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寻根记

2024-12-09 00:00:00刘艳涛
牡丹 2024年23期

那年的冬天来得格外早,刚进入十一月,寺里草色尽褪,寒气顿生,满园的侧柏摇曳着枝叶,随风发出的响声让偌大的院落显得更加萧索,空旷。

一天,一群远道而来的台湾人涌入古寺,打破了死一般的沉寂。多日不见的太阳也露出了脸,为红砖碧瓦的山门镶上了一层金边,好像要特意把古寺装扮一新,迎接贵客的来临。古寺对这群人并不陌生,掐指算来,他们千里迢迢飞越海峡,前来拜谒已有20个春秋了。

和往年一样,人们听完讲解后,满怀虔诚地叩拜,敬香。

“我们都是河洛郎,每次来到这里,都倍感亲切。”说这话的老人慈眉善目,谦和儒雅,颇有仙风道骨之气,他就是台湾中华周易学会的创办者——吴秋文教授。吴教授常年致力于易学研究,讲学于世界各地,倡导“易经生活化,生活易经化”,被学员们誉为“人生导师”。自1993年以来,他从未间断过在大陆寻根问祖的活动,并把这个团队起名为“大陆寻根朝圣团”。

这一年,中华易经学会前来朝圣的人数是历年来最多的一次,共92人。平日里空落落的寺院一下挤进来了这么多人,显得少了几分空灵,多了几分喧嚣。

古寺藏在北邙腹地一个叫雷河的小村庄里,远远望去,红墙绿瓦,巍峨壮观,颇具古韵。大概是年代久远的缘故,说起古寺的名称,不一而足,先后叫过浮图寺、羲皇庙、河图寺、龙马寺、兴国寺、负图寺等等,1998年大规模修复后,才正式更名为龙马负图寺。

龙马负图寺建筑形制为三进院落,一进为山门、钟鼓楼;二进为伏羲殿,是单檐歇山式砖木结构,供奉着伏羲坐像;三进为三皇殿是一座高台建筑,明七暗五,重檐庑殿,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内伏羲像居中,炎黄二帝塑像分列左右。

说起寺内至今尚存的古建筑,恐怕就只剩下明代嘉靖年间重修的伏羲殿了。不过如今这些建筑虽说是新建的,可基本保持了古代龙马负图寺的原貌,这得益于一个偶然的发现。据说,当年在整修伏羲殿时,人们发现其墙体内镶嵌了数十通石碑,其外用一层泥皮遮掩。

在这些石碑中,有两通古代重修的碑记。明嘉靖二十四年《重修龙马负图寺碑》,记载着该寺建于唐麟德四年。该碑记说,在武则天晚期,该寺大殿已因风雨剥蚀,“几欲倾废”,狄仁杰有一座府第在该寺附近,他出资重修,增其旧制,将伏羲殿建造得精巧而华丽,使寺院的香火祭祀更加昌盛。碑上记载,到明代时,该寺“墙垣圮毁,殿宇摧残”,孟津官员和乡宦卫天祥、陈文山、雷时春等捐出银两,使“就湮之故迹,焕然复新”。因“犹不欲后世疑功德自今始也,则踵事增华,理应明其朔”,立下了重修碑。

这次重修十多年后,嘉靖四十年孟津县令冯嘉乾又在寺后空地增建了伏羲庙。在碑刻《新建伏羲庙记》中,冯嘉乾写下了增建伏羲庙的缘由,他根据民间传说和《洛阳县志》,再次认定该寺是伏羲氏龙马负图出现之地。当时神庙倾颓,冯嘉乾深恐圣迹湮灭,便命该寺住持“重起伏羲庙三楹”,重立伏羲之像,每年春秋“以少牢祀之”,而“仍名其寺为‘龙马’”。

由此可见,千余年来,虽几经毁建,龙马负图寺一直是作为感念并祭祀“人文之祖”伏羲的一个重要场所。

据《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记载,华胥氏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伏羲和女娲兄妹俩居住在昆仑山上,为了繁衍后代,两人结为夫妻,缔造了人类。

伏羲,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位王,“继天而王,为百王先”,是三皇五帝之首;他是上古的一位智者,凿破鸿蒙,开启文明,成为“中华人文始祖”。?他有众多的发明和贡献,仿照蜘蛛网的形态,结绳为网,用以打鱼捕兽,目的是用以祭祀,却无意间发明了原始饲养业;他制定婚姻制度,使先民的婚姻脱离血缘家族而走向族外婚;他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而他最伟大的发明,则是创制了八卦,《易·系辞》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谓“一画开天”,便是伏羲创制八卦,并用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开启了上古文明的曙光,对后世文明影响深远。

如今,在洛阳市孟津区的龙马负图寺附近,仍然流传着许多神秘的民间故事。

深秋时节,我再次来到了龙马负图寺。太阳暖暖地照在头顶,山门石桥下一条几近干涸的小河映入眼帘,我不禁怀疑,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图河河道吗?

