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是在跨学科任务驱动下实施的教学互动方式。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直指学科核心素养,旨在引导学生在拟真情境中开展探究性、实践性、体验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实现从“问题”到“成果”的飞跃,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围绕道德与法治跨学科核心概念及主题,采取案例示范的形式,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及学生学情,从项目确立、目标拟定、活动探究、成果展示等方面深入探究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设计构思;在项目化学习建构、实施、测评等方面层进式实施,做好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实践及探索,深入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实现对学生知识拓展运用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跨学科项目化学习;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
引用格式 崔现龙,李富霞.初中道德与法治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施[J].教学与管理,2024(34):41-44.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融道德、法律、安全、心理等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基于学科的综合性特点,该学科会与其他学科(语文、历史、地理、生物、音乐等)产生纵横错杂的沟通与联系。因而,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实施过程中,应构建各学科协同育人的平台,实现学科间知识的相融相通,达到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要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注重设计带有团队合作性质的、项目任务性质的作业,以掌握学生的学业达成情况,及时评价、反馈、指导学生学习[1]。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要强化本学科及跨学科协调育人的功能,采取项目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与学的方式,着重真实情境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让学生在主动思考、知识迁移中形成项目化学习成果。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设计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精准选择跨学科学习项目,制定项目化学习活动主题及学习目标,以跨学科情境及任务为载体,架构起学科内及学科间知识的有机联系,在知识迁移、协作讨论、探究合作中拟定项目化学习方案,优化整合教学内容,精准施策,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1.确立项目:聚焦素养目标
新课标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2]。在道德与法治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实践中,教师要将以上核心素养的培育贯穿于教学活动、学习任务及情境设计中,始终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将其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此为方向指引,确定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具体项目。
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六课“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为例,选择2024年初湖北冻雨导致高速被堵事件设计跨学科项目活动。在该事件中,司机在自救以及被救过程中展现出的乐观、自立自强精神品质,以及众人合力铲冰作业所蕴含的无私奉献、勇于担当、助人为乐等品质,能体现道德修养、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救援工作有条不紊开展,其所承载的责任与义务的统一,能体现核心素养之法治观念的内涵;而在学情方面,有些学生对自己不负责任,上课不认真,写作业马虎、拖拉、应付,遇事推卸责任,对他人责任心不强等。基于以上分析与考量,可以将学习项目确定为“伸出双手,用责任拥抱世界”。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中,于预设情境中凸显核心素养,强化跨学科情境意识,才能设置出融知识性与价值性于一体的活动项目。
2.拟定目标:定位活动主题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目标应关注新课标与教材内容的关联点,瞄准学习活动主题,使教学目标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起到引导性作用。跨学科主题将学科内、学科间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让任务在各种情境中按照预期完成。为此,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要紧扣活动主题,围绕主题精心设置学习目标。
以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一课“坚持改革开放”为例,根据该课开展项目化学习,拟定“漫步淄博、感受发展”这一主题,可以设置如下学习目标:通过漫步形式,感受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数学图标分析、历史对比等形式,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政治认同;通过采访、调查等形式搜集家乡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故事,通过作文写作、讲故事等形式,融入语文学科知识,坚定学生政治认同及责任意识。
3.探究活动:整合教学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融思想性、政治性、实践性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实践中,教师要根据跨学科项目及核心素养目标,有机整合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深入开展探究及实践活动。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素养目标及学段目标,全面而深刻地研读教材知识,做好单元框架下的相关知识总结、归纳;之后围绕项目主题,从分解任务、设计课时、学科融合等方面考量大单元相关内容,明确探究活动子项目;最后围绕活动任务,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例如,在以“消防安全,人人有责”为主题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活动中,“消防安全人人有责”是项目化学习的主题,也是学习策略与价值取向,为此教师可以围绕主题将教学内容做如下分解,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第一课时整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探问生命”“珍视生命”“绽放生命之花”部分内容做一个“消防与生命”的专题教育活动;第二课时整合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积极奉献社会”内容部分做一个“消防安全需要规则、奉献”方面的责任意识教育;第三课时整合八年级下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可以做“在消防中实现权利与义务统一”的项目化子任务。以上各部分围绕项目活动主题教育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分别实施教学活动,紧扣主题,层层递进,很好地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整合,让学生在专题子项目中深入开展探究活动。
4.展示成果:教—学—评一体化
学生围绕项目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经过探究活动形成项目活动成果。成果以图片、视频、讲解、调查报告等形式呈现,尽量从不同的角度展示整个学习活动的效果及内容。不同的评价主体将对学生的过程表现及最终的学习成果予以评价反馈,以评促教,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进而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例如,探索某地森林经常发生火灾的原因,设定“探究火灾原因,安全跟进防患于未然”的项目主题。在成果展示环节,可以引入地理学科知识展示当地的地理图表、地形图,展示探究活动图片,再现采访专家视频,绘制气候节气与火灾发生次数的折线图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成果展示。诸多素材相互印证,丰富了项目活动的学习内容,让评价更为全面,实现了课堂教学教学评的和谐统一。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实施
初中道德与法治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实施可从预设导入情境、创设学科情境、点拨预设方案入手,设计驱动性问题,精设学科任务,展示学习成果。笔者以“朱彦夫精神”项目为例,拟定“传承朱彦夫精神、厚植家国情怀”的项目主题,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进行探究实践。
1.预设导入情境,设计驱动问题
驱动性问题“指向学生的认知困境和创造性思考,需要学生重构以往所学内容,深入实践”[3],而项目化学习是围绕一个驱动性或引发性问题展开的,基于真实而具体的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好的导入情境,能让项目变得真实化、生活化,让问题的提出自然缓和,易于走近学生的内心,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为了让问题在情境中更好地发挥驱动功能,特设置如下导入情境:每周一升国旗时,有学生“谈笑风生”,很不严肃,感觉国歌不如流行歌曲好听,为此唱国歌时默不出声;也有学生看到小国旗掉在地上,也装作看不见,不捡起来。针对这些情况,老师让作为宣传委员的你,通过学习家乡的英烈人物,特别是通过宣介朱彦夫的故事及精神来教育感化同学们,增强其爱国精神及担当意识。
