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第一课堂”中群艺馆研学活动探索

2024-12-08 00:00章祺
海外文摘·学术 2024年11期

随着学生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其中研学实践教育就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群艺馆作为弘扬和普及市民文化、艺术的重要场所,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研学实践教育资源,是极好的研学实践教育场所。随着研学活动的不断开展,群艺馆也逐步成为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关键领地,学校也依托群艺馆的资源,通过研学实践教育来推动素质教育。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群艺馆与学校教育相结合,通过研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富有教育意义的实践平台,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德育在青少年成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群艺馆作为市民文化与艺术普及的重要场所,在德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其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在闵行区中小学校全覆盖建设思政课学习空间——德育“第一课堂”,计划在14个街镇建设“沉浸式德育教室”,用生动鲜活的思政课为青少年素质教育拓宽道路,通过打造思政课“行走课堂”品牌,协同多方资源,组织开展沉浸式主题研学活动,推进思政课场馆实践教学,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助力孩子们上好德育“第一课堂”。闵行区群众艺术馆也积极探索思政学习的形式,期望以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和研学活动为青少年提供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本文将探讨群艺馆在德育中的作用,分析群艺馆在当前研学活动中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解决策略,以期通过德育“第一课堂”进场馆的方式,促进学生德育的高质量发展。

1 群艺馆在德育“第一课堂”中的作用

1.1 文化传承与道德教育

群艺馆作为市民文化活动和展示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向青少年传播本土市民文化的使命。以闵行区群众艺术馆为例,作为弘扬地区市民文化和艺术的践行者,参与并举办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市民文化活动,有阿尔达米拉上海吉他艺术节、上海合唱节、“乡音和曲”沪剧节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活动,诸多青少年参与其中,为青少年提供了深入了解和体验地区文化多样性的机会。同时,闵行区群众艺术馆积极与学校携手,推动了一系列文教结合的项目。例如,“这些年VkjbwIlhbrG4rRxvRj7V1sbpfdDJAcCDkb4mbfMDX0w=,我们一起走过”德育第一课堂沉浸式互动主题展,让青少年在沉浸式的环境中感受海派非遗的魅力与市民文化的活动脉络,增强了他们对地区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而“笔走游龙”青少年创意画展则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创意和艺术才能的平台,让他们能够表达自己对文化的独特见解,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艺术表达能力。在这一系列活动的背后都离不开道德教育的关键支撑,闵行区群众艺术馆通过组织经典诵读和传统节日庆祝等活动,将道德教育融入文化体验之中。此外,通过参与“社会大美育计划”,闵行区群众艺术馆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落实,对学生文明旅游意识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2 互动体验与情感培养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和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群艺馆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资源和教育活动,在传统课堂教育与旅游体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开辟了一条富有教育内涵和文化深度的全新途径。以汉台区文化馆为例,其举办的手工艺、角色扮演及情景模拟等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体验,也加深了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领悟了工匠精神的内涵。特别是在传统弓箭体验中,师生们在专业指导下学习技巧,体验文化,同时认识到射箭对于情绪调节和心理素质培养的益处,如自控力、自信心以及集中注意力的果断性,这些体验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再看闵行区群众艺术馆,其与莘庄镇小学联合开设的“创艺”课本剧班级,通过戏剧教育的形式,深化学生对语文课程内容的理解。学生在课本剧班级中会进行剧本朗读、角色扮演和表演练习,上课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肢体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意思维能力,特别是课本剧目的排练,能让参与戏剧活动的学生们以创新的视角重新诠释文学作品,同时提升他们的审美鉴赏与共情能力。此外,学生们还有机会在舞台上展示自己所学的戏剧表演知识与技能,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践。

2 学校与群艺馆联合举办研学活动的困境

2.1 研学活动师资力量不足

当前研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研学活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研学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对老师综合能力要求会远高于传统课堂。然而,当前研学行业尚未建立统一的行业准入标准,这就限制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尽管2019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中增补了“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以响应行业发展需求,但教育课程与行业实践之间的落差,导致即便是受过专业教育的人才也难以迅速适应并满足研学活动的复杂需求[1]。这就导致了在许多学校的研学活动中师资力量是由各学科老师代替,对许多不同种类的研学活动缺乏有效的引导和专业支撑。此外,研学导师的专业成长同样受到限制,缺乏系统化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使现有师资难以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

