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起客家文学的时候都说些什么

2024-12-09 00:00:00彭忠彦
牡丹 2024年23期

2024年11月2日上午,由洛阳市作家协会和洛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共同组织的客家文学暨长篇小说《衣冠南渡》恳谈会在洛阳文学院举行。我市长篇小说作家、文艺评论家12人受邀参加恳谈会。

《衣冠南渡》是我市第一部客家历史题材长篇小说,作家司卫平围绕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开国元勋王导等历史人物,讲述了西晋时发生的“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变故之下,以洛阳城为核心的中原地区士族和百姓为躲避战乱,纷纷南迁的故事,描绘了一幅剧烈变迁下纷繁宏大的社会画卷。小说出版在世界客属第33届恳亲大会前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与会者认为,《牡丹》文学杂志的“客家文学专辑”为我市作家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长篇小说《衣冠南渡》故事波澜壮阔,人物多而不杂,全景式刻画出客家先民第一次大规模迁徙的历史风貌。以文学形式挖掘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是对我市文学创作的补白,也具有开创意义。

与会者也对《衣冠南渡》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洛阳文学院院长王小朋

《牡丹》文学杂志今年第10期刊发了一个“客家文学作品特辑”,恰好司卫平的长篇小说《衣冠南渡》也出版面世。大家知道第33届世客会也刚刚在我市闭幕,客家文学在洛阳的发展成了值得探讨的话题。客家文学在洛阳仍然是一块少有触及的领域,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衣冠南渡》可以说是这方面具有首创意义和补白意义的作品。

洛阳的客家主题文学,应该有很多历史题材值得挖掘,同样也需要一些现实主义的作品。《衣冠南渡》是历史题材,这是洛阳的资源优势,《牡丹》的客家文学作品特辑选取的就是现实主义题材,与当下生活贴得更近。我个人以为,在创作中一定要注意“皮相”和“骨相”的问题。俚语、风俗、地域、饮食等等,还只是“皮相”的范畴。这个族群身上体现的精神气质才是“骨相”。我觉得“漂泊”和“坚韧”这两个词语似乎是接近客家人的“骨相”了,当然还会有人总结出更恰当的。中国人历来是“守土”的,客家人则例外地“漂泊”起来,这里有历史的被动因素,也有后来族群发展的主动因素。要把客家人身上的这股劲儿写出来,殊为不易。《衣冠南渡》是一个成功的探索,对洛阳作家的创作很有启发,希望今天参与讨论的作家们不久之后也有优秀的客家文学作品写出来。

洛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杨庆兴

《衣冠南渡》是一部深刻描绘西晋末年客家先民南迁历史的历史题材小说,更是对河洛文化、客家文化的一次深情回望。通过题材的选择、结构的布局以及语言的运用,成功地将一段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化为细腻而深刻的文学表达,让读者在品味历史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文化的厚重与人性的光辉。

选择客家题材,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文化内涵与人性光辉的思考。不仅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客家文化的渊源与特点,也激发了读者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刻思考。

小说采用了宏大叙事与细腻描绘相结合的方式,使得整个故事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细节的生动性。通过穿插历史资料与民间传说等方式,增强了故事的历史真实感与文学性。

小说巧妙地运用了河洛俗语与雅俗共赏的比拟手法,使得整个小说充满了亲切感与表现力。同时,还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与生动的对话展现,将人物性格与情感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

洛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余子愚

客家先民在历史上先后多次大规模迁徙,其中第一次南迁最重要、最具代表性、影响最深远的出发地便是西晋末期的洛阳城。据考证,“衣冠南渡”最早出自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的著作《史通·邑里》,指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司马睿渡江,建立东晋,中原士族相随南迁,中原文明南移。后来也指唐代安史之乱后以及北宋末年等时期,中原士庶避乱南迁。

司卫平深谙洛阳历史,对河洛文化也一往情深,他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衣冠南渡》反映了客家先民首次南迁的历史,该作品献礼第33届世客会,恰逢其时。

据了解,为了克服历史资料不足带来的写作困难,司卫平自驾车前往山东,寻访琅琊遗址,实地查看当地的地貌和风情。他还自驾前往徐州、南阳、襄阳等地,了解西晋末年“永嘉之乱”,部分百姓出走洛阳之后,侨居汉水之侧的历史。司卫平在小说中对细节进行浓墨重彩地书写,让读者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细节。

