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近几年的广东省中考语文试卷逐渐加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试题的分值占比,在重视基础积累的同时也逐渐强调情境表达。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指导下,对2024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试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试题进行梳理与分析,从主题设计、情境组题、教材研读等三个方面提出备考建议。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试题分析;试题特征;备考建议
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各学科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明确要求。2022年,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认识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强化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是语文学科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内容。文章以2024年广东省初中语文中考试卷为例,着重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试题在试卷中的分布情况,在分析解构的基础上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试题的备考提出建议,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试题的分布
2024年广东省初中语文中考试卷延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主要载体形式进行了分类,依此,笔者对试卷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查内容进行了整理,如表1所示:
分析表1可知,从试题分布的模块看,2024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试卷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试题模块较多,既涉及积累·运用模块,又涉及阅读模块(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以及名著阅读);从试题所涉及的文化类型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试题以经典篇目、基本常识为主,既重视基础积累,又重视欣赏感悟和表达运用;从试题分值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试题总分占比较高,符合2014年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的要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试题的特征
1.重视基础积累,突出价值引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第四学段“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对古诗文的要求是“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2024年广东中考语文试卷在“积累·运用”模块选择的诗文默写命题素材皆来自教材古诗文中的经典名句,如《礼记》中的“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又如曹操《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再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些诗文名句或揭示人类社会以及事物发展运行的规律,或抒发诗人情志,或描写优美意境,兼具思想性和审美性,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2.设置有效情境,指向任务理解
新课标提出考试命题“应以情境为载体,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命题情境则可以从“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也可以从个人、学校、社会等角度设置。”2024年广东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模块的分值增加至18分,在保留“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划分节奏”“比较阅读”等传统题型外,增设了一道情境任务题:学校地理社团拟在“游山河,赏胜景”主题活动中宣传“小石潭”“石门”两处景观。作为社团成员,请你任选一处,结合文段内容,写一则宣传语。要求:(1)包含景观名称;(2)突出景观特点;(3)语言简洁。这种精心构思,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情境命题,与文本内容紧密相关,又关注交际对象,凸显特定语境中的表述方式和表达目的,既能激发学生内在参与的愿望,又能够充分展现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语言实践能力,改善了以往命题孤立碎片、简单机械、局限封闭的弊病。
3.知识契合教材,体现综合运用
2022年,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首次提出“‘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指出:“语文课程要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激发学习积极性。”2024年广东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第10题,现代文阅读第18题对“所教即所学,所学即所评”的理念进行了实践探索。第10题的题干设置为“[乙]文作者探游石门的经历与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现的情景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第18题的题干设置为“为什么说零丁洋‘是不同凡响的海,是凝聚着浩然正气的海’?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对陆游的《游山西村》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进行教材还原可知,《游山西村》出自统编七下教材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该单元的方法导读内容为“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该课助读系统之“思考探究”提示“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解释下列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过零丁洋》出自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在该单元的主题导读部分,教材提到“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感受古人的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而在“思考探究”第2题,教材也提到“《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试结合全诗及作者生平,谈谈你的理解。”由此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内容不仅素材源自教材,命题构思亦源自教材。并且,在相对复杂的阅读语境中来考查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也体现了语文课程综合性的特点。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试题的备考建议
在学科核心素养的视域下,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可以从主题设计、情境组题、教材研读三个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试题进行备考研究。
1.主题设计
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对汉字、书法、成语、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文化常识、经典诗文、古典小说等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2024年广东中考语文试卷在积累·运用模块的诗文默写第5题以文论(或美学)概念“意境”(出自教材九年级下册课文《山水画的意境》)统整了《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商山早行》三首诗歌的默写。文言文阅读模块则以古代游记散文(选自教材八年级下册课文《小石潭记》)的文体特性统整试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类散文的阅读策略。对试题素材的整合突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意义。在备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积累的诗文或以主题意义,或以写法特点进行梳理整合,通过思维导图、图表等方式将分散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横向拓宽知识的广度,纵向拓宽知识的深度。
2.情境组题
2023年广东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模块以“讽谏”为主题统整了课内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以及《贞观政要》选段。对两篇选文“进谏原因”“进谏方式”的理解,第14题以漫画人物对话的形式呈现。然而,不依托情境,考生亦可作答显示出该题情境设置的价值不大。在“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的命题背景下,2024年广东中考语文试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试题加强了情境试题的设计。情境化命题借助统整、对比、归纳、概括、分类、评价、创造等多种手段,以任务探究的形式多方面考查学生有效建构与运用语言的能力,检测学生的思维品质。备考时,要尽量选取学生身边的情境,增强学生参与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感与价值感。围绕课程标准,还可以尝试构建情境下的任务题组,体现逻辑梯度,避免泛情境化。通过综合考查学生正确、规范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及通过高阶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打破学生僵化的思维模式。
3.教材研读
无论是课标内的教读诗词,还是课标外的诵读诗词,教材的助读系统都予以明确的学习提示。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选编的《古代诗歌四首》的“思考探究”谈到:“(1)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3)朗读《次北固山下》,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4)《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假如你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由此可知,“音律”“意象”“修辞”“意境”“想象”“情感”等皆是诗歌的学习内容。在“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下,这些内容也成为诗歌命题的意旨所在。如2024年广东中考语文试卷以“意境”作为诗歌默写题的命题点。备考时,要钻研教材,结合教材的提示深化学生对经典诗文的整体理解,在此基础上积累审美经验,提升审美意识。
【参考文献】
[1]郑国民,李宇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