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种植园地不仅是一个种植植物的空间,还是一个幼儿与自然亲密接触的乐园。在这片乐园里,幼儿能够亲手种植,近距离观察生命的成长,从而在心中播下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种子。然而,部分幼儿园种植活动的开展存在一些问题。文章探究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种植活动的实施策略,以期为幼儿园种植活动的开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坚持整体性原则,营造探索生命的种植环境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教师应坚持整体性原则,从内部心理环境与外部物质环境两个层面出发,精心营造种植活动环境,为幼儿提供一个既具有探索性又蕴含生命哲理的学习场域。
(一)内部心理环境的营造
幼儿通过感知与体验来认识世界。在种植活动中,教师应运用富有启发性和情感色彩的语言,结合游戏化教学策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激活幼儿的思考动力。例如,在“种土豆”种植活动的观察环节,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关注土豆的生长高度、叶片形态等,还要进行生动、富有诗意的描述,如“土豆宝宝的沉默中蕴藏着生命的力量,它不懈地汲取养分,向着阳光勇敢生长”,以加深幼儿对生命的感知。教师运用这种引导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生命现象的理解,还可以引导他们尊重生命、勇于面对挑战。
为了进一步加深幼儿对种植活动的理解,教师可以以心理学中的“情境学习理论”为指导,创设与种植活动紧密相关的情境,如鼓励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记录并分享观察心得,以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让他们在记录和分享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成长与变化过程,从而更加珍惜和热爱生命。教师还可以组织“生命故事会”,鼓励幼儿讲述自己与植物之间的故事,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在营造幼儿内部心理环境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细节,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和情感体验。教师应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需求,让他们在种植活动中获得更加全面、深入的学习体验。
(二)外部物质环境的营造
外部物质环境是种植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也是幼儿感知生命、探索自然的重要媒介。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的每一寸空间,营造主题明确、内容丰富的环境。例如,教师可以将教室布置成“微型生态园”,展示蔬菜的生长图片,并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植物生长的动态过程,使幼儿在多重感官的刺激下,全面了解植物的生长周期、生长条件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幼儿园还应设立专门的种植区域,确保种植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布置不同层次的种植任务。例如,为了使小班幼儿获得良好的种植体验,教师可以布置较为简单的豆芽种植任务,引导他们通过浇水、观察等简单操作,初步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对于大班幼儿,教师可以布置较为复杂的蔬菜种植任务,如种植土豆、茄子等,使他们在种植、管理、收获的过程中,掌握更多关于植物生长的科学知识,并养成耐心和细心等良好品质。
在设立种植区域时,教师应注重生态的多样性,种植不同种类的植物,引导幼儿理解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态关系。例如,教师可以在种植区域种植一些具有固氮作用的豆科植物,以提高土壤质量,同时种植一些能够吸引益虫的花卉,以形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丰富种植活动的内容,使幼儿获得更丰富的探究经验,还可以实现生命教育与种植活动的深度融合。
二、坚持创新性原则,开发班本种植课程,搭建探索自然生命的平台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为了更充分地发挥种植活动的教育价值,教师应坚持创新性原则,精心开发具有班级特色的种植课程,为幼儿搭建一个探索自然生命的平台。
(一)课程内容的创新:跨领域整合,促进全面发展
种植活动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不应局限于种植技能本身,而应实现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的有机整合。以“种茄子”主题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在科学领域,教师可以组织“我和茄子共成长”观察记录活动,引导幼儿深入了解茄子的生长周期和生长条件,锻炼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艺术领域,教师可以开展“茄子形态创意画”活动,鼓励幼儿用画笔描绘茄子的多种形态,激发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语言领域,教师可以组织“茄子故事创编”活动,让幼儿围绕茄子创编故事,并通过故事分享、角色扮演等活动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社会领域,教师可以组织“茄子分享与合作”活动,使幼儿在共同种植、管理、收获茄子的过程中,学会分工合作、沟通交流和分享成果,从而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和合作精神;在健康领域,教师可以利用种植活动进行劳动教育,组织幼儿参与种植、除草、浇水等活动,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劳动技能水平。此外,劳动教育有助于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提高他们的免疫力和适应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游戏化教学,激活内在动机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采用游戏化教学策略。例如,教师可以在种植活动中组织“小小农夫”角色扮演游戏,鼓励幼儿在游戏中扮演农夫的角色,亲身体验种植、管理、收获的全过程。这种游戏化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减轻幼儿的学习压力,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种植知识,还可以激活他们的内在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方法,为幼儿创设种植情境,如设立不同光照、水分条件下的种植实验区,引导幼儿在情境中观察、记录、分析植物的生长变化,让他们在情境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课程评价的创新:多元化评价,促进个性发展
