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观念在历史解题中的应用

2024-12-09 00:00刘莉
中学历史教学 2024年11期

摘 要: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在历史解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立足时空观念。在具备基础知识的情况下运用时空观念进行题目解答,能够在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把握度;对关键词进行时间和空间的联系分析,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精准审题、解答题目,并反馈学生学习历史的全面性和基础扎实性。

关键词:时空观念 历史解题 高考历史

时空观念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具有历史学科本质特征的关键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时空观念水平4要求“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论述”[1]。时空观念在高考中的考查方式花样百出,且一年比一年更加深入。恰当的时空尺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史学常用的时间、空间等表达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以时间和空间概念范畴解释历史,将史实置于其发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之下做审视,反思对历史的解释。

一、时空观念在高考历史选择题中的考查方式

(一)考查准确时空定位

时空观念包含了时序性、空间性两大要素,这也是历史发展的最根本要素,历史的发展是无法脱离时间与空间的,时空观念体现了历史的存在方式,是把握历史本质的重要点。运用时空观念进行解题需要学生建立综合的学科知识体系,能够在有限的题目中提取关键词,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推理,并解决问题,也有利于学生培养历史辩证思维能力。

(2024年湖南高考卷第12题)自6世纪末开始,以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北方族群大批涌入拜占庭帝国,为使新移民与原住民族和平共处,拜占庭皇帝不得不在新颁布的法律中吸收前者的某些习惯法。据此可知

A.斯拉夫人促进了大陆法系的形成

B.北方族群文化逐渐占据主流地位

C.习惯法逐步成为罗马法的主要部分

D.拜占庭帝国的立法文化具有包容性

此题考查精准的时空定位,时间定位是6世纪末,空间定位是拜占庭帝国,再根据核心关键词“为使新移民与原住民族和平相处”进而精确定位到时空——拜占庭帝国的立法文化具有包容性。

(二)考查历史阶段特征

历史在时间上的最大特征之一是连续且不停止,只要有人就会有历史,但是为了便于历史学习和理解,学界将历史划分成若干个具有特定事件界限的历史发展阶段——政治、经济和文化阶段的特征。

1. 政治阶段特征

(2024湖南高考卷第1题)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周

A.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

B.血缘政治色彩浓厚

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此题考查的是西周的政治阶段特征。西周政治制度主要有分封制、宗法制,西周的政治特点为:①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2. 经济阶段特征

(2024广东高考卷第6题)明朝时,杭州西湖成为四方宾客“渴想”之地。“城中人不事耕种,小民仰给经纪,一春之计全赖西湖”,而官方意欲禁止游览。时人叶权认为:“若禁其游玩,则小民生意绝矣。且其风俗华丽,已入骨髓,虽无西湖,不能遽变。”这反映了当时

A.商业经营方式改变

B.户籍管理制度混乱

C.商业资本集聚明显

D.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此题考查的是明朝的经济阶段特征。明朝政治相对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经济从恢复与发展到繁荣与转型。这一过程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增长,还包括手工业和商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的活跃。‌

3. 思想阶段特征

(2024广东高考卷第8题)从1911年12月7日起,上海某报连续刊载如图1(略)所示广告。据此可知,当时

A.民国政府奖励工商

B.封建习俗荡涤净尽

C.共和理念受到推崇

D.租界权益部分收回

此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后的思想阶段特征。通过题干中的时间“1911年12月7日”,广告上的“中华民国”旗帜和“四川路”等,可知考查的是辛亥革命之后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一核心考点。

(三)考查重大历史事件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重大历史事件扮演了分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重要角色,一般也多作为不同历史阶段的分界线。因为任何历史事件都不是偶然发生的,一定有其发生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所以高考必然不会忽略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考查,其中常掺杂时空观念的考查。

(2024广东高考卷第5题)《大元大一统志》是忽必烈下令修纂的全国地理志书,记载了疆域内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风俗、里至等内容。该志书修纂时,由各行省提供所辖郡邑的图志及各路府州县的沿革,并利用了西域地图,引进了阿拉伯地图制图法。这反映元朝

A.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

B.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全面发展

C.地理志修纂体例发生了根本变化

D.正式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此题考查点为元朝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题干的《大元大一统志》中的“大一统”三个字,材料反复提到“沿革”二字,反映的就是元朝继承中原的统治理念。

(四)考查异同时空比较

比较法是高考选择题解题中常见的思维和技巧,可以使复杂的历史知识形成较为简明的体系,在历史时空上表现为“古今中外”,其中“古今”是对历史事件的概括,划定为纵向比较;“中外”是对历史空间的概括,划定为横向比较。有利于学生分析、归纳、比较和逻辑思维能力、跨时空思维的提高。

1.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比较

时空观念把某一事件放在同一空间,但考的是不同时间的意义,或者其他相关考点,在比较的过程中考查学生能否在不同历史时间中熟练掌握事件。

(2024年山东高考卷第5题)下表为1846—1905年英国建筑师在上海、汉口、天津、北京等四地的分布情况统计。这体现了A.晚清外交的不断退让

B.英国势力范围的扩展

C.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

D.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

此题考查的是“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比较”,1846—1905年英国建筑师在上海、汉口、天津、北京等四地的分布情况统计,这一统计不仅展示了英国在华建筑师规模及分布区域的扩大,也反映了西式建筑及建筑技术、建筑理念在华的传播,体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扩大及深入。‌

2.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比较

即考查同一个时间,但不同时空的内容。

(2024年湖南高考卷第15题)1919年,美国总统威尔逊表示:“世界大乱要求毫不延缓地研究劳资关系中出现的困难,迫使我们把自己家里的事情整顿好。坦白地说,在没有承认工人长期为之斗争的基本权利之前,是不可能经常地、稳定地调整好劳资关系的。”这表明

