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体验视角下四川非遗文化展示空间设计

2024-12-08 00:00张康唐玉
海外文摘·学术 2024年11期

1 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其涉及多方面内容,包括文化的记录与保存、传承人的培养、社会大众的教育与参与等。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关注,非遗文化的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展示与传播方面,如何让大众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非遗文化,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四川作为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随着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面临严峻挑战。传统的展示方式往往依赖于静态展品和文字说明,难以充分展现非遗文化的动态性和互动性,导致观众参与度不高,文化认同感减弱。通过引入交互体验设计,优化四川非遗文化展示空间,以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和文化认同感。

2 四川非遗文化展示空间现状分析

四川省的非遗文化丰富多样,包括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等,如川剧、蜀绣、火龙灯舞、羌族民歌等。这些非遗文化不仅承载了四川人民的历史记忆,也展示了四川文化的独特性。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些非遗文化面临着传承人减少、公众认知度不高等问题。

目前,四川省的非遗文化展示空间多为博物馆或文化馆,展示方式主要以展板、实物展示和视频播放为主。这些展示方式多数展示以静态形式呈现,观众参与感较弱。并且,展示内容更新较慢,缺乏现代技术的支持,无法充分展示非遗文化的活力。由于展示形式单一,观众难以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导致文化认同感薄弱。

3 交互体验设计在非遗展示空间中的应用原则

3.1 用户中心设计原则

用户中心设计是一种以用户需求和体验为核心的设计方法。展示空间的设计应充分考虑观众的兴趣、需求、认知水平以及参与方式,从而创造出符合观众心理和行为习惯的交互体验。具体来说,在四川非遗文化展示中,设计者应关注不同年龄、文化背景和教育水平的观众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互动形式,使每一位观众都能获得满意的参观体验。

3.2 沉浸式体验原则

沉浸式体验指的是通过设计和技术手段,使观众在展示空间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非遗文化展示空间中的沉浸式体验设计可以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全息投影等技术,模拟非遗文化的场景、技艺和氛围,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传统文化的真实情境中,增加文化体验的深度和广度。

3.3 情感共鸣原则

交互体验设计不仅关注技术实现,还重视观众的情感体验。情感共鸣原则要求设计者通过故事化的展示内容、富有感染力的视觉和听觉设计,以及互动体验中的细节处理,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例如,在展示四川的传统节庆活动时,可以通过现场音效、动态影像以及观众的互动参与,让观众感受到节日的热闹气氛和文化魅力,从而增强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

4 交互体验视角下四川非遗文化展示空间设计策略

4.1 空间布局与动线设计

4.1.1 分区布局

在设计展示空间时,根据四川非遗文化的类别及其展示需求,进行功能性的分区布局是关键。通常可以将展示空间划分为几个主要区域,如手工艺展示区、表演艺术展示区、民俗活动展示区、互动体验区和休闲区。

手工艺展示区:重点展示蜀绣、竹编、瓷器等四川传统手工艺,展区设计应注重材料的质感和制作过程的展示,可以设置透明的展示柜和开放式工艺台,让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手工艺的制作细节。

表演艺术展示区:主要展示川剧、变脸、火龙灯舞等表演艺术。该区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再现表演场景,并设置小型剧场或表演舞台,定期安排表演,让观众直接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

民俗活动展示区:展示四川的传统节庆、风俗及民间活动,如羌族祭祀、端午赛龙舟等。在这个区域,可以通过沉浸式的布景和音效设计,再现民俗活动的氛围,增强观众的参与感。

互动体验区:该区可以设置多个互动装置,如触摸屏、虚拟现实设备等,让观众通过亲自操作来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和技艺。例如,观众可以在虚拟现实设备中模拟蜀绣等刺绣,体验手工艺制作的乐趣。

休闲区:为观众提供休息和交流的空间,并可以结合展览主题,设置文化衍生品商店和茶艺展示区,观众可以在此体验四川茶文化,并购买与非遗相关的纪念品。

4.1.2 动线设计

动线设计是影响观众参观体验的重要因素。合理的动线可以引导观众有序、流畅地参观各个展区,同时避免人流的拥堵和逆行。在动线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叙事性设计手法,将各个展区按照整体故事发展的脉络进行串联,使游览体验循序渐进,具有故事性特征,从而给参观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并引发其精神共鸣。

主动线与次动线:展示空间的主动线应贯穿整个展区,连接各个功能区,使观众可以按照预设的顺序参观。次动线则可以引导观众进入各个分区,提供更为灵活的参观路线选择。

循环动线设计:为避免参观路线的死角和重复,动线设计应考虑循环形式,使观众在参观完所有展区后自然返回起点或出口,形成闭环。

无障碍设计:动线设计还需充分考虑无障碍要求,如设置宽敞的通道、缓坡和电梯,以利行动不便的观众参观。

4.2 交互技术的应用

4.2.1 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技术

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在展示空间中的应用能够为观众提供超越传统平面展示的全新体验。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将虚拟信息叠加到现实场景中,为展品增加动态解释和虚拟互动功能。以手工艺展区的蜀绣展示为例,设计师从整体空间中提取了蜀绣的元素符号,并将这些符号巧妙地运用于顶面与墙面的设计之中,从而营造出浓郁的主题氛围。观众可以通过增强现实眼镜或移动设备识别空间符号,从而看到绣品的动态制作过程,或是欣赏绣品背后的历史故事。通过点击屏幕或手势操作,观众可以选择不同的内容进行深入了解。而虚拟现实技术则能创造出沉浸式的虚拟环境,让观众全方位体验非遗文化。在川剧展区设置虚拟现实设备体验,让观众戴上头盔后置身于川剧表演的后台,体验演员化妆、更衣、走台的全过程。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还加深了他们对川剧文化的理解。

