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舞蹈文物的活化路径

2024-12-08 00:00张偲偲赵岚
海外文摘·学术 2024年11期

“让文物活起来”是文物工作在新时代的一项新课题。2018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筑中国梦磅礴力量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021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更好体现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这为文物活化指明了方向与目标。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了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目标和任务,明确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因此,在全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数字化技术将飞速发展,文化的数字化发展将令人耳目一新,而让文物“活”起来的方式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1 数字化背景下舞蹈文物的活化意义

1.1 完善舞蹈文物的保护与修复

第一,先进的数字技术能够为这些舞蹈文物的保护提供更为有效的手段。一方面,利用高清摄像、高精度三维(3D)扫描等技术详细记录,可以对舞蹈文物进行数据收集,也可以将舞蹈文物的相关数据进行保存并建立详尽的数字档案,从而方便后续的整理、传播等。另一方面,通过数据采集、高精度监测,可以对文物实施最为严密的监控,以及通过数字技术模拟出文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状态,为文物保护工作者制订科学的保护方案提供支撑,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第二,通过数字采集、数据分析等手段可以为后续的修复工作提供精准依据,并辅助创造出更多修复文物的先进方式,进而可以对文物进行更为准确有效的修复,可以在不损害原物的情况下进行深入研究,助力舞蹈文物的完整展现以及寿命延长。

1.2 深化舞蹈文物的内涵与意蕴

舞蹈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蕴含着历史上各个阶段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首先,通过数字技术对舞蹈文物进行深入挖掘与分析,并综合运用其他有效数据,可以深度揭示其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有助于更好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其次,利用智能分析技术,可以对舞蹈文物的表演背景、形态、风格、动作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估,为舞蹈文物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可以更好地推动舞蹈文物的动态还原。此外,通过多媒体展示、互动体验等方式,将舞蹈文物动态呈现,同时将其背后的历史故事、艺术特色、社会风貌等生动呈现给公众,使公众一方面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舞蹈文物的本身形态,另一方面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舞蹈文物的价值内涵所在。通过深度的解读、复原的呈现、综合的展示,不仅增强了公众对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促进了文化知识的普及和传播。

1.3 增进舞蹈文物的创新与发展

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赋能下,湖南博物院沉睡多年的“辛追夫人”,以惊艳的数字人形象重现于世。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舞蹈文物,数字技术也可以赋能于人,从事多方多元的探索与“复活”。首先,借助数字化手段对舞蹈文物进行当代解读与创意演绎,将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形式,这不仅是对文物本身的尊重与传承,更是对当代公众心理需求、审美趋势的精准把握,使得文物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当代社会产生深层共鸣。其次,基于舞蹈文物且利用虚拟演绎、虚拟现实等技术创意改编和再创作,使文物之美转化为当代艺术形式中的形式美、内容美,从而拓展舞蹈文物的表现维度,使其能够在更为广泛的时间、空间范围内传播与发展,充分展现其文化内涵、精神风貌、审美特性,在新的时代获得新的内涵与意义。通过数字化技术的桥梁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产生新的文化力量。

2 数字化背景下舞蹈文物的活化路径

2.1 数字复原、虚拟展示的转型活化

与传统文物保护、修复和展示方法相比,数字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在舞蹈文物的活化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确保了文物复原的精确性——通过高精度的数字扫描技术,舞蹈文物的每一个细节都能被精确捕捉,从而克服了传统测量方法可能存在的误差;而且,它还能展现极高的逼真度——基于精确扫描数据、三维建模技术精心雕琢出舞蹈文物的虚拟模型,其质感和光影效果几乎让人无法分辨真伪。此外,数字复原的全面性确保了文物信息的完整保存,而复制性则扩展了文物的存储空间,扩展性使得文物能在更多领域和平台上得到应用,加上其长期的保存性,这些因素共同为舞蹈文物的保护和活化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数字化转型不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舞蹈文物能够跨越时空,在不同的平台和场景中自由展示和传播,而且通过建立数据库,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和广泛交流提供了无限可能。这种以数字化方式再现传统舞蹈文物的做法,不仅是当代舞蹈文物保护、修复和展示的必然趋势,而且能极大地丰富公众的观赏体验,深化研究者的探索深度。这使得舞蹈文物在数字世界焕发新生,更好地连接过去与未来,助力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和发展。

2.2 多元文化、数据汇聚的融合活化

首先,通过广泛整合历史、音乐、美术、文学、民俗、科技、教育等多领域的文化资源,将为舞蹈文物构建一个丰富多元的文化背景,这些文物资源不仅各自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它们的深度融合更是催生出了文物的立体性活化。例如,将静态的古代舞蹈文物与文字记载、音乐形态进行数字化融合,将可以构建出生动而又真实可感的数字动态形象,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舞蹈的魅力。其次,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多元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汇聚,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揭示出文物背后隐藏的文化关联和文化内涵,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舞蹈文物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背景下的演变轨迹与文化意义。这一过程将形成多元化的文化叙事,进一步丰富舞蹈文物的文化内涵,并提升其时代价值。这是推动舞蹈文物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活化的又一有力途径。它不仅促进舞蹈文物深层价值的挖掘,还促进知识、技术、文化的深度融合,为文化遗产保护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2.3 形式多样、数字演绎的跨界活化

