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一论述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价值引导和方向指导。外语类课程教学因涉及大量中西方文化、社会制度、人文发展以及价值观念,其课程思政建设意义尤为重大。文化出海,顾名思义,是指推动本国的文化产品、服务及价值观念跨越国界,走向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外文化输出的过程,更是国家软实力构建与提升的关键环节。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其影响力已超越传统军事、经济等硬实力范畴,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尺。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大背景下,翻译在文化输出领域所起到的作用日渐突出。谈到课程思政与翻译教学的关系,有学者曾提到:“既然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那么外语教学、翻译教学就不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绝缘’,这涉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这段叙述回答了翻译课程“为什么要”和“如何开展”课程思政这两个重要问题。
此外,为了响应国家文化战略的号召,美术工作者们积极地将我国种类繁多的美术创作精品推向国际市场,加深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但很多时候,受限于语言互译能力,艺术家们无法将自己的作品翻译成他国语言,而大多数专业从事翻译工作的译员对美术领域涉足不深或不够广,这导致很多内容不能被完美地再现,这不但影响作品的传播质量,也从某种程度上限制量的突破。解决这个问题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培养具有一定翻译能力的美术类专业人才,而“美术类专业英语翻译”课程就是顺应这样的需求而开设的。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要求他们语言能力过关、具有相当的美术修养之外,还需要他们具有十分过硬的思想。“外事无小事”是很多从事外事工作的人挂在嘴边常说的一句话,总而言之,美术类专业英语翻译课程的培养目标就不能只停留在专业和业务能力方面,还有思想建设方面。基于此,本文对美术类翻译课程思政教学展开探讨。
1 美术类专业翻译人才培养与课程思政
美术类专业英语翻译和课程思政,这两个看似完全不相干的内容其实充满了融合的可能。首先,翻译内容更容易与思政内容相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瑰宝以及艺术典籍数不胜数,是中华民族的气节和风雅的物质载体,了解得越多就越对这个民族产生热爱和敬畏之情。随着翻译能力的提高,学生会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进行翻译练习,那么从中获得的思政效果也就更好,而且这种思想熏陶的方式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和价值观念也就会更为稳固。其次,相较于其他专业的学生,美术类专业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所接触到的外国文化和思潮尤其多,难免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例如,日本漫画文化的冲击,很多学生甚至是因为喜欢日本漫画才开始学习绘画的,但他们对传统美术却知之甚少。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量的翻译练习和跨文化研究,学生们会对中国传统绘画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那些伟大的中国画家生出敬畏之情。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会愈发强烈,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最后,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近几年中国传统文化被邻国挪用的现象与日俱增,从传统服饰到纹样,甚至绘画技法无一幸免。究其原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普及面不够广泛,才让他人有了可乘之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对这一点会有更深的感悟,进而将浓浓的爱国情怀化作学习的动力。
2 翻译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以“美术类专业英语翻译”为例
美术类专业英语翻译课程是中国美术学院为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通识选修课,从介绍基础的翻译理论入手,以英汉语篇互译为主干,解释美术类文本资料英汉互译的翻译技巧和核心术语,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翻译的关键,了解如何在语言能力有限的基础上借助常见的翻译工具进行专业文本的英汉互译,增强学生对中西方文化互译的了解,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语言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在教学上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教学选材、思政内容挖掘等方面探索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2.1 设立新的教学目标
无论是语言类专业还是非语言类专业,翻译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通常都是提升学生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翻译能力。此处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美术类专业的翻译课程不需要在这两个方面过于深耕,且可以鼓励学生学会利用各种人工智能(AI)翻译工具进行辅助。因为,这门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不是培养专业的高端翻译人才,而是具有一定翻译能力,可以在美术领域进行文化传播的美术类双语人才。另外,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美术类专业英语翻译课程将价值引导和增强文化自信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美术类学生在日常的绘画训练和学习中需要翻阅大量外文书籍或浏览国外的网站,很容易受到西方错误思想的影响。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基于立德树人的理念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外来文化和思潮,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入思考问题,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2 教学内容选取和思政内涵挖掘