导入情境设置后,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设置驱动性问题(见表1),进一步推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上述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以“传承朱彦夫精神”为学习主题,设计了“如何通过追寻朱彦夫人生足迹传承爱国精神”的驱动性问题,并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层面对驱动性问题进行拆解,以此来推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实践的逐步深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围绕学习主题,收集整理朱彦夫的相关资料,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整合教材内容,如初中《道德与法治》六年级“做最好的自己”、七年级“责任与角色同在”、八年级“勇担社会责任”、九年级“凝聚价值追求”等,以此来回答“朱彦夫是谁,朱彦夫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朱彦夫精神影响了一代一代人”“怎样用行动传承朱彦夫精神,做像朱彦夫一样的人”三个子问题,让学生学习体验对自己和他人负责、感恩社会及服务他人等价值追求,实现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2.创设学科情境,精设学科任务
导入情境来自于真实发生的问题,是现实性问题情境,指出了现实生活中发生在当代中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也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在问题及任务的驱使下,要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究解决方案及活动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多学科教学情境,精准设置学科任务,让学生在跨学科情境中完成任务、实现育人目标。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整合多个学科的概念、思路、方法、能力等,打破学科边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形成对知识和历程的深刻理解”[4]。本项目设计中,在子问题的驱动下,通过观看视频、参观本地朱彦夫纪念馆等活动,让学生明确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品格,凝聚价值追求,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道德与法治同语文、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的融合,培育了学生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通过观看电影、编排话剧、查找史料等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怎样做最好的自己”“责任与角色的关系”等学科知识,在活动中加强道德与法治同历史、戏剧等学科知识的融合,培育学生政治认同、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通过绘制主题连环画、传唱爱国主义歌曲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勇担社会责任,立志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道德与法治同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的相互关联,培育学生的道德修养、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见表2)。
3.点拨预设方案,展示学习成果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活动是学生基于驱动性问题而展开不断创作、探究、反思、验证的过程,最终形成自己的活动成果。在整个过程中,一般采取小组合作的活动形式,小组成员分工协作、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案、验证评价、得出结论等学习过程。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及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针对活动的实施及时予以点拨指导,指导学生调整并确定研究方向及活动方案,并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协助。
活动方案成型后,各小组分工开展活动,形成活动成果。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任务、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样式对成果予以呈现,例如采用图片、视频、剧本、课件、解说词等形式对朱彦夫的生平事迹、伟大精神等做全景式介绍,向大家展示、分享自己的个性化探究学习成果,为项目的最终评价做好素材方面的必要储备。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测评
跨学科项目化评价贯穿于活动实施的全过程,要体现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维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过程中,“要改变以确定性学科知识和技能为评价指向的做法,重点关注学生综合运用结构化知识、学科观念及方法,批判性审视各种陌生情境,创造性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与品质”[5]。由此可见,通过评价测评,不仅要探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评估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素养以及活动中所呈现出的科学态度、价值观等内隐性素养。
从评价主体看,要坚持多元化原则,坚持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和社区评价相结合,多元协同评价,体现协力育人导向;从评价内容看,要坚持多维化原则,既要关注学生课堂学习情况,也要关注学习态度、价值、品行等,聚焦核心素养,面向全体学生;从评价方式看,要坚持多样化原则,综合运用观察、讨论、调查、纸笔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调查报告、活动图片、影音作品等项目成果进行全面评价。评价要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强化学科间融合教学的合力效果,注重任务的完成及收获情况,真正发挥评价的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功能。
以“朱彦夫精神”项目为例,该项目主题为“传承朱彦夫精神、厚植家国情怀”,着重培育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评价过程中,要通过家校社不同评价主体,评估学生的家国情怀,了解其态度、价值观。为此不仅要通过纸笔测试的形式,测试学生怎样“做最好的自己”、怎样处理“责任与角色的关系”、怎样“勇担社会责任”及传承民族精神“凝聚价值追求”等相关课本知识;还要通过项目成果呈现、学生项目学习前后对比,关注学习项目所产生的效果及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变化,据此对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各项评价设置A、B、C、D 等级,以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等形式,汇总各评价结果,据此做出综合评价(如图1)。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是教学模式的革新,它基于问题情境,以多任务、多学科为驱动,以小组为探究主体,设置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活动,在真实情境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并将成果公开展示、分享。该学习方式让学习回归本质,回归生活,真正体现了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值得深入探索与实践。
基于此,教师一方面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领会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深刻理解项目化学习对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推动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变革教学模式及学习方式,培育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问题迁移及运用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另一方面要潜心研读教材,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的逻辑架构,深入理解学科的本质性内容,强化学科融合的意识,挖掘融合的契合点,加强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协同育人功能,同时增加必要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课程,打破学科之间的边界壁垒,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建立更好的联系[6],促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终落实。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9,5.
[3] 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连接儿童学习的当下与未来[J].人民教育,2017(23):58-61.
[4] 张灿永.初中科学课程跨学科项目化模式的建构、实施与测评[J].教学与管理,2022(10):56-58.
[5] 杨向东.构建素养导向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人民教育,2022(09):33-35.
[6] 符爽,夏凤琴.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现状及改进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11):23-24.
【责任编辑 郑雪凌】
*该文为山东省沂源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创新中学德育管理中感恩教育的路径探究”(2023YJG7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24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