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教科书是落实国家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坚定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基于2024年人教版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中文化自信内容,从内容选材、组织编排、呈现形式、教育功能4个维度设计文化资源分析框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相关文化自信素材进行文本分析,梳理教材中关于文化自信的内容与特征,以期为初中化学教材中文化自信素材的内容设计和教学运用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 教材研究;初中化学;文化自信;人教版;化学教学新教材
引用格式 吴冰玉, 卢天宇, 张奕辰.人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文化自信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J].教学与管理,2024(34):58-6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在课堂上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是亟待探讨的问题[1]。教材根植于一定的社会文化中,是国家意志、民族文化、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集中体现[2]。《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教材的内容选择要体现化学与人文的融合,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3]。在中学化学教材中纳入文化元素,可以通过还原知识创生的文化背景,呈现知识生成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本文以2024年人教版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教材(以下称初中化学新教材)为研究对象,对教材中文化自信的相关内容进行界定,分析文化自信内容在选材、编排、呈现等方面的特征与其体现的教育功能,以期为中华文化在化学课堂的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文化自信的构成要素及分析框架
“文化”在《现代汉语辞海》中的广义定义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4]。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实践[5]。我国文化自信的源泉在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深厚底蕴,也依赖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提供的现实支持与物质基础[6]。基于此,本文将文化自信内容界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基本国情。传统文化特指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历史作用且至今仍具重要价值的,体现中华民族特点的观念、活动与行为习惯[7]。根据相关文献[8-13],结合初中化学教材文本特征,将传统文化确立为思想观念、典籍典故、技术工艺、生活习俗,将基本国情分为工业工程、科技成果、社会保障、国防技术、自然资源。
参考孟潘、郭震、占小红等学者构建的教科书分析维度框架[14-16],结合初中化学新教材的特点,尝试从内容选材、组织编排、呈现形式与教育功能等4个方面构建化学教材中文化自信内容的分析框架(见表1)。
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对研究对象进行编码统计,对分析结果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均大于0.8,表明分析结果可靠。
二、人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文化自信内容分析
1.内容选材
初中化学新教材中文化自信内容共计编码105处,如图1所示。其中,“社会保障”出现频次最高,共28处,占比27%。新教材中展示的“社会保障”内容多为能源与环境方面的制度或政策,如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参观本地空气监测站、广东省村级污水处理厂、碳中和目标,此外还涉及食品、药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自然资源”和“工业工程”分别出现9处(9%)和11处(10%),多方位的介绍了我国的海洋、矿产、水等自然资源现状以及人们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业工程,体现了化学对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贡献,展现出我国科学、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资源利用的现状等深层次问题,使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国情。教材中的科技内容丰富多元,“技术工艺”和“科技成果”分别出现了18处(17%)、14处(13%),兼顾了制墨、冶金、中药、陶瓷等传统技术工艺和石油化工催化剂、碳单质的研究、青蒿素等现代科技成就,反映了人类探索物质世界的过程和规律,同时紧跟时代步伐,将我国新时代的先进技术融入其中。“国防技术”出现了9处(9%),侧重呈现了包括神舟系列、嫦娥号在内的中国航天的辉煌成就,彰显了文化自信。“典籍典故”共计9处(9%),保留《天工开物》的基础上,新增《周礼·考公记》《吕氏春秋》《三国志》等典籍与徐寿确定元素中文名称的典故。从时代视角分析,“基本国情”和“传统文化”的占比分别为67.6%和32.4%,现代基本国情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新成就与新发展,这样的比重源于我国科学技术与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反映了教材的与时俱进。
2.组织编排