A.十月革命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B.美国国内革命形势渐趋成熟

C.世界大战有利于各国改善工人待遇

D.法西斯主义威胁到美国社会的稳定

此题考查的是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比较。通过题干中“在没有承认工人长期为之斗争的基本权利之前,是不可能经常地、稳定地调整好劳资关系的”,可以看出1917年十月革命对西方世界产生了影响。

综上所述,从让学生可以进行准确的时空定位开始考查,到历史阶段特征、经济阶段特征、政治阶段特征、文化阶段特征等方面的考查;从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考查学生对专题知识的整合和理解,为异同时空比较的更高知识衔接和整合做好准备,因而在高考选择题中,近两年来也更加侧重不同时空的对比与链接,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时空观念在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中的技巧

(一)阅读提取时空,勾连时空关系

1.厘清时间顺序,建构空间意识,建构历史知识体系

厘清时空离不开阅读提炼和审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史料阅读能力对解答高考选择题至关重要。掌握阅读技巧能加快理解速度,若学生不会阅读和理解史料,便难以将题目关键词与所学历史知识关联。因此,培养正确有效的史料阅读能力对高中生历史学习意义重大。

2.强化学生空间意识挖掘历史记忆,准确定位时空

能识别并理解历史时空的基本表述,更是对学生时空观念素养水平入门的一种能力需求。通过分析不同类型史料所反映出的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关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历史现象及规律进行概括与总结的能力。就历史学习而言,只有精确地识别并了解时间与空间的基本信息,才能从总体上构建历史发展脉络。

3.加强学科间交叉联系,拓展时空知识

历史时空知识在表达方式上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整体化的特征,因此还需要熏陶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超学科思维与学科融合思维,交叉交融古今中外各个学科的历史发展脉络,比如关注重要的历史地理信息,注重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相结合,强化空间理解;关注文学史,注重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相结合,熏陶文化素养;关注影音光电史,重视历史学科与物理学科相结合,拓展科学思维;关注美术陶器、书法史,注重历史学科与美术学科相结合,增强美育熏陶。

(二)构建时空框架,整合历史信息

1.建构时空框架,梳理逻辑联系

在建构逻辑框架之前,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掌握碎片化,对历史时空的概念是混乱的,没有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造成了“素养低级化”,所以需要建构时空框架、梳理逻辑联系非常关键。

2. 注重历史的迁移性,凝练大概念与主题

时空教学是指通过将历史事件、地理现象、文化传承等多种因素结合起来,构建整合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理解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更深入地认识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发展。大单元教学下的时空观念培养,需要教师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将不同领域、不同时间段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大的教学单元和一个整体性的教学内容。

(三)灵活使用历史工具,巧搭时空框架

1.阅读历史地图,定位空间信息

历史地图的功能是使繁杂的空间坐标变得更直观。先整体后局部、由远及近阅读历史地图,按图索骥,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对比不同的历史地图,把握空间变迁和关联;借助新样态历史地图,动态传递空间信息,可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地理背景,了解历史时空背景下的人类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2]

2. 借助时间轴历史年表,巧搭时空框架

时间轴的功能是融合零碎的历史知识点,在时间轴上标注不同地点的名称和重要事件,并在适当的位置标注地理位置,便于理解历史脉络和线索;教材后面附上的历史年表具有梳理历史事件发生先后关系的功能。可见,灵活运用以上工具,可帮助学生将历史学习中的知识系统化、整合化,感悟历史事物发展的规律,做题还可以较好地把握题干所需要的历史知识与能力。

3. 历史思维导图,提升结构化认知

思维导图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推理等方式,将历史知识关联起来,形成与主题要素有密切关系的层级知识体系。思维导图可以将历史知识更加形象化地呈现出来,其具有清晰、明了、可视等特征,能帮助学生对零散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同时,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深层次地把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背景、历史现象等的关系。[3]

(四)准确把握时空尺度,理性评价历史

1.准确把握时空尺度

运用恰当的空间工具,借助现实的空间资源进行具体实践,把握空间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历史学科的空间性相较于地理学科的空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历史空间是人类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社会现象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体,是动态的、流动的、演变的。因此,在历史学科中,无法孤立地看待时间与空间,还需要聚焦于短、中、长视角对历史的时序性与空间性进行分析。

2. 理性评价具体操作

在微观空间中具体分析史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在中观空间中综合把握史事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在宏观空间中整体感知史事的理性评价。

总而言之,时空观念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时空观念素养培养既适应高考考查的要求,又是学生学习历史、历史解题的重要且实操方法之一。要达到时空观念在高中历史解题中的有效应用,需要扎实的历史功底、专业的方法与严谨的步骤:首先,明确时空观念的含义,对其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要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其次,了解时空观念在高考选择题考查中的四种方式:精准时空定位、历史阶段特征、重大历史时间、异同时空比较;然后,总结出四类技巧:提升阅读能力勾连时空、建构时空框架整合历史信息、灵活使用历史工具巧搭时空框架、把握时空尺度理性评价历史;最后,通过精确记忆重要时间节点与完整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双管齐下,既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和逻辑脉络、培养时空观念素养,又引导学生将时空观念运用到历史学习与历史解题中,提升解决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注释】

[1]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年,第43页。

[2] 吴荣梅:《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时空观念培养的基本路径探究》,《读写算》2022年第31期,第84—86页。

[3] 黄先全:《“时空观念”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解读和应用》,《试题与研究》2021年第31期,第146—1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