使得画面呈现出一种苍劲有力的质感,如同干枯的藤蔓,表现出生命的韧性和坚毅。而湿笔的运用,则让墨色在纸上自然渗透和晕染,形成一种水墨交融的效果,增添了画面的柔和与细腻[6]。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画面节奏和韵律感。在藤蔓和果实的描绘中,他时而运用浓墨的重笔,时而采用淡墨的轻描,时而以干笔的苍劲线条,时而以湿笔的柔和晕染,使整个画面如同一首富有节奏的诗篇,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这种笔墨变化带来的节奏感,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还使得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五、小结
中国写意画法根植于古典人文传统,遵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创作哲学,不仅追求形象的直观表现,还深挖其背后的意境与象征意义。现代画家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引入了现代艺术观念、西方绘画技术以及融合了古典文学和生活元素,形成了具有个性特征的新写意画风格。通过不懈的实验与创新,这些艺术家探索并扩展了笔墨的表现力,使得现代写意画不仅在艺术表现上更为丰富,也在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上更具深度。他们的作品通过个人的观察和体验融入,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吸引力,而且富含深刻的社会意义。这一代画家通过深度的笔墨探索,为写意画的艺术演进和审美提升贡献了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屈劼.历代中国画写意鹰的表现技法对比研究[J].明日风尚,2022(7):99-102.
[2]郭姝君.浅谈明清时期大写意画的雅俗表现[J].书画世界,2024(5):94-95.
[3]范梦蝶,李锐.徐渭《墨葡萄图》之赏析与临摹[J].美与时代(中),2023(5):82-84.
[4]施星晨,蔡建德.冷风摧残,遗世独立:以《墨葡萄图》为例观徐渭的精神世界[J].名家名作,2022(4):57-59.
[5]郭怡.浅析徐渭《墨葡萄图》[J].中华手工,2021(3):64-65.
[6]张力月.多模态视阈下徐渭《墨葡萄图》的语篇意义建构分析[J].作家天地,2023(6):145-147.
作者单位:兴化市戴南镇顾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