据记载,图河发源于邙山,向东北延伸,在雷河村一带汇入黄河,总长度不过21.5公里,流域面积63.3平方公里。孟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相传上古时期,伏羲氏带领部落在黄河一带借河捕捞,渔猎种植,勤劳耕作,繁衍生息,过着茹毛饮血,时序不辨,阴阳不分,结绳记事的生活。一日,一头龙首马身的怪兽,从黄河上踏波而来,进入无名小河兴风作浪,祸害百姓。伏羲见状,义无反顾纵身下河与之搏斗,经过七天七夜的较量,降服龙马,后来依据龙马脊背上的旋纹,画出了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为内容的卦图,后人称为伏羲八卦图。从此,人们才将这条籍籍无名的小河称为图河。无独有偶,龙马负图寺山门内立有一通唐代古碑,上书“图河故道”四字,冥冥中成为寺前这条小河来历的又一佐证。

走进寺内,只见伏羲大殿前,立有高约三米的龙马石雕,龙马足踏浊浪,仰首嘶鸣,桀骜不驯,栩栩如生。明末清初的著名书法家、孟津人王铎曾对他在石碑上见到的龙马有这样的描述:“身龙鳞,首口鼻类龙,喘成云,无角,毛文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冒(覆盖、涵盖意)天地鬼神之道,为千古文章鼻祖。”这和伏羲圣像碑上雕刻的龙马像颇为相似,而在王铎的《龙马记》中,还十分形象地记述了幼时耳闻的关于龙马负图的传说,“余儿童时,戏于河墟,父老曰:‘此河中,下多石子,有声,曾出龙,相传以为怪。’余亦讶以为奇。后数十年,阅石碣所记载,知为宓羲画八卦肇端龙马所负之图,龙马所出之河,今孟津西北,河中漩涡倒流者,即其处也。”遥想这个从孟津地走出的风流雅士,在提笔写下此文时,心中也是满怀着景仰和朝圣之情的吧。

沿着青石铺就的台阶拾级而上,只见巍峨肃穆的伏羲殿前香火缭绕。这座大殿红漆门柱,挑角斗拱,琉璃吻兽,古色古香。殿内正中,高大的伏羲圣像身披树叶,腰系兽皮,手执太极八卦图,目光凝睿,神态安详,凝神看去,一股荒蛮神秘的气息穿越时空扑面而来。环顾四周,我被墙壁上镶嵌着大小不一,文字漫漶的二十余通碑碣所吸引。除了历代重修碑外,多是历代先贤赞颂伏羲、吟咏易理的诗碑。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颢、程颐、朱熹等理学大家,都在这里留下了不朽的印迹。伏羲殿左右,各有十八间厢房,厢房内为三十六宫易学博物馆。博物馆内,陈列有《周易》全文碑刻。古往今来,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都运用周易的理论来认识世界,探究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面对这高深莫测的人文之作,你不能不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所深深叹服。

伏羲殿后,就是三皇殿,黄瓦青墙,丹柱金文,殿内伏羲、炎帝、黄帝三皇并坐,抬眼看去,三人苍颜散发,粗犷睿智。大殿殿顶藻井是根据《易经》“仰观象于天”语绘制,中有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圆图,卦象黑白相间,中为金色北斗七星图,斗柄回转,指寓四季。置身殿内,不可知的自然宇宙令人心生敬畏。

匆匆而来,蓦然离去。当随着稀落的人流离开龙马负图寺时,我的内心深处竟多了些许远离俗世喧嚣的纯净。回头望去,这座千年古寺俨然像一位老人伫立在秋日阳光下,默默细数着岁月的沧桑。在漫漫历史长河里,它迎来送往着不绝于缕的寻根朝圣者,我想,若那个远古时代的智者天上有知,也会为后人的坚守感到欣慰吧。

责任编辑 高 瑞

刘艳涛,现居洛阳,河南省作协会员、洛阳市评论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牡丹》《洛阳日报》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