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手中没有全世界

2024-12-09 00:00:00高源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24年11期

小时候,我的零花钱很少,而且即便是花自己的钱也非常不自由,多买几张贴纸都会被大人批评:“这玩意儿有什么用?乱花钱!”就连买笔记本都要偷偷摸摸,以免被我妈絮絮叨叨地训斥:“之前买的都还没用完,又买!”课外书买多了她也不高兴,想让她同意我买玩偶公仔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我心里不服,又无力与之抗衡,只能忍气吞声。

长大后自己挣钱了,每次路过文具店我都要进去“扫荡”一番,贴纸一包一包地买,笔记本一摞一摞地买,别提多畅快了。买书更是肆无忌惮,直到把我的卧室空间塞满,都快没法落脚了才微微收敛。自由的感觉真好!当然,我妈起初并不适应,还是会习惯性地质问:“买这有啥用?”“买那么多干吗?”“非得买这么贵的?”我故作生气,说:“怎么了?我花自己的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她仔细想想觉得有道理,渐渐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经常有朋友羡慕我:“你妈妈好像很尊重你啊,不怎么控制,也很少干涉。”我长叹一口气……确实如此,但她并非一开始就有这觉悟。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我一步步争取来的。小时候,我被压制得很厉害,但没有力量反抗。印象中,第一次比较激烈的抗争,发生在我上初二的时候。当时她未经我同意就把我最心爱的几件旧物品送人了,等我得知此事,已经没有挽回的可能。我大哭一场,悲愤地喊叫,说她一点也不尊重我。她那天气得够呛,饭都没做,还把我训了一顿。但是看我反应那么激烈,她大概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确实对我造成了很大伤害。在之后的几年间,在我一次接一次的反抗中,她渐渐收敛从前专横的态度,开始征求我的意见,尊重我的想法,最终被我“改造”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我是幸运的,我抗争成功了。我见过不少父母,他们对孩子的控制欲相当强,不管孩子是十岁、二十岁还是三十岁。有些控制很容易辨识,比如专横霸道地操控、压制、强迫,禁止或逼迫孩子做一些事:不许喝这个,必须吃那个,周末不许出去玩……有些控制是隐藏的,特别是以“我都是为你好”“我牺牲了太多”之类的方式,其本质上是道德绑架或情感绑架。

每次听到家长用“你看我这么辛苦地付出,不都是为了你吗?不考上好学校怎么对得起我”之类的话来逼迫孩子,我都气愤而痛心。有个朋友说她从小就被教导“你必须听话、考出好成绩,才能得到我的爱”,所以她从不相信会有无条件的爱,在人际交往中总是保持警觉并且斤斤计较。这样的观念真是太可怕了。爱难道是交换吗?真正的爱,不该是讲条件、有代价的,爱就是爱,爱本身应该真诚纯粹、发自内心、不求回报。如果父母的爱沦落成为一种交换,一种用来控制孩子的筹码,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不良的影响。

毕业时找工作,有个同学本想留在北京,却被强势的父母软磨硬泡,逼着回了老家。同学的自我意愿被折断,人生轨迹就此偏移。有时候父母确实是一片好心,希望孩子过上世俗眼中安稳轻松的日子。然而,他们提供保护的同时,也造成了束缚。很多父母自以为是,认为了解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把孩子的人生规划得明明白白,强制孩子按他们的意愿去做事,不体谅也不尊重孩子的真实感受。我厌恶并反对父母过度干涉孩子的人生,特别是完全基于个人意志的那种。我们每个人首先是有独立人格的个体,然后才是父母的孩子。再说,父母的手掌再广阔,也不可能装下世界的全部,更不可能托起孩子的一生。

我毕业时选择做自由职业,亲戚们都觉得我疯了,我妈倒是没说什么——即便她心里一千个不赞同,也不会开口干涉,这让我有些欣慰。我的自由独立是通过多年循序渐进的反抗,慢慢争取来的。当你长到足够大,到了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或者说能够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时候,就试着挣脱父母的控制吧。我说的挣脱控制,不是离家出走,不是蛮不讲理,而是做真正的、完整的自己。

高源

笔名蜜蜂听雪,90后,儿童文学作家。已出版小说《长安梦》《蓝莓日记》《落叶蝴蝶》《秋安》,诗集《你是水晶、冬天、葡萄和鸟》,童话《卖梦人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