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肖琪(1996— ),男,汉族,四川德阳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消防救援技术、抢险救援。
摘要:为探索消防救援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本文分析了当前国际救援需求与消防教育体系的不足,提出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扩展国际合作的策略。结果表明,系统化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对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和国际合作效能至关重要。
关键词:消防救援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国际合作
引言
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防灾减灾领域的国际合作,建立和完善国际减灾合作机制,消防救援国际合作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消防救援领域面临复杂灾害和高层建筑火灾等挑战,需要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通过系统化培养国际化消防救援人才,提升应急能力,促进技术与经验的全球共享,增强国际应急响应能力。
一、消防救援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全球化背景下消防救援的国际合作需求
当前全球化进程加速,跨国灾害事故频发,消防救援的国际合作需求日益凸显。近年来,地震、洪水、森林火灾等大规模灾害呈现跨境化趋势,单一国家难以独立应对。例如,2023年土耳其-叙利亚地震、2022年澳大利亚森林大火等事件均体现了国际救援的重要性。另外,高层建筑火灾、化工厂爆炸等复杂灾害也需要国际专业力量协同处置。国际民航组织(ICAO)、国际海事组织(IMO)等机构推动的跨国应急救援机制,要求各国消防队伍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合作能力。因此,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精通跨文化沟通的消防救援人才,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国际救援行动效能的关键所在。
(二)提升国家消防救援能力的战略要求
培养国际化消防救援人才是提升国家整体应急能力的战略需求。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我国海外利益不断扩大,保护海外公民和资产安全的任务日益艰巨[1]。同时,国内大型国际活动如进博会、亚运会等的成功举办,依赖于具备国际化素养的消防救援力量。另外,面对新型灾害如极端天气事件、跨国传染病等带来的挑战,需要消防救援人员具备全球视野和国际合作能力。通过系统化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升消防救援队伍的专业能力、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必然选择。
(三)促进消防救援技术与经验国际交流的必要性
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促进消防救援技术与经验全球共享的重要途径。当前,消防救援领域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如无人机侦察、机器人救援、AI辅助决策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例如,在法国巴黎圣母院大火救援中,消防机器人的应用引发广泛关注。各国在应对特殊灾害如核事故、化学泄漏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日本福岛核事故处置、美国得州化工厂爆炸救援等案例,都包含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培养具备国际交流能力的消防救援人才,有助于及时掌握国际前沿技术,学习先进救援经验,推动消防救援能力的提升[2]。通过国际会议、联合演练等平台,展示技术成果,分享成功经验,也能增强我国在国际消防救援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四)增强消防救援队伍国际应急响应能力的紧迫性
提升消防救援队伍的国际应急响应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自然灾害频发,国际社会对高效的跨国救援需求与日俱增。例如,在2023年利比亚洪灾、2022年巴基斯坦洪水等事件中,国际救援队伍的快速响应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培养熟悉国际救援规则、具备快速应变能力的消防救援人才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系统化的国际化培训,提升人员的语言能力、跨文化沟通技巧、国际规则认知,可以显著增强我国消防救援队伍参与国际行动的能力,更好地履行国际责任和义务。
二、消防救援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现存问题
(一)课程体系国际化程度不足
当前消防救援院校的课程体系在国际化程度上存在明显不足。国际前沿理论和技术的引入不够及时,如美国消防协会(NFPA)制定的标准、欧盟的消防安全指令等国际规范在课程中的覆盖率较低;专业外语课程的设置存在不足,学生难以掌握国际救援所需的专业术语和沟通技能,如在化学品泄漏、核辐射等特殊灾害处置中,语言障碍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存在缺失,学生对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认知不足,影响国际救援效果。
(二)教学方法缺乏国际化视角
消防救援院校的教学方法在国际化视角上仍有待提升。国际先进教学技术应用不足,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在国外消防培训中广泛应用,但国内院校普及率较低;缺乏与国际接轨的教学评估体系,国际消防救援组织如INSARAG的评估标准未能有效融入日常教学评价中;跨文化案例教学方法运用不够,如未能充分利用国际重大灾害事故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导致学生对国际救援实践认知不足;远程协作教学开展不足,学生缺乏与国外同行进行实时交流和协作的机会,难以培养国际合作意识和能力。
(三)国际交流与合作机会有限
消防救援院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机会有限,制约了人才的国际化培养。与国际一流消防救援院校的合作不足,如与美国马里兰大学消防工程系、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消防安全工程系等知名院校的交流项目较少;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专业研讨的机会匮乏,如国际火灾安全科学会议(IAFSS)等高水平学术活动,我国学生参与度不高;国际化实习实训渠道不畅,学生难以获得在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UNDRR)、国际红十字会等国际组织实习的机会;短期交换生项目开展不足,与发达国家消防院校的学生交换项目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学生国际化培养需求。
(四)实践培养缺乏国际化元素
跨国消防救援演练参与度低,如与东南亚国家联合开展的森林火灾扑救演练、与欧美国家合作的高层建筑火灾救援演练等,学生参与率不高;国际消防装备实操训练不足,如美国Pierce消防车、德国Rosenbauer水炮等国际先进装备的实操训练机会较少;国际救援指挥系统的实践应用不够,如美国的事故指挥系统(ICS)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不足,影响学生对国际救援指挥规范的掌握。
(五)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