初中化学新教材中文化自信内容呈现位置更加丰富均衡,在绪言、章节封面、正文、栏目(资料类栏目、实践类栏目、习题类栏目)中都有所体现,如图2所示。习题类栏目中的题干更多地融入了文化自信的相关内容,内容选取和知识融合水平都有了大幅提升,不仅关注知识、技能、方法,还关注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实现立德树人、全面育人。文化自信内容的知识载体多位于课程内容的主题5“化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活动”,占比60%。这样的分布与该主题的特点相契合,侧重展示化学的学科价值。文化自信在其他主题占比较少,主题2(20%)、主题4(10%)、主题3(9%)。文化自信素材在主题1“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中仅出现1处(占1%),展示了古代炼丹、炼金术,指出其对现代化学的贡献。
在“篇幅”方面,新版教材以短篇幅为主,占比53.3%,中、长篇幅各占34.3%、12.4%。文化素材在不同位置的内容篇幅为:正文中多为中、短篇幅,栏目、章节封面、绪言中的短、中、长篇幅分布均衡,有机渗透。可见,文化类内容的首要作用是服务于学科本体内容。长篇幅的文化内容侧重于展示“社会保障”。例如,在第四章资料类栏目中介绍了我国的调水工程,正文中介绍了广东省村级污水处理厂;第七章的跨学科实践活动调查家用燃料的变迁;第八章正文展示了我国矿石资源的储量、金属制造工艺。这些内容使学生多方位认识化学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地位。
3.呈现形式
初中化学新教材中文化自信内容的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在“表征形式”上,多采用文字表征和图文结合的形式,各出现51处(49%)和44处(42%),图片表征仅占9%。可见,教科书更倾向于在服务于学科本体的文本中融入文化内容,更倾向于使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立体化地呈现彰显民族自信的素材,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叙述方式”维度上,更侧重“陈述”的形式,共出现74处,占比71%。例如,第三章栏目中新增了墨子“端”的思想、徐寿确定元素中文名称的内容,叙述形式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呈现文化内容,传递准确信息,但没有自主感悟的契机,学生难以将文化知识内化于心。“讨论”和“问题”各出现14处、17处,占比较少(13%、16%),以交流、实践、探究的形式传递文化自信内容,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感,强化对习得知识的认同感,多角度感受文化自信内容的内涵与外延。
4.教育功能
如图3所示,初中化学新教材中文化自信内容承载的教育功能主要是意识塑造,通过展现古代传统文化和现代基本国情,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可持续发展观、安全意识、爱国情怀。如教材的绪言中新增兼具实用性、艺术性、科学性的西汉彩绘雁鱼青铜釭灯,在融入烟囱效应、燃烧等学科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古人技术工艺的精湛和对艺术的审美。拓展视野、激发兴趣、认知理解的功能也占据了一定的比重,但对承载科学观念的文化素材的挖掘仍然不足。
三、人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文化自信内容呈现特点
1.教育功能有机整合,文化与教科书紧密融合
初中化学新教材在教育功能的呈现上较为全面。综合文化自信的内容选材来看,古今的技术工艺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充分体现了文化素材引入教材的首要目的是服务于学科本体。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强调的“在化学中有机渗透传统文化”的思想一致,教材编写仍然注重了文化内容的实用性。教育功能不仅是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更要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理解,塑造学生的意识与观念。
2.文化素材古今贯通,思想观念还可深度挖掘
与旧教材相比,初中化学新教材文化自信内容更加丰富多元,涵盖生活文化、技术文化、人物文化、自然资源GmEh26lEFJbcw1ygqoevU34oL4CmVRlhR0R4zvVJUNg=多个维度,通过呈现多样化的文化素材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与从古至今无数中华儿女的勤劳与智慧,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教材对基本国情的展示更加全面具体,不仅包括我国的自然资源,还包括我国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帮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认识基本国情,反映了教材的时代特征。显然,教材编写受限于篇幅、单元内容组织的实际需求等诸多因素,对文化内容的采用是有限的,教材中涉及思想观念的传统文化内容仅有两处。
3.编排呈现均衡多元,叙述方式留有活化空间
文化自信内容在教材中的呈现位置均衡,在引言、栏目、章节封面、正文中都有所体现,反映了新时代教材编写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同时,多采用文字表征和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文化内容,既通过文字表述文化内涵,又辅以图片吸引学生兴趣,图文并茂,有深度但不乏味。但教材还可以在“知识载体”和“叙述方式”两个方面进一步优化提升。例如,在“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主题可以挖掘古代染料的提取、徽墨的制作等素材情境。“叙述方式”上,教材编写可进一步提升“问题”这一叙述方式的占比,增强文化内容促进交流和问题解决的教育功能,实现学生化学学习过程中的深度思考和迁移运用。
四、基于文化自信的初中化学教学建议
1.增强自身教学素养,体现化学与人文的融合
只有充分熟悉,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一线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社会主义背景下的伟大成就与先进科技。在传统文化方面,不仅要熟知课标、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还要自主挖掘其他素材。如世界上最早发现氧气的唐朝炼丹家马和、《本草纲目》中记录的古代消毒、浙江永嘉出土明末水处理池(最早采用的“活性炭”净水工艺)。可以通过查阅古代的相关文献挖掘与学科知识相关的传统文化素材,积极阅读《天工开物》《梦溪笔谈》《齐民要术》等优秀典籍。在基本国情方面,应关注航天发展、材料科学等方面的科技前沿资讯,充分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的变迁过程。