美术类专业英语翻译课程在内容选取上不但要具备美术类特征,还要深植于课程思政的理念。首先,教学内容选材需体现出学科的知识性、英汉语篇和文化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先从句子翻译入手还是直接以篇章翻译为主。所选语篇内容应该尽量涉及到美术领域的各个方面,如绘画、雕塑、书法、建筑等等。内容长度适中,难度略高于学生实际翻译水平。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提炼,将其与具体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自然而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讲解。
教学内容的选取,中国美术学院选用了由笔者所翻译的两本绘画类书籍《插画力——肖像画创作指南》(以下简称《插画力》)以及《日漫人物脸部绘画技巧》(以下简称《日漫绘画》)。选用这两本书籍的原因如下:《插画力》这本书的内容涉及到最基础的绘画流程,所有美术类学生都对此有所接触且相对熟悉,因此适用面比较广泛。而《日漫绘画》是日本本土漫画师撰写的英文版日漫丛书的中文译介版本,能给中国未来的画家们一些启发和激励,唤起他们内心的使命感。
日本漫画简称日漫(manga),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和喜爱的文化现象,不但在日本国内取得巨大成果,还有着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而与之相比,我国的传统绘画虽历史悠久,拥有诸多惊世之作,但传播范围却十分有限。这本《日漫绘画》作为一位日本漫画家用英文撰写的漫画绘制技巧指导丛书,书中用英文对日漫绘制专业术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术语名称也采用“日语发音+英语(或罗马音)”形式的模式,比如轮廓框架,英文Atari,日语あたり,还有效果线,罗马音Kouka-sen,日语こうかせん。这样既便于外国学习者理解,也方便他们记忆。事实上,在日本有很多日漫画家都会发行英文版的日漫教程或在海外开设日漫绘画训练营,借此推广日漫文化,增强其国际影响力。相较而言,中国传统绘画在推广方面做得远远不够,一方面原因是中国画绘画技艺相对比较复杂,并不那么容易习得。但最主要的原因仍旧是美术类翻译人才匮乏,没有真正地让中国画“走出去”。专业过硬的绘画人才鲜少从事本专业书籍的翻译工作,而专业的翻译们大多无法只专注于美术领域。
关于美术类专业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汉译英部分的教学内容,中国美术学院选取了瑞典汉学家、美术史家喜龙仁(Osvald Siren)编著,张冰翻译的《中国画论》(英汉对照), 蔡力坚老师编著的《汉英翻译二十讲》以及“学习强国”平台英文版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单元部分。《中国画论》的原文虽然是英文,但由于作者喜龙仁对中国艺术颇有研究(他甚至被后世称为“中国艺术史研究集大成者”),因此书中对中国画绘画技法和专有名词的英文介绍对学生日后进行中国画翻译颇具指导意义。比如他将我国南齐画家谢赫所提出的中国古代绘画六个基本原则(简称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分别翻译为“Spirit-resonance(or vibration of vitality) and life-movement”和“Bone-manner(i.e. Structural) Use of the Brush”。《汉英翻译二十讲》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每篇译文都有比较详尽的讲解,十分适合作为课后补充材料。“学习强国”平台上有大量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的中英文内容,不但在专业上能给学生们提供很多参考,还具有相当的思想高度。
2.3 教学活动安排
合理安排和设计教学活动是保证顺利开展教学并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美术类专业英语翻译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下面以中国画翻译小节教学为例,大致介绍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安排。第一个案例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它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在《清明上河图》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张择端绘制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等交通运输工具等等,画中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首先是课前准备: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各类平台搜集与《清明上河图》相关的各类信息,以及中英文介绍。此外,各组组员从以往所画的国画或其他类型绘画作品中选一幅作为案例,共同精心打磨出一份中文介绍。接下来,在课上借助翻译工具对教师给出的《清明上河图》中文介绍文本进行初译,然后再跟参考翻译进行对比,提炼出成熟翻译文本在语言、结构和文风上的特点,掌握专有名词的翻译方法。最后,模仿英译本《清明上河图》介绍的语言结构和文风对组员选好的绘画作品进行翻译。
3 结语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文化出海已成为国家间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它不仅承载着文化传播的使命,更是国家软实力展现的重要途径。基于文化出海战略的美术类专业英语翻译课程思政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本文尝试从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活动安排等角度探讨美术类专业英语翻译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努力将传授知识、提高翻译能力和培养文化自信这三方面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希望能为相关学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本文系中国美术学院2023年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美术类专业英语翻译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夏冰(1980—),女,辽宁沈阳人,硕士,讲师,就职于中国美术学院。
海外文摘·学术2024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