消防救援院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当前,具有国际背景的教师比例偏低,拥有国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的教师数量不足,难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国际化视角,如在某消防工程专业中,具有海外背景的教师仅占10%左右。教师的外语应用能力也有待提高。在国际合作项目、外文文献阅读等方面,部分教师存在语言障碍。缺乏系统的教师国际化培训机制。针对教师的国际化能力提升计划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
(六)国际化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不完善
消防救援院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国际化人才培养制度体系不健全,缺乏系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规划和实施细则,如国际交流学分认定、海外实习管理等;经费支持力度不足,用于国际交流、海外实习、引进外籍教师等方面的专项经费有限,难以满足国际化培养需求,如某消防院校用于国际交流的经费仅占总预算的2%左右;国际化人才评估体系不完善,缺乏科学的评估指标和方法,难以客观衡量学生的国际化能力水平;国际化办学硬件设施不足,如国际会议中心、留学生公寓等配套设施欠缺,难以支撑大规模的国际交流活动。
三、消防救援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
(一)优化课程体系,提升国际化程度
消防救援院校应全面优化课程体系,提升国际化程度。重点引入国际前沿理论和技术,如美国消防协会(NFPA)标准、欧盟消防安全指令等,确保课程内容与国际接轨;增设专业外语课程,强化学生在化学品泄漏、核辐射等特殊灾害处置中的专业术语运用能力;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培养学生对不同国家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的认知和理解;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包括国际救援理论、跨文化沟通、国际法规等模块,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引入国际认证课程,如国际城市搜索与救援咨询团(INSARAG)课程,提高学生国际认可度。
(二)创新教学方法,融入国际化视角
消防救援院校应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全面融入国际化视角。开展模拟国际救援场景的实践教学,如设计跨国地震救援、海外撤侨等复杂情境,培养学生应对国际突发事件的实战能力;引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国际先进教学技术,模拟不同国家的灾害环境,提高教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教学评估体系,将INSARAG等国际组织的评估标准融入日常教学评价中;开展远程协作教学,通过视频会议等方式与国外同行进行实时交流和协作,培养国际合作意识。
(三)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消防救援院校应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国际化体验。与美国马里兰大学消防工程系、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消防安全工程系等国际一流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换、教师互访等项目;鼓励并资助学生参加国际城市搜索与救援咨询团(IAFSS)等高水平学术活动,拓宽国际视野;与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UNDRR)、国际红十字会等国际组织建立实习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国际化实践机会;开展短期交换生项目,与发达国家消防院校互派学生,促进跨文化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城市搜索与救援咨询团(INSARAG)组织的跨国演习,提高学生的国际救援实战能力;组织学生参加世界消防员运动会等国际赛事,增进与各国同行的交流。
(四)强化实践培养,增加国际化元素
消防救援院校应着力强化实践培养环节,全面增加国际化元素。组织学生参与国际救援行动的观摩和辅助工作,如在土耳其地震、日本福岛核事故等重大事件中安排学生跟随专业队伍学习;定期开展跨国消防救援演练,如与东南亚国家联合进行森林火灾扑救演练,与欧美国家合作开展高层建筑火灾救援演练;引进国际先进消防装备进行实操训练,如美国Pierce消防车、德国Rosenbauer水炮等,提高学生的国际装备使用能力;加强国际救援指挥系统的实践应用,如深入学习和运用美国的事故指挥系统(ICS),提升学生的国际救援指挥能力;开展国际化实训基地建设,模拟不同国家的灾害环境,提高实践培养的真实性。
(五)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消防救援院校应系统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实施教师海外研修计划,选派优秀教师赴国际知名消防院校或研究机构进行短期或长期学习,提高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和专业能力[3];引进具有国际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如海外知名消防专家、有国际救援经验的实战人才等,优化师资结构;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如资助教师参加国际消防科学与技术研讨会(IAFST)、世界消防员运动会等国际活动,掌握国际前沿动态;加强教师外语应用能力培训,开设专业外语课程,提高教师的国际交流能力;推动教师参与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如与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开展联合研究,拓宽教师的国际化研究视野;建立教师国际化能力评估体系,将国际化水平纳入教师考核指标,激励教师持续提升国际化能力。
(六)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消防救援院校应全面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为培养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建立健全国际化人才培养制度体系,制定系统的培养规划和实施细则,明确国际交流学分认定、海外实习管理等关键环节;加大经费支持力度,设立国际化人才培养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学生海外交流、教师国际化培训等项目,如将国际交流经费占比提高到总预算的5%以上;构建科学的国际化人才评估体系,设计包括语言能力、跨文化沟通、国际救援知识等在内的多维度评估指标,客观衡量学生的国际化能力水平[4];健全激励机制,对参与国际化项目的师生给予学分奖励、职称评定优先等政策支持,提高参与积极性;加强国际化办学硬件设施建设,如建设国际会议中心、改善留学生公寓条件等,为开展大规模国际交流活动提供基础保障。
结语
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提升消防救援效能的关键。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策略,实现培养目标。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增加国际化实践机会,提升师资队伍国际水平,确保消防救援队伍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有效应对国际化挑战。
参考文献
[1]韩旭东.“一带一路”倡议下消防领域应加强国际间的合作[J].中国消防,2020(04):23-25.
[2]周培桂.略论我国跨国(境)消防救援的发展现状及路径[J].中国应急管理科学,2020(01):70-77.
[3]涂端午,董倩.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策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3,35(03):13-21.
[4]张劭锦,江霖纾,陈梦曦.新时期灭火救援指挥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23,42(06):847-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