2.优化内容组织呈现形式,用活内容深入学科本质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引发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在增强文化素材实践性的同时,深入化学学科本质。例如,在学习碱的性质时,可以开展“制作传统洗涤剂”的项目活动,亲手烧制草木灰,煅烧贝壳,制取并使用传统洗涤剂,在实践中深化学科知识,体会祖先的智慧;在酸、碱、盐的复习课上,可以开展“探秘制碱工艺”项目活动,了解从古至今制碱工艺的演替历史,感悟侯德榜创新制碱工艺的重大意义,搭建化学与生产生活的桥梁,树立学好化学报效祖国的伟大志向。
3.挖掘文化内容情境意蕴,优化评价促进教学方式变革
习题的情境具备拓宽学生认知、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等重要价值[17]。在习题中融入文化内容,是建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重要途经,并且直接服务于化学学科本体内容。基于对深圳市初中化学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目前大多数教师在选择或命制试题时,已经具备了将文化情境作为背景信息的意识,但是文化情境与问题之间的联系还较为单向,文化情境与问题的融合还较为浅层,应深入挖掘文化内容的内涵意蕴,进一步丰富文化素材与试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文化内容的情感价值为试题注入“灵魂”,促进试题“活现”素养立意,促成学生“活用”知识。
4.洞察文化内容隐性价值,推动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文化内容除了可以与学科融合,具备服务于学科本体的知识教育功能,还具备深厚的思想教育功能。如初中化学新教材第一章提到的中国炼丹术诞生了许多化学仪器与方法,教师还可以借此引导学生讨论其贡献与局限,培养学生辩证看待事物的思辨能力。第三章的资料类栏目中展示了徐寿创作元素名称的故事,该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名称与种类的关系,还可以渗透文化主体性教育,同样也可以用来引导学生思考探月工程命名为嫦娥、量子试验卫星命名为墨子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徽.文化自觉和中国“课程的基本学科框架”的重建[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12):20-31.
[2] 韩秋菊,蔡志凌.部编本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材插图中的“中国元素”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01):28-3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1.
[4] 倪文杰,张卫国.现代汉语辞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15.
[5] 刘林涛.文化自信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04):21-24.
[6] 胡朝.我国文化自信的历史之源与价值坚守[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04):20-23.
[7] 李群,王荣珍.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3):101-105.
[8] 王后雄,孙建明.新课程化学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比较研究[J].化学教育,2014,35(01):4-7.
[9][15] 郭震,钟晓媛.化学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和国情教育变迁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8,19(04):46-51.
[10] 钟晓媛,郭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化学教科书中的百年变迁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12):133-138.
[11] 梁英豪.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国情教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2(03):4-6.
[12] 樊艺蕾,王祖浩.新版高中化学教科书“本土文化”内容的特征研究[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3,44(23):21-26.
[1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5)[2018-05-29].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
[14] 孟潘,孙影,周维维.我国高中化学教科书中文化自信素材”选择的变迁[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3,44(13):12-20.
[16] 占小红,李艺,梁一帆.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的中国元素比较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10):107-113.
[17] 严文法,张瑶,马圆.基于情境的高中化学习题设计——以新人教版必修教材中的习题为例[J].化学教学,2021(01):85-89.
【责任编辑 郭振玲】
*该文为深圳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理念融合增值实践:提升化学课程育人功能的十年探索”(cgpy22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2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