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晋国有一个普通的百姓,人们称他为解张。解张姓张,因为居住在解邑,所以管他叫解张。他性格耿直,喜欢打抱不平。
解张有一个大名鼎鼎的邻居,叫介子推,他是追随晋文公重耳流亡19年的大功臣。流亡的岁月有很多的艰辛,也有一些感动。他们流亡到卫国时,由于长途跋涉,又找不到吃的,公子重耳饿得昏了过去。这时,在流亡队伍里默不作声的介子推突然端来一碗肉汤。众人惊讶不已,这荒郊野地,哪里找到的猎物?仔细一看才发现,是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得知真相的重耳不禁潸然泪下。
虽然有功于晋文公,但介子推对争功求赏却不屑一顾。公元前635年,重耳从秦国返回晋国继承君位,在黄河渡口,晋文公的舅舅狐偃就动了邀功请赏的心思,他故意说:“我跟随您周游天下,过错也太多了,我自己都知道,何况您呢?我请求从这时离去吧。”重耳何等聪明,拿出一块璧玉与狐偃明誓:“如果我回到晋国后,有不与您同心的,请河伯做证。”说完将璧玉扔进黄河。介子推在船中看到了这一幕,笑道:“天实开公子,而子犯以为己功而要市于君,固足羞也。吾不忍与同位。”其意思说,公子能登上王位,是上天的旨意,狐偃却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并以此向君王索取,太耻辱了,我不愿和他同列。不求功名的介子推回到家,以织草席卖钱,奉养老母,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
介子推的遭遇让邻居解张愤愤不平,他劝介子推说:“别人跟随君主流亡,当官的当官,拿钱的拿钱,只有你什么都没得到,为什么不去找君主说说呢?”介子推只是淡然一笑,不置可否。后来他干脆背起母亲,躲进绵山隐居。
解张气不过,决定为介子推鸣不平。他写了一封信,趁着夜色悬挂在宫门上。信上说:“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流天下。龙饥乏食,一蛇刲股。龙返于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他以龙蛇为喻,指出当年追随晋文公的五个功臣,四个都得到了封赏,只遗落了一个人,没有得到应得的报偿。
晋文公看到了这封信,说:“这说的是介子推啊!我正在担忧王族间的事情,没有考虑到他的功劳。”他马上下令召见介子推,回报说介子推已隐居山林了。晋文公又亲自去找介子推。解张说他带着母亲隐居于绵山之中,并领着晋文公到山中寻找,可惜没有找到。有人给晋文公出主意,三面烧山,留出一个通道,将介子推逼出来。结果介子推宁死也不愿下山求赏,母子二人被烧死在绵山上。晋文公很难过,敕令全国在介子推的忌日里严禁用火,只能吃冷的食物,这一天又称为寒食节。
因为邻居解张的打抱不平,我们拥有了一个流传千年的节日。晋文公为了表扬解张,将他封为大夫。
时间来到了晋景公时期,另一个名为解张的普通人走进了历史的视野。《左传》记载了他的事迹,读来让人血脉偾张。
公元前589年,齐顷公攻打鲁国、卫国,晋景公派中军将郤克率八百辆战车救援。晋国和齐国的主力在鞌(ān)地(今山东济南)展开了一场大战。齐顷公很猛,宣布:“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他扬言要歼灭了敌人再回来吃早饭。没等全部的战马披好铠甲,他就急不可耐地率先出击了。晋军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作为主帅的郤克被流箭所伤,血都流到鞋子上了,但他不敢言退,只能咬牙硬扛,指挥战斗的鼓声始终未停。在大家的齐心协力奋战之下,终于打退了齐军的一波猛攻。
齐军一退,郤克忍不住大声呼叫:“我受伤了!”
听到他喊痛,郤克所乘战车的御者,也就是驾车的司机,那个名叫解张的人开始鼓励郤克说:“从交战一开始,敌人的箭就射穿了我的左手手掌和肘部,我折断了箭杆,继续为您驾车,左边的车轮都被我的血染成了黑红色,我没叫一声,您还是再忍忍吧。”
郤克有些尴尬,他以为自己够狠了,想不到一个小兵比自己还狠,受那么重的伤一声都不吭。
车右郑丘缓担心地对解张说:“从一开始接战,如果遇到道路不平的地方,我必定冒着生命危险下去推车,您难道了解这些吗?不过,您真是受重伤了。”
解张回答说:“军队的耳朵和眼睛,都集中在我们的战旗和鼓声,前进后退都要听从它。这辆车上只要还有一个人守住它,战事就可以成功。怎么能由于伤痛而败了国君的大事呢?从我穿上盔甲,手执兵器的那一刻起,我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现在伤痛还不至于死,我们还是努力战斗吧!”
说完,解张将战马的缰绳捆在自己的左手上,而用右手接过郤克的鼓槌,代替郤克擂鼓。身为主帅的郤克深受鼓舞,重新挥舞起军旗,指挥军队奋勇向前。晋军士兵见主帅如此悍勇,士气大振,由此“齐师败绩”,晋军追着齐军围华不注山整整跑了三圈。
你能想象吗?历史上有许多如解张这样的小人物,正是他们在关键时刻的担当,决定了历史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