美中不足的是,在长篇历史小说《衣冠南渡》全书中,作者对东晋建立后客家先民的生活描写稍显单薄,令读者感到意犹未尽。希望司卫平老师在将来的写作中继续关注客家文化,推出更多优秀作品。

洛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张艳庭

恰好我曾经用了一段时间专题研究历史小说,我想从历史阐述这方面聊聊这类小说的写作。历史小说的创作要有更加广阔的历史视野,更注重均衡性。司老师的《衣冠南渡》采取了宏观视野,更多地在表现政治史。但是我认为好小说不仅局限于政治史,还应包括文化史、物质史、思想史、家族史、个人史、人文地理史等诸多领域,把人物代入历史的情境、代入历史的现场,去展示重大历史文化事件。这样的话,作品的历史感就均衡起来了。要在叙事中注重发现小人物的价值,表现普通人的命运,这也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所关注的领域。

历史写作中要更加注重历史想象,司老师的《衣冠南渡》就存在历史想象不足的问题,导致作品的文学性大打折扣。同样的历史小说,二月河、唐浩明就可以在史实的基础上有更多的想象和发挥,从而让作品表现出与史书截然不同的气质。在表现手法上要开放而克制,摒弃保守的历史思想,克服对于创作的各种局限,更加大胆去想象和探索。在小说的结构安排上应该更丰富,通过多种侧面、多种视角的描写,取得“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艺术效果。

洛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高春民

以我有限的阅读来看,《衣冠南渡》是首部以晋人“南渡”史实为主题创作的历史小说。小说基本上是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序,线性地记述西晋末年那段历史,文本中历史地点、事件、人物众多,叙述客观,颇有《史记》开创的实录之风范。是西晋末年那段历史从民间视野的一种重现,对于官方正史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和丰富,具有特定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总体来说,小说厚重有余,轻灵不足,大概是拘泥于历史表述,无法放开手脚所致。小说写了很多人物,但立体化、丰富性略显不足;叙述了很多事件或故事,但令人印象深刻和富于戏剧性的不是太多,从叙事和阅读这个层面来说这是小说的一个薄弱环节。避免贪多求全,在选材上就不得不有所取舍。同时,南渡是地理空间意义上的“渡”,更是文化心理上的“渡”,南渡给当时的人们带来的是心灵和精神层面的影响,也必然会促进文化的交流甚至文明的变迁,小说能从这些角度予以呈现和挖掘会更加精彩。

洛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孔育新

《衣冠南渡》展现了西晋末年的悲剧性历史和众多人物命运。我想提出的意见是,小说人物众多,但核心人物王导的塑造不够突出。建议在历史小说写作中,人物不必面面俱到,要在重点人物上加大刻画力度。

小说的语言风格在与人物的契合度上也有提升的空间,要更契合人物的性格。书中出现的石勒等少数民族首领,其话语不应该是文绉绉的,要有其粗粝的特性。除此之外,不同身份的角色要有不同的语言方式,这一点似乎小说没有太注重。还有就是行文中语言风格存在着摇摆,破坏了阅读感受。要注意民间语言在叙述中的恰当运用,在民间话语中可以体现出人物的悲剧性。同时要在南方与北方的和解与融合方面加大笔墨,小说会更加厚重。

小说家刘建超

我读《衣冠南渡》后的第一感受就是有气场。作者以如椽之笔,开篇便营造出一种磅礴的气场。不是一幅画卷,而是如同一组磅礴的雕塑,瞬间将读者卷入那遥远而又激荡的远古岁月。品读《衣冠南渡》,读者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自觉地被气场带入,成为一个这场史无前例的士族庶民的大迁徙中的参与者。