2.2 研学活动与学校课程匹配度不高

群艺馆作为传承和弘扬市民文化的重要平台,在联合举办研学活动时面临着与学校课程匹配度不高的挑战。在群艺馆的研学活动中,同学们有机会直接接触和学习各项手工技艺,沉浸式体验文化内容,参与本土市民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在实践中学习和感受文化的魅力。研学活动应当与学校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紧密相连,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然而,在实际情况中,群艺馆研学活动内容往往未能与学校教学相匹配,导致学生难以将研学活动中的所学与学校课程内容有效衔接。此外,学校与群艺馆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学校和群艺馆在研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上难以步调一致,缺乏统一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框架,使研学活动难以和学校课程形成有机的整体。

2.3 未建立研学活动的评价体系

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能有效衡量研学活动的成效、监控活动质量、收集反馈信息以及指导活动改进。然而,目前研学活动普遍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和方式方法,这使得群艺馆和学校难以全面评估研学活动的实际教育效果。评价体系的缺失影响了研学活动的整体优化和改进,也阻碍了教育质量的提升。研学活动是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在没有铃声的社会大课堂中,在没有标准化答案的学习中实施的跨学科实践课程。但没有标准化也会导致研学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偏离教育初衷,使得研学活动内容和教育内容无法有效衔接,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群艺馆研学活动的教育教学价值因此受到质疑。为此,群艺馆在联合举办研学活动时,应当积极构建一个包含学生参与度、学习成果、教师反馈以及群艺馆工作人员专业评价在内的多维评价体系。

3 学校与群艺馆联合举办研学活动的策略

3.1 建设研学活动师资队伍力量

为保障德育研学活动的质量,配套团队的搭建必不可少。学校应与群艺馆一起组建一支涵盖艺术、非遗、本土文化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提高思政教师专职化专业化水平。通过公开招募,吸纳具有教育热忱与专业素养的文化志愿者,推动教育活动向学术化、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此外,借助全国思政课程专业团队力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开展集体备课、教师培训、示范巡讲及教师技能竞赛等活动,建立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交流研修机制,实现研学评一体化。同时,在场馆预约报名程序中可以添加“家长特长”信息收集渠道[2],通过这样的方式挖掘家长资源,加强家、校、馆之间三者的互动合作,共同营造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3.2 研学活动与学校课程相结合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群艺馆研学活动与学校课程的紧密结合显得尤为重要。2016年,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研学旅行是中小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 对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具有重要意义。群艺馆作为社会公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市民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探究性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宝贵素材,也是市民文化教育与艺术普及的关键平台。通过组织开展公益培训、市民文化特色活动、沉浸式主题展等,群艺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生动的第二课堂,让学生能够近距离地体验到文化艺术所带来的魅力。以闵行区群众艺术馆为例,在“这些年,我们一起走过”德育第一课堂沉浸式互动主题展中,莘松小学便是非遗特色学校,和沉浸式主题展中的海派非遗能够完美契合,这使得学校的非遗课程和研学活动合二为一,实现精准对接。因此,群艺馆应与学校紧密合作,丰富课程实施形式,构建现实场景式的体验环境,设计出与教学计划相辅相成的研学主题,加强学生课堂知识的实践应用,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实现教育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3]。

3.3 建立研学活动的评价体系

研学活动评价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构建符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的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建立一个全面的评价体系是确保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举措。评价体系需定期综合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学习成果、教师反馈和群艺馆工作人员的专业评价,确保评价的多元性和互动性。评价还需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评价体系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声音,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评价过程中,从而更好地反映他们的学习体验和成长需求。群艺馆作为文化艺术普及和推广的重要场所,其研学活动也是“行走课堂”智慧教育探索的一个新路径。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也要注意审美素养的评价,以及审美素养对学生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的衡量标准。引入审美素养评价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确保每位学生在研学活动中都能获得成就感并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4]。

4 结语

群艺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市民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从深层次上来讲,通过研学活动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可以让文化体验年龄不断下沉,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此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了他们对本土市民文化活动的了解,更在实践中培养了他们的道德观念和文化素养,从而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然而,联合举办研学活动时也面临师资力量不足、课程匹配度不高、活动落实不到位等挑战。为此,需要制订清晰的活动规划,确保研学活动与学校课程相辅相成,并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以持续优化活动。

引用

[1] 刘珮.产教融合视域下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对策探析[C].//2023年高等教育科研论坛桂林分论坛论文集.Ed.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3:38-39.

[2] 杨海静.文旅融合下博物馆研学活动的创新发展[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20):142-144.

[3] 林琦萍.公共图书馆中小学生研学活动的实践与思考——以莆田市图书馆为例[J].黑龙江档案,2021(1):200-201.

[4] 何青.探究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博物馆研学活动中的运用[J].江苏教育,2023(46):73-75.

作者简介:章祺(1988—),男,江西新余人,本科,初级十一级,就职于上海市闵行区文化和旅游管理事务中心(上海市闵行区群众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