在课程评价方面,教师应摒弃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评价策略,以全面了解幼儿在种植活动中的表现。在种植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内容不应局限于幼儿的种植技能,而应拓展到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艺术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在科学探究能力方面,教师可以观察幼儿在种植过程中能否主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记录数据并分析结果;在艺术创造力方面,教师可以评估幼儿能否通过绘画、手工等形式创造性地表现茄子的生长过程或形态特点。
教师应采取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通过多种途径全面收集幼儿在种植活动中的表现数据。观察记录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方式,教师可以详细记录幼儿在种植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情感反应和认知发展。此外,口头反馈和同伴评价是重要的评价方式,它们能够为幼儿提供及时的反馈和多元的视角,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幼儿在种植活动中的变化。通过持续跟踪和记录幼儿的发展轨迹,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持续的支持,帮助他们在种植活动中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三、坚持互动性原则,加强家园合作,发挥种植活动的教育价值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教师应当坚持互动性原则,加强家园合作,与家长共同努力,推动种植活动的深入开展,发挥种植活动的教育价值。
(一)家园共育的深化实践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场所,其教育作用不可忽视。家长不仅是幼儿的监护者,还是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伙伴。在种植活动中,教师应主动与家长沟通、合作,共同设计和开展种植活动。具体而言,教师应主动和家长建立沟通与合作机制。教师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种植活动的教育理念、目标和方法;利用家园联系册,记录幼儿在种植活动中的成长,并与家长分享;创建微信群,方便及时解答家长的疑问及分享种植活动的最新动态。同时,教师应鼓励家长在家中与幼儿共同开展种植活动,如种植豆芽、养护绿植等,共同体验种植的乐趣。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增进亲子关系,让幼儿在家庭中感受到关爱和支持,还能增强种植活动的教育效果。
家园共育的深化实践要求教师和家长在教育理念上达成一致,在教育行动上形成合力。这意味着,教师和家长需要认识到种植活动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价值,共同为幼儿的成长付出努力。正如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当幼儿园和家庭在教育内容方面达成一致时,幼儿就能在和谐、统一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社区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
社区是种植活动不可或缺的资源宝库。教师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通过邀请农业专家进园开展讲座、组织幼儿参观农场、与社区合作建立种植基地等方式,丰富种植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例如,幼儿园可以与当地农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幼儿前往农场进行实践,让他们体验种植、管理、收获的全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幼儿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学到种植知识和技能,还能够提高观察能力、思考力、创造力,更加深入地理解种植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加珍惜自然资源和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育价值的深化
种植活动不仅具有科学教育的价值,还具有情感教育、社会教育、环保教育等方面的价值。在幼儿园种植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幼儿学会关爱生命、尊重自然、珍惜资源。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结合种植活动开展“环保小卫士”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环保知识,参与环保实践,如垃圾分类、节水节电等,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此外,种植活动可以与幼儿的品德教育相结合。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他们耐心、细心、坚持等良好品质。例如,在种植过程中,幼儿需要定期浇水、施肥、修剪枝叶等,这些简单的重复劳动,能够培养他们的毅力和责任心。当幼儿看到自己亲手种植的植物茁壮成长时,他们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小组合作种植,让他们共同规划、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可以学会社交技能,培养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这样的团队合作经历,有助于幼儿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种植活动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教育价值。教师要坚持整体性、创新性、互动性原则,为幼儿营造充满探索与发现的种植氛围,搭建一个探索自然生命的平台,从而发挥种植活动的教育价值。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星湖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