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艺术创作的思考

2024-12-09 00:00:00任晓彤伍小珊
名家名作 2024年32期

[摘 要] 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发展日益受到关注,而对于这一项技术在艺术领域的渗入应该辩证地看待。就目前而言,人工智能的创作形式与以人类为主体的艺术创作有着很大的不同,但人工智能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一种辅助手段。而作为艺术创作者,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该提升创作能力和自身的素质,以此适应时代的发展。

[关 键 词] 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情感传达;自我提升;关系探究

一、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

人工智能是指开发用于模拟及延伸人的技能的应用系统的新技术科学。“人工”即人为的。“智能” 涉及的内容较宽泛,目前科学家对“智能”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计算机数字技术实现的机器自主学习、自主记忆等智能手段;另一种是通过人工神经网络、人工大脑等对生物智能的模拟获得智能属性。

艺术作为人类表达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发展与当下的社会和人文环境密切相关。21世纪,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作为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创作手段参与其中。而人类的艺术创作过程是艺术体验活动、艺术构思活动、艺术传达活动的相互融合[1],正如明代画家王履提出的“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这一创作理念。

二、人工智能与人类艺术创作的区别

人工智能对艺术的介入使我们对什么是艺术、什么才算艺术作品产生了更强于以往的追求和思考。

人工智能技术所生成的艺术作品与以人为主体的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对所接触到的知识的不同学习态度。人工智能本身不能思考,“因为它不懂其中的意味,也不能采取行动,充其量只是在操纵符号”[2],其仅仅是对数据的内容进行记录,艺术知识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只是数据集成,是编入的代码,是没有情感也没有意义的。将人工智能的生成结果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的能力是具有主观意识的人类才有的。人工智能只是通过模拟人类脑神经的分层结构方式,对输入的信息数据从低级到高级进行层级提取,建立符合从低到高排序关系的分级。例如,对艺术类知识进行大量学习后形成数据库,再按照指令发出者的指令运行程序,从底层到高层逐级提取所需要的数据,按照建立起来的某种模型进行艺术创作[2]。

人类学习的过程是独属于自己的、个人的人生社会体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有取舍的艺术知识的学习。人类的艺术创作也是建立在自己的喜好和情感之上的,这种创作背后一定有艺术创作者的人生故事,是不同于人工智能的,是基于自己人生体验的艺术性表达。

人类作为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最核心的关联在于对其所传达的情感和蕴含的艺术内涵的考量。人类所具有的社会性、社会经历,为艺术作品赋予情感,对当下社会状况的思考也在艺术作品中得到映射;而人工智能作为执行者,只是基于大数据收集的信息对艺术技法、艺术表现方式的模仿,这决定了两者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根本性区别。艺术作品所呈现创作形式和风格是由艺术创作者的社会经验、主观意识和创作理念综合决定的。

2016年,微软策划了一个名为“下一个伦勃朗”的项目,旨在挑战“如果伦勃朗死而复生了他最有可能画什么”的问题,从而对人工智能的创意潜力进行终极探索[3]。“下一个伦勃朗”项目的开展,是工作人员向计算机输入大量关于伦勃朗的艺术作品及关于其作品创作技法、创作风格分析的数据信息,以此使计算机熟悉伦勃朗的绘画风格,从而创作出如伦勃朗亲临绘就而成的画作;这个项目的结果便是人工智能“创作”出一幅头戴黑色礼帽的男性肖像数字绘画作品,再经由3D打印技术呈现在油画布上。这幅肖像画仿佛伦勃朗的新作品,其呈现出的创作技法、笔触甚至光影效果,都与伦勃朗其他作品的绘画风格极其相似。艺术市场对于这幅肖像画能否算作艺术作品而争论不断。事实上,其不过是在人类对伦勃朗现有作品进行分析后产生的数据,是人工智能进行学习后对伦勃朗的模仿,它的本质不过是人工智能对人类已有的创意思维和创作理念的模仿,是人类参与其中并提供创意素材后的大数据集成产品。这样的艺术创作是不存在艺术体验以及创作者本身的情感表达或宣泄的,其生成的作品也是不存在艺术内涵的,只是人类对人工智能进行的一场测试的结果。

在《文心雕龙》中,以“神用象通,情变所孕”来概述艺术与艺术家。可见,艺术所表现的是艺术创作者基于生活实践和自身主观情感的审美意识。元代画家黄公望晚年所作《富春山居图》描绘的是浙江富阳一带富春江和桐庐江的景色,画面中的山势起伏变化,山涧中有清泉飞泻,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他在《写山水诀》中讲道:“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分外有发生之意。”即将富春江的景色融于心中,有意识地取舍,使自然与主观情感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从而使观者在欣赏时既能看到质朴淡雅的山水意境,又能体会到黄公望超脱的遁世思想。总之,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艺术作品,都是来源于对社会生活或直接或间接的体验,是饱含艺术创作者的主观情思和深刻的艺术内涵的。

这幅作品的成功,不仅仅在于黄公望对绘画技巧的熟练应用,还在于他对现实中存在的自然的观察以及在作品中传达出的主观精神,而这是人工智能技术不能复制的。

人工智能技术在现阶段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对已有图像作品的二次加工和基于已有数据分析进行模仿的“创作”两种类型。无论人类在其中所起作用有多大,都是无可取代的。未来不管人工智能发展到何种程度,艺术作品本身的情感传达、艺术创作者本身人生体验的独特性表达都是人工智能技术无法完成的。