读后也有几点建议:一是整部作品史料厚重,而虚构性还显不足,缺了点小说特有的味道。二是作品重点应该是在究竟南不南迁上做足文章,衣冠“南”渡,实际上是“难”渡。让几大家族围绕南迁的动议,在殿堂之上在家族聚会之中唇枪舌剑,让王导显示出见招拆招遇河架桥逢凶化吉的本事,会更惊心动魄,更有悬念更有伸张力。三是视角集中在庙堂,民间烟火不足。在南部大迁移中虽然是以王氏士族为代表,因为衣冠主要是指有一定阶层的氏族,但是毕竟有数万的平民百姓跟随,对他们也要加强表现。尤其是小人物在历史大事件下的悲欢命运,其实更是文学应该关注和表现的。

作家庄学

《衣冠南渡》是在北人南迁,南北交融,为当时的南方荒僻之地带去了更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讲述具体的人物族群在这一段活动中的文学镜像。在主题的选择上,体现了作者的敏锐和操作能力。

客家文学在咱们洛阳来说,是一片空白,也是一块处女地。《衣冠南渡》一书具有重要的意义。填补了空白,也是这块处女地上的一棵成长茁壮的独苗。此后将引领客家文学的蓬勃发展。

对作者来说,尤为不易的是对那个时代人们心理的揣摩,不仅要准确地写出那个时代的人,还要写出宏观历史状态下,人们的行为方式,人们的心理状态。《衣冠南渡》从宏观的角度从王朝的角度,描绘出了北人尤其是河洛地区人群南迁的画卷,有了南迁的时局逼迫,有了适时的方式对策,有了政权南迁的过程,但是从微观上对于南北如何交融,交融中具体的百姓生活、纠纷、融入的现实,着笔较少,是个缺憾。

客家文学不仅是历史的表述,也应该有现代表述的一席之地。前阵子我跟战友相聚,谈到世客会,他们也很感慨,说跟我是老乡,是衣冠南渡的后人。从我自称客家的战友身上,可以感受到客家文学的现实题材呼之欲出。他们都很优秀,在当地闯出了一片自己的天下,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品质,无不带有客家人先辈所具有的开疆扩土、坚忍不拔的品质。

洛阳文学院签约作家王爱芳

长篇历史小说《衣冠南渡》的选题好,我感觉这是司卫平的长项。历年来,他都在围绕着热点,围绕着洛阳元素创作。从他近几年的几部小说来看,2021年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革命兄弟》,是为建党百年而作;202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大汉天使》,为中国作协少数民族作家扶持项目,是为“一带一路”而作;同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找日子》,是河南省2022年重点工程,为家风建设而作;同年完成的《精彩开始的地方》,是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而作;到现在第33届世客会上面世的《衣冠南渡》,始终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

一个作家最大的修为在于有时代担当,怀有责任和使命感。司卫平每部小说的选题有热度,内容也有看头。当然,从这些也不难看出,他的每部小说的立意,都彰显着自己的家国情怀。

小说家、《衣冠南渡》作者司卫平

感谢各位专家老师提出的中肯意见。这部长篇小说是我酝酿很久的一部作品,但是很遗憾在后半段创作中非常仓促。因为我同时在写另一部长篇,而距离世客会开幕已经很近了,导致这部书匆匆完结,最终呈现的状态并没有把我的构思完全表达出来。这是遗憾,将来如果有机会精修的话,我一定会把作品打磨得更好。

正如专家老师们所说,这部小说中人物众多,主要人物反而刻画不够,上层故事太多,民间烟火不够。这些都说到了点子上。我之前对魏晋历史一无所知,用了很长时间去恶补,积累了厚厚的资料,也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难免在写作和出版中留下遗憾。作品出版了,就要任人评说。我对这部小说的定位就是,先拉出框架,将来自己也好,别人也好,再写这一段历史背景下的其他故事,这都是一个能帮上忙的参照。

这种形式的会议非常好,让我受益匪浅,也鞭策我在以后的写作中拿出精品来。

洛阳文学院院长王小朋

今天的会议非常热烈,大家谈的都是干货,是真知灼见。我也有一个想法,与大家探讨。以后类似的作品恳谈会,文学院就以邀请10人左右为限,规模小,讨论深,让大家尽情探讨,尽兴发言。同时我们会提前一周左右向社会公开发布信息,放出10到20个旁听名额,让真正对文学阅读和写作有兴趣的市民们参与进来,体验洛阳的“文艺范儿”。

感谢市评协的大力支持,感谢杨主席和各位老师。

责任编辑 时凤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