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竹子编出一方天地

2024-12-09 00:00:00北辰鲤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24年11期

老家炎陵地处湘赣边界,境内群山环绕,竹林茂密,与耒阳并称为“中国特色竹子之乡”。境内竹类品种丰富,有毛竹、毛花竹、水竹、酃峰竹等品类,其中毛竹占据了竹林面积百分之九十以上。

古人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竹资源丰饶的炎陵,不仅孕育了众多竹制品加工企业,也滋养了一批批巧手篾匠。他们以竹为笔,书写着世代相传的工艺与智慧篇章。

姑姥爷是当地有名的篾匠师,凭借着一双巧手,有将平凡的竹点化为琳琅满目的竹制品的超能力。每逢赶集的日子,他就会用一根扁担,担着自制的竹制品前往市场售卖,开一场手艺与生活的交流大会。他的手艺可是有口皆碑的,用不着吆喝,只需静静等待,就有买主找上门来。不到一小时,就销售一空。而那些错失良机的顾客,也无须焦虑,因为姑姥爷接受预订,无须预付款项,仅需如实陈述所需,不久之后,定制的竹艺精品便会如约而至。

我曾蒙幸得姑姥爷亲授竹篾技艺,因而对竹篾工艺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入门竹篾编制,要从选竹、砍竹、裁竹、开筒、剖度等环节逐步学起,一般来说,这个过程要经过两到三年的磨炼。

篾匠的精湛技艺,凝聚于“砍、锯、剖、拉、编、织、削、磨”这八字真诀之中,每一项都是对基本功的极致考验。经验丰富的篾匠师傅,往往以简驭繁,仅凭两柄篾刀展现其高超技艺:一柄用于砍伐剖开竹材,另一柄则精巧地剖分篾条与篾丝,尽显大道至简之境。

在诸多环节中,剖篾、编织环节尤为重要。剖篾是将竹筒剖成小竹片后,接着,将竹的竹青与竹囊巧妙分离。竹青颜色翠绿,富有弹性,适合制作提篮、鸡笼等精巧且塑形程度较高的竹制品。竹青与竹囊分离的精细度,需依据制品的类型灵活调整。比如,打造结实耐用的箩筐、簸箕时,会保留较厚的竹青以增强稳固性;而制作轻巧的提篮,则倾向于保留适中厚度,以确保其既实用又美观。

当篾条、篾丝准备完毕,就可以进入竹篾技艺的关键环节——编制。编制过程犹如筑造房子,分三个步骤展开:先是扎架,构建起稳固的基底框架,犹如立起房屋的基本框架结构;继而进入编制阶段,正如室内精致的装修布局;最终以锁口收尾,确保结构严丝合缝,恰似屋宇的精准封顶。

三个步骤,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却一点都不简单。光是扎架这个阶段,就犹如一只猛虎拦在我的前方,令我寸步难行。一不留神,手腕被篾条暗藏的毛刺偷袭。猛然间,一股刺痛袭过手腕,我不得不松开紧握的篾条。姑姥爷见状,马上放下手中的活,从抽屉里拿出药水为我擦拭伤口并包扎。我不经意间注意到他手上交错分布的伤痕,宛如一幅复杂细腻的地图,记录着过往。

“姑姥爷,你的手不疼吗?”我好奇地问道。

“干竹篾活的,受伤不过是家常便饭罢了。”他云淡风轻地说道,仿佛这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

紧接着,我继续向他发问:“姑姥爷,你是什么原因才做了篾匠?”

他悠然地点燃一根香烟,深深吸入一口,随后吐出缭绕的烟圈,语速平缓地讲:“起初,学这门手艺只为糊口。渐渐地,爱上了每日与竹为伴的日子。”

竹编艺术多崇尚自然本色,以竹之原色与天然纹理为饰,这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虔诚致敬,亦是大自然赋予人间的朴素恩赐。正如姑姥爷常言:“每根竹子都蕴含灵性,拥有生命,我们应当竭力发掘并珍视其独有的价值。”

一件竹编制品从选竹、砍竹到成品制作完成,往往需历经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在整个过程中,篾匠必须依据环境的温度、湿度以及竹材的具体状态灵活应变,这无疑是一项极度考验耐心与智慧的精细活。正因如此,家乡的年轻一代大多不愿学习这份手艺,导致能够熟练掌握炎陵传统竹篾技艺的人已不多。可是,老一辈的人终会离去,传统竹篾技艺又该何去何从?在与姑姥爷聊天的过程中,他对竹篾技艺的未来表现得忧心忡忡。

我仰首,重新将目光落在姑姥爷身上,望着这位双鬓已染霜白,手掌结满厚茧的长者,不由得涌起更深一层的敬仰之情。

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紧迫,我在姑姥爷家的学习时光不得不草草画上句号,但这短暂而又漫长的竹篾技艺学习之旅,却成了我的光亮。

自那时起,在日复一日的熏陶之下,我与竹子及竹编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当目睹竹子化为一件件精妙绝伦的手工艺品时,内心便会涌出一种难以言表的激动与敬畏。

如今,姑姥爷因病已遗憾地离开了人世,但他却以另一种方式,永远地留在了小镇人民的生活中。他编制的箩筐、簸箕、撮箕、鸡笼、蒸笼、捞箕、火笼、提篮……已经成了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

回首望去,他早已用竹子,编出了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