鼓励跨界融合、形式多样的数字化演绎舞蹈文物,可以打破单一展示形式的局限,以及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度合作,可以实现舞蹈文物在现代社会中的多元化、创意化呈现。积极倡导多领域人才跨界合作,运用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智慧与资源,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舞蹈文物,探索其内在的文化价值以及与现代社会的深入契合点,可以使得舞蹈文物的活化充满创新与想象,从而扩展舞蹈文物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

在跨界与合作的模式之下,将艺术与科技跨界融合,充分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先进技术,将静态的舞蹈文物转化为动态的数字模型,使观众身临其境观赏复原后的舞蹈场景,或运用三维打印技术制作文物的复制品或衍生的艺术品等,使公众更为近距离地感受、体验文物的魅力。此外,还可以通过舞蹈、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门类的深度结合,以数字技术作为桥梁,创造出一些数字表演、数字剧等新型艺术形式,丰富当代艺术形式,使其满足当代公众对于文化的多元化需求。而在当代的舞蹈创作中,更是可以利用如动作捕捉、运动分析等数字技术,对静态的文物进行复原与再现,再结合相关数据,由科技工作者等对舞蹈文物的舞蹈原貌进行动态复原,从而帮助舞蹈家在进行古代舞蹈创作时更为有理有据,且在创新舞蹈形式的过程中也能有更多途径。最后,博物馆、高校、研究机构等还可以加强合作,共同推进舞蹈文物的教育普及和学术研究。通过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在线教育、学术研讨等活动,可以使更多人能够更便捷、更深入地获取舞蹈文物的相关知识,从而推动文物知识的广泛传播与学术研究的深入探索。

通过各种形式的数字演绎,能够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舞蹈文物活化成果,这不仅能够推动文物的传承与发展,也能丰富当代的文化形态。当然,这样的模式之下,也需要培养一批既精通专业知识又具备跨kJOV76PgNutpwIoYRX7HOclzuuYABizSfav32fwDvyA=界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从而突破各行业、各领域的知识壁垒与技能差异,推动舞蹈文物活化的进一步创新发展。

2.4 数据驱动、精准定位的传播活化

制定恰当的传播策略是确保文物数字化活化成功的关键途径之一。首先,紧密结合舞蹈文物的艺术特性以及物质形态,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呈现形式的优化,并充分利用社交媒体、数字平台等新媒体渠道中进行广泛推广和宣传,可以有效提升公众对于文物的关注度和认知度。同时,基于数据分析细分目标受众,如舞蹈专业者或爱好者、历史文化研究者、教育学习者等,实施精准推送与定制化互动体验,不仅能够确保传播内容的精确触达,还能显著增强传播效果。通过持续收集并分析传播效果数据,不断优化传播策略,可以赋能舞蹈文物实现更为高效的传播,从而实现舞蹈文物信息的广泛覆盖与深入渗透,显著提升其社会影响力。

其次,在数字化传播与共享的层面,持续的数据分析反馈机制可以不断优化传播策略,进一步提升传播的效率与精准度。同时,借助短视频、直播、数字短片及数字博物馆、在线展览等平台,使舞蹈文物的传播形式更加多元化,进一步推动文物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特别是结合舞蹈文物的独特形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舞蹈真实体验与增强现实技术打造互动展览、数字电影等创新应用,使受众能够在沉浸式体验中自然领略舞蹈文物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从而促进舞蹈文化知识的普及与传播,扩大受众群体。

3 结语

舞蹈文物作为历史的璀璨遗产之一,不仅承载着舞蹈艺术的发展历程,也是窥探古代文化、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舞蹈文物的活化不仅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环节,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迫切需求。鉴于舞蹈文物活化的复杂性与综合性,其活化过程也需要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策略,既要把握舞蹈文物的艺术特性,也要深入挖掘其文化价值。同时,应当不断加强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强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推动相关政策的落实,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深入、全面挖掘舞蹈文物蕴含的多方面价值,实现数字化技术赋能文物保护、传承与发展方式的更新迭代。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马王堆舞俑在当代舞蹈创作中的活化研究”(22C0713)研究成果之一;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优秀青年项目“长沙地区‘村改居’社区舞蹈文化有效供给模式及效率研究(22B0297)”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偲偲(1989—),女,湖南长沙人,讲师,硕士,就职于湖南女子学院;赵岚(1982—),女,湖南长沙人,硕士,副教授,就职于湖南女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