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知名的音乐家和教育家,黄自先生的艺术作品至今被众多艺术家追捧。《春思曲》作为黄自先生将诗词、音乐完美融合的声乐作品,融合了黄自先生的音乐美学思想,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本文对该歌曲的创作与音乐美学特质进行探究,同时,挖掘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和意义,以期对中国艺术歌曲的美学特征有更加深层的理解。
关键词:黄自;《春思曲》;音乐美学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357(2024)33-00-03
一、创作概述
黄自是中国近现代著名音乐家和教育家。其音乐创作涵盖了交响乐、室内乐、合唱曲、独唱曲以及艺术歌曲等。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艺术内涵,如《长恨歌》《九歌》《玫瑰三愿》等。这些作品既展现了作曲家深厚的古典音乐造诣,又体现了他对本土民族音乐元素的热爱与运用。《春思曲》这首艺术歌曲创作于1932年5月,作词者是黄自先生的同事韦瀚章,韦瀚章先生所作的歌词清新秀丽,韵味典雅。黄先生沉醉于这些动人的句子,便为这首词谱曲,在清新典雅歌词的基础上融入我国优美的传统古典音乐意境,同时黄自先生还利用自己在国外所学的西方音乐文化将西方歌曲创作技法贯彻到《春思曲》的旋律创作中,将西方的音乐创作模式与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相结合,增强了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歌曲更加丰富和立体。总之,黄自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位重要的作曲家和教育家,他的音乐作品和音乐教育理念至今仍对中国音乐界产生着深远影响。他的艺术歌曲《春思曲》《玫瑰三愿》等凭借着内在的美学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被众多音乐家在各大舞台上演唱。
二、音乐美学特质
(一)意蕴美
意蕴美是艺术创作中一种深层次的美学体验。不仅是对形式美的追求,更是对作品内在意境、情感和韵味的探索。在音乐创作方面,意蕴美是艺术家在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将内心的情感体验融入作品所刻画的深远意境中,从而使人们在欣赏与体味音乐时产生的一种美感。黄自先生在世时共创作了九十余首作品,这些作品所刻画的艺术形象和意境无一不是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如《花非花》里的“花”“雾”“春梦”等词汇,这些细腻柔美的词汇化成一个个朦胧缥缈的意象,表现了世间美好事物消散时的深远意蕴,令人产生无限惋惜遐想。艺术歌曲《春思曲》由于是作词者思念远方的爱人而作,因而感情细腻动人、意境深远,更是一次将音乐的动人旋律与古诗词深远的意蕴相融合的完美尝试。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夜雨常被赋予深深的情感色彩,代表着一种深沉的思念与寂寥,“潇潇夜雨滴阶前”这句对夜雨的描绘,从一开始便奠定了歌曲伤感凄美的基调。“潇潇”“夜雨”等词不仅仅是单纯地模糊自然景象,更多地是意在营造一种模糊遥远的境界,加上歌曲模拟潇潇雨声的伴奏,使人们身临雨中,仿佛看到了细雨如丝,点点滴滴敲打着台阶。然而“滴”字更加生动形象,每一滴雨都似乎在诉说主人公无尽的忧愁,在夜的掩映下,孤独的自己所感受到的细雨更加幽冷。歌词格式“潇潇夜雨—滴阶前”的断句通过线条的设计则维持了歌词内容营造的孤寂感,如果没有这层断句,那么深沉的思念与寂寥就难以打动人心,会破坏掉令人遐想的深远意境[1]。
(二)中和美
中和美是一种文化理念和审美观念,它强调的是和谐、平衡和统一的美感。在中华文化中,中和美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和追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救亡曲”“时代曲”的流行创作大环境下,黄自先生在歌曲创作时,虽然主动吸收外来音乐文化创作技巧,却特别注意对本土优秀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保留中国音乐审美观念的精华,将中和美理念应用到音乐作品的创作中。《春思曲》的中和美表现在多个层面。在《春思曲》的创作过程中,黄自特别重视和声与旋律的和谐统一,将中和美作为创作理念。该曲采用多变的旋律线条,使之与和声之间产生了良好的平衡,展现了一种旋律和和声之间的和谐关系。《春思曲》的伴奏通常采用不同的和弦进行转位,右手的六连音分解和弦轻盈精致,左手的三连音节奏低沉稳健,音高和音长的巧妙组合使得旋律流畅而富有变化,二者相得益彰,过渡自然。再者,《春思曲》的旋律与词句的情感表达相互配合。“寒衾孤枕未成眠”,写主人公因为思念丈夫而夜不能寐,为了配合主人公深深的思念之情,歌曲便采用了叙述性的旋律,其中的每一个音符都仿佛在诉说着词句中的情感。后一句“今朝揽镜,应是梨涡浅”则抒发了女子对于年华已逝的无奈,为了表现主人公的忧愁低落,旋律加强。而且在主人公情感最激烈的时候,旋律也达到歌曲的最高音区,所设计的伴奏和旋律的力度也最强。音乐与情感的和谐使得人们在听曲的同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词句中的情感色彩。
(三)古典美
古典美是历经岁月沉淀,传承至今的美丽。在音乐创作上,古典美是一种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触动人心。《春思曲》作为黄自先生以现代作曲理论技法完美融入民族元素的创作理念的经典,必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歌词运用了多种古代诗词中的自然意象和行为意象,如代表思念之情的“夜雨”,表达孤寂凄凉的“孤枕”,自古就有叹息青春不再之意的“揽镜”等;更有些歌词直接化用诗词,如“陌头杨柳”化用“忽见陌头杨柳色”,“无知双燕”化用“微雨燕双飞”,“忆各郎远别已经年”化用“别郎已经年望郎出楼前”等;还有采用了杜鹃等象征意象的“恨只恨,不化成杜宇”词句。其次,诗歌运用这些经典的诗歌意象所塑造的惹人寻味的意境也来自我国古代文论中最重要的诗学理论之一的意境说。诗歌采用“夜雨”等意象来兴起全文,也是采用了诗歌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是《诗经》的“赋比兴”三者之一的“赋”。再者,这首歌曲是韦瀚章因思念远方的女友而作,但却以女子的视角讲述她对远行丈夫的思念,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即通过对方的视角来表达情感,既能含蓄地表达深沉的思念,又能使情感显得更加婉转含蓄[2]。
总之,音乐古典美是一种深刻的美,它丰富的文化内涵打动人心,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重视古典美的价值和意义,以其更好地传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
三、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和意义