三、人工智能对于艺术创作的辅助功能

(一)人工智能对人类认识的延伸作用

人工智能从工具层面来讲,可以帮助人类进行更大范围的延伸性学习,提高人类的认知范围和学习效率,与此同时,人类的创新能力也会增长。

关于延伸,对于人类来说,工具是人的意识和技能的延伸。但在人类漫长的自我进化过程中,通过工具的不断发展,人类技能也不断“延伸”,这些“延伸”或以强化人类器官的功能为目的,或以增强人类对知识的汲取能力为目的,帮助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在经历过这些“延伸”,能力的进步又反过来激励人类大脑的开发。人工智能技术所延伸的是人类对这个世界认识的深入程度。人工智能可以通过神经网络引擎同时进行不同的艺术语言的学习,这种学习效率是远超人类的。由于对多种多样的信息不断积累与处理,人工智能技术使艺术创作者的学习空间得以向更深层“延伸”,从而提供艺术灵感和艺术表现的多种可能。

(二)图像生成技术对艺术创作的拓展

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在艺术创作和文化领域,图像生成技术成为备受瞩目的新技术。图像生成技术是一种具有一定自主性算法的视觉艺术形式,相较于传统艺术创作中人工对素材进行收集、筛选、分类的复杂过程,人工智能能够从大量的素材中自动提取有用的信息。作为一种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其为一些耗费时间且重复性的工作提供了重要帮助,也为艺术创作工作者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由此可见,人工智能图像生成技术对于一些重复性的操作以及规律性信息的处理速度明显高于人类。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发现庞杂信息中存在的规律和显著特征,从而提高创作者的工作效率,增加其创造出全新的艺术效果和创作理念的可能性。人工智能辅助下的创作形式在丰富艺术世界的同时,也为艺术的现象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这一技术可以帮助艺术创作者生成新的视觉元素和构图,艺术创作者可以使用生成式模型来完成各种风格的图像,拓展创作的想象力。通过对生成的图像进行筛选和修改,艺术创作者可以将其中的一些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融入独特的艺术风格。艺术创作者甚至可以进行将图像处理技术与其他媒介结合的探索,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媒体。例如,结合图像生成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创造出沉浸式的艺术体验;结合图像处理技术和动画技术,可以创作出生动的动画作品。通过结合不同的技术,艺术创作者可以开拓新的创作领域,并丰富自己的艺术表达形式。

四、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者之间的平衡

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引发了公众对人工智能技术与艺术创作之间如何平衡的关注。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被广泛使用,使得更多的艺术创作风格和艺术表现形式涌现;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与艺术创作的结合,对大众的审美标准、审美观念和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形成了冲击[4]。

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讲,技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没有艺术的表现,技术将失去价值。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内容才是根本。人工智能作为人类意识的产物,它的出现是所有艺术创作者都要面对的问题。作为艺术创作活动的主体,艺术创作者首先要做的是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思考如何才能平衡人工智能技术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对于艺术创作而言,情感的传达和其背后艺术内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艺术作品以艺术家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创作来反映社会生活。艺术创作者感受着时代的脉动、社会的变迁,其艺术创作在进行自我表达的同时,其社会属性也决定了艺术是人的艺术,艺术创作者赋予作品的情感是在被艺术鉴赏者“看到”时产生意义的。所以,当人工智能进入艺术创作领域时,艺术创作者要时刻警惕对这一技术的过度依赖,避免导致人类作为艺术主体的“权力”的丧失[4]。

相对于人工智能艺术作品,以人类为主体的艺术作品具有更大的原创性。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与以人为主的艺术创作有着很大的不同,其灵感来源并非基于社会实践的艺术体验,而是依赖大数据,是对以往人类艺术创作成果的学习、模仿和再创作。人工智能艺术作品就是在这种大数据合成的基础上生成的。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始终是不断更迭的,人类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也伴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人类置身其中,不断地调整自我的状态,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但使艺术创作者的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内容也并非一成不变的。“社会的演进,就是个体在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做出新的适应的过程;环境一旦产生变化,所有先前与之契合的思维模式,在新的环境之中,就可能不再有效。”[5]而人工智能由于依赖对大数据的采集和编入,其创作形式相比人类的创作来讲千篇一律。在当下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环境瞬息万变,不具备社会体验且没有情感思维的人工智能难以“创作”出能够传达翻涌在社会背景之下的情感和民生问题的作品。而人类作为艺术创作主体,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能更好、更快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创作出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底蕴的艺术作品。

五、艺术创作者的自我提升

艺术创作的本质在于创造,艺术作品的呈现绝非简单的模仿,而是人类基于生活以及知识的积累,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所呈现的具有创意性的情感传达。而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的使用应该始终处于辅助地位,艺术创作者的创意表达才是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引领者。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艺术创作者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不断钻研,探索自己的艺术风格,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和艺术审美。同时,艺术创作者也应保持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敏锐触觉,推陈出新,积微成著,拓宽自己的视野。艺术创作是不断进步且具有无限可能的,艺术作品的魅力体现在艺术创作者对自己的突破和对已有艺术形式的突破。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更好地配合艺术家做出新的探索,使其提高创作效率和艺术作品的质量,呈现出更有思想和观点的艺术性表达。

诚然,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重视文化的输出。艺术创作者可以提高自身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关注社会发展中基层群众的声音,以此创作出更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意蕴的作品,让艺术作品更好地传递情感和文化价值,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与此同时,艺术创作者要时刻警醒自己,保护作品的原创性,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在当下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无论是人工智能技术还是人类的艺术创作,都具有其在这个时代的特殊意义,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环节。艺术创作者要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化表现,博采众长,以提高自己,为艺术的发展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第5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2][美]杰瑞·卡普兰.人人都应该知道的人工智能[M].汪婕舒,译,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

[3]蔡曦.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3.

[4]周灵.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融合的限度及其超越:基于现象学视角的反思[J].艺术百家,2021(2):45-50,170.

[5][俄]托尔斯泰.艺术论[M].丰陈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