4.2.2 互动投影与多媒体展示

互动投影技术可以将投影内容与观众的动作进行实时互动,形成动态的、可操作的展示效果。例如,表演艺术展区的火龙灯舞展示,可以通过互动墙或互动地面投影技术,将火龙舞动的场景投射到观众周围。当观众走近或触摸墙面时,投影内容会根据观众的动作作出反馈,使观众仿佛参与火龙舞的表演中。多媒体展示则利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创造出丰富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增强展览的吸引力。可以在民俗活动展区设置一个小型多媒体剧场,播放非遗文化的纪录片或虚拟重现影片,观众可以通过三维(3D)眼镜、环绕立体声等技术手段,获得身临其境的观感。

4.2.3 触摸屏与智能导览系统

触摸屏互动装置和智能导览系统能够为观众提供自主、灵活的参观体验。通过触摸屏,观众可以自由选择和浏览感兴趣的展品信息。在每个展区设置触摸屏装置,观众可以点击屏幕,查看展品的详细信息、历史背景、制作工艺等,还可以通过手指滑动屏幕,360度旋转观看展品的高清影像。此外,还可以开发一款智能导览应用程序(App),该智能导览系统则可以为观众提供个性化的导览服务。这款应用程序不仅提供语音导览功能,还融入了增强现实互动元素,并可根据观众的兴趣推荐不同的导览路线。观众只需通过对智能导览应用程序的适当操作,就可获取丰富的多媒体内容。

4.3 多感官体验设计

4.3.1 声音设计

声音设计可以通过背景音乐、音效等手段,增强观众的沉浸感。例如,在蜀绣展区播放轻柔的古琴音乐,可以营造宁静、雅致的氛围;在川剧展区播放经典川剧唱段,可以突出传统戏曲的特色。而在火龙灯舞展区,通过环绕音效模拟火龙舞动时的鞭炮声、锣鼓声,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传统节日的现场。

4.3.2 气味设计

气味设计通过刺激嗅觉,能够进一步增强观众的感官体验。在展示特定的非遗文化时,可以巧妙地利用气味装置,释放与展示内容紧密相关的香味或气味,特别是在手工艺展区融入精心设计的香味元素。例如,在蜀绣展区,释放天然染料的清新芬芳,以模拟传统染布坊的气味环境;在竹编展区,释放竹子的自然清香,使观众仿佛置身于竹编制作的现场环境之中,从而加深他们对这一传统技艺的理解和感知。

4.3.3 触觉体验

通过设置可触摸的展品和材料,增强观众的触觉体验,使他们不仅能“看”到非遗文化,还能“摸”到非遗文化。在手工艺展区,设置部分可触摸的展品,如蜀绣布料样品、竹编制品,让观众通过触摸感受不同材料的质感和工艺特点。

4.4 用户参与与反馈机制

4.4.1 用户参与设计

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用户参与不仅可以提升观众的参与感,还能为设计改进提供宝贵的反馈信息。通过设计各种互动体验和活动,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积极参与到非遗文化的展示中。举办互动体验活动,定期组织蜀绣、竹编等手工艺的体验活动,让观众亲自动手制作简单的工艺品,完成后还可以将其作为纪念品带走,以留下对这段独特体验的美好回忆。设置观众可以自由表达意见的互动装置,如“心愿墙”或“文化留言簿”,让观众在参观后留下对非遗文化的感受和建议。

4.4.2 反馈机制设计

通过智能导览应用程序或者展区的二维码,观众可以在参观结束后通过手机提交反馈。这种方式不仅方便快捷,还能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参与。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小红书等),设置展示空间的官方账号或互动话题,鼓励观众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参观体验和心得。通过定期收集和分析这些在线反馈,展示空间管理者可以实时掌握观众的反应,并作出及时调整。

5 结语

交互体验设计极大地提升了非遗展示空间的互动性和参与感。借助增强现实、虚拟现实、触摸屏互动和全息投影等现代技术,观众能直观且全面地体验非遗文化,显著增强了展示空间的吸引力和文化传播效果。多感官体验设计,如视觉、听觉、触觉的融合,让观众沉浸其中,深化了文化认同感,增强了文化记忆。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动线设计优化了观众的参观体验。通过分区布局和动线设计,通过叙事性串联展示非遗文化,增强了观众的观展印象与精神共鸣。同时,收集观众反馈并据此调整设计,提升了展品展示效果和观众满意度。

本文系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资助校级科研项目“新媒体视域下酒店APP体验营销品牌传播模式研究”(YXKYZD- 20230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康(1994—),男,山西晋中人,硕士,助教,就职于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

通讯作者:唐玉(1995—),女,四川遂宁人,硕士,助教,就职于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