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低头看书、玩手机或平板电脑,长时间不活动颈部,在不经意间就变成了“低头族”。容易造成颈肩部肌肉僵硬、痉挛、酸痛等,最直接的危害是引发颈椎病。资料显示,在40岁以下的人群中,50%以上有各种颈椎疾病,颈部酸痛呈现年轻化趋势。研究表明,当颈部酸痛超过1年时,大脑就会萎缩5%-11%。
颈椎是人体脊柱的一部分,位于头颅下方,连接头部和胸椎。它由7个椎骨组成,从上到下依次编号为C1至C7。颈椎结构复杂,具有独特的解剖特征,以支持头部运动,同时保护脊髓。颈椎解剖结构的协同作用使得颈部既具有支撑头部和保护脊髓的稳定性,又能够灵活运动,如点头、摇头和扭转。从力学角度,在正常姿势下脖子承受来自头的压力大概为5.44千克,当头前倾增加2寸时压力为14.51千克,头前倾3寸时达到19.05千克。
颈部酸痛是颈部肌肉和韧带经常出现的症状。主要指由于颈部活动太少、长时间保持一个不正常的姿势,或是因为突然的外力(例如跌倒、撞击、碰碰车,以及以颈部为支撑点的倒立或翻筋斗等),造成颈部韧带及软组织严重过度拉扯而出现的拉伤症状。临床表现包括颈部僵硬和疼痛感,头痛和肩部不适,以及可能出现的上肢麻木或刺痛感。
高危人群包括长期处于不良工作姿势者,如长时间低头工作或对着电脑屏幕工作的人;长期缺乏适当的运动、姿势不正确、过度使用颈部肌肉等,也可能会增加颈部酸痛的风险。
风寒湿痹型 表现为颈部酸痛、僵硬、不适,并加重于寒湿天气。治疗的重点在于祛风散寒、活血化痰。常用温热驱寒、活血化痰的中药药物,如川芎、当归、羌活等。
气血不足型 表现为颈部酸软无力,舌质淡白,脉弱。治疗的重点在于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常用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的中药药物,如黄芪、熟地黄、川芎等。
痰湿阻滞型 表现为颈部胀满、沉重,伴有头晕眼花、胸闷等症状。治疗的重点在于燥湿化痰、通络活血。常用化痰祛湿、通络活血的中药药物,如枳实、藿香、大黄等。
耳穴贴压 取穴耳部颈椎、颈,耳背颈三角区,肾、肝、脾、耳大神经点,以及神门、枕。用食指和拇指指腹置于耳穴上,持续对压20-30秒,使患者有热、麻、胀、痛感觉。患者自行按压每次每穴1-2分钟,3-5次/日。
穴位按摩 中医认为人体存在很多穴位,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如按摩风池穴、肩井穴、天柱穴等颈部穴位。
中药湿敷法 使用热敷方法,如热水袋或热毛巾敷在颈部,或选择桃仁、红花、川芎、熟地、当归煎水,将敷料浸于38 - 43℃药液中,取出敷料拧至不滴水即可,敷于患处,以皮肤微发红或者患者耐受为度。每次热敷20-30分钟。有助于舒缓颈部的肌肉紧张和疼痛。
中药热熨敷和熏蒸法 选择菟丝子、莱菔子、草芥子、盐补骨脂、制紫苏子装入布袋,微波炉加热至60 - 70℃。取出布袋放置于颈部热敷,每次热敷时间为15 - 30分钟,每日1-2次。也可使用一些有祛风散寒、活络止痛功效的中药材,如当归、川芎、姜黄等,煎水,配合43 - 46℃热水熏蒸颈部。每次熏蒸时间为20 - 30分钟,有助于舒缓颈部不适。
刮痧法 刮痧时利用腕部力量,以肘关节为轴心,刮痧板与皮肤之间角度约为45°。用力要均匀,由轻到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单方向刮拭,不要来回刮。刮至皮肤出现红紫为度,并伴有局部热感或轻微疼痛。每个部位刮20 - 30次,局部刮痧5 - 10分钟。
针灸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可以缓解颈部疼痛的症状。
保持正确的坐姿 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工作时,应当保持背部挺直,电脑屏幕应与眼睛保持同水平位置或略低,以减少颈部前倾的幅度。
定期休息和放松 每看电脑屏幕一小时左右应进行短暂休息,活动颈部和肩部,做一些上肢的伸展运动,有助缓解颈部和肩部肌肉紧张。
加强颈部和肩部肌肉锻炼 颈部和肩部的肌肉力量增强可以更好地支撑头部,减少颈部和肩部酸痛的发生。可以通过瑜伽、普拉提、游泳等运动来加强颈部和肩部肌肉。
调整工作环境 确保工作环境的设计合理,如使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椅子,调整桌子的高度和键盘、鼠标的位置,以减少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工作带来的压力。
注意睡姿和床垫选择 选择合适的枕头和床垫,保持良好的睡姿,避免睡眠时颈部过度弯曲或扭曲,有助于预防颈部酸痛。
使用热敷或冷敷、按摩和伸展 根据疼痛的性质,适当使用热敷(缓解肌肉紧张)或冷敷(减轻炎症和肿胀),可以帮助缓解颈部疼痛。同时要定期进行颈部按摩和伸展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肌肉,减少颈部酸痛。
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 保持均衡的饮食,避免过度摄入咖啡因和酒精,这些都可能导致肌肉紧张。同时,戒烟也有助于减少颈部疼痛。
使用辅助工具 如颈托或护颈枕等,在需要时给予颈部额外的支撑和保护。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手机和电脑在给我们带来便利之时也给生活带来一定的伤害,让我们放下手机和电脑,抬起头,看看蓝天和白云,享受美好的生活。如果颈部酸痛比较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建议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