黄自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位不可或缺的专业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并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的开创和新音乐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在他短暂的三十四个春秋的创作生涯中,创作数量最多和最有艺术价值的部分是声乐作品,而其中尤以艺术歌曲影响最为突出。我们以黄自的《春思曲》为代表来研究其音乐美学思想,通过上文所述,我们充分了解了黄自先生的生平经历、《春思曲》的作品概述以及美学特征,进而来探析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在近现代音乐史上的开创性意义,以及对我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影响和贡献。
20世纪初是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高峰期,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代表了黄自回国后中国艺术歌曲的最初成就和基本特质。当时,中国社会环境复杂,艺术歌曲被视为“舶来品”,黄自先生在巨大压力下,勇敢地承担起发扬五四精神和继承欧洲古典与浪漫主义歌曲传统的重任。《春思曲》是黄自先生在这一时期的杰出作品,他巧妙地吸取了西方艺术歌曲的创作技法,并将其与中国传统音乐韵律和音调相融合,形成了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艺术歌曲。这首歌曲以婉转细腻、简洁朴素的旋律,以及富有抒情性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春天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对于黄自强音乐美学思想的再认识》中,巩小强指出,黄自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可以理解为“音乐是意志的表现”(叔本华观点),也可归于浪漫派的“表情论”。黄自先生对艺术歌曲的独到见解是:音乐的意趣、节奏、句法等必须与歌词达到完美契合,毫厘不爽。他强调,和声与伴奏是情感表达的关键,必须深入透彻地展现情感。因此,在艺术歌曲创作中,句法运用自由,但要恰如其分地适应歌词,以此构建深邃而动人的音乐意境。《春思曲》不仅展现了黄自先生在音乐创作中的独特性,也体现了他本人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3]。
(一)音乐美学思想的呈现
黄自先生音乐创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抒情歌曲,《春思曲》便是其中的佼佼之作。在《春思曲》中,黄自先生善于用短小精悍的音乐语言表现诗的意境,做到神形兼备,即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诗歌相贴合,呈现一个富有诗意的音乐形象和音乐化的诗词意境。这首歌曲的旋律线条流畅清新,特别注重表现歌曲的内涵,展现春天的宁静与生机。
在演唱过程中,歌曲运用了较多的高音点,旋律的起伏与变化配合词句的抑扬顿挫,通过调性变化将听者的情绪引导到一种细腻、温柔、感伤的氛围中,从而塑造出人物形象。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是春天景象的描绘,更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从音乐美学角度来看,这种表达方式是一种“情感共鸣”的体现。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等要素,听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在音乐中体验到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不仅是对音乐的感受,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使听者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好的情感。
《春思曲》从体裁上来讲,属于古诗词艺术歌曲,更准确地说,它属于词体裁形式的艺术歌曲。黄自先生借鉴古代文学中的手法,在音乐中创造出“意境”,即通过音乐展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这种意境在黄自的音乐创作中尤为突出,他通过旋律、和声等手段,将听者带入一个特定的音乐空间中,让听者在音乐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与生命的律动。这种“意境”的创造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反映。它不仅让听者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还促使他们在音乐中思考人生、感悟生命。这些美学特征充分体现了黄自先生以“表情论”为主导,兼具主观美与客观美的审美情趣,并为后人借鉴和沿用这些结合古今的音乐创作技法和音乐理念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先行者的印记。
(二)音乐的创新与融合
《春思曲》在音乐创作上体现了黄自的“中西融合”创作主张。黄自作为一位留学归国的音乐家,将西方的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的音乐风格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在《春思曲》中,黄自既运用了西方的大小调体系、和声手法等技法,又融入了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和民族乐器等元素,使得这首歌曲在音乐风格上既有西方的严谨和细腻,又保留了中国传统的韵味和民族特色。
黄自在钢琴伴奏中将和声“民族化”运用,在吸收借鉴西方和声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民族音乐的“接地气”特点,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改革。这种创新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这种“中西融合”的创作思想不仅在《春思曲》中得到了体现,也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打破了传统中国音乐的单一性和封闭性,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中国新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动力。
黄自先生不仅在音乐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还为国内音乐界培养了大量新生力量。他倾注心血,悉心指导,培养了如陈田鹤、贺绿汀、江定仙等一批本土音乐人才。这些人后来逐步成为中国音乐界的中坚力量,同时,黄自先生在其音乐作品中融入了中国的本土风味,对西方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法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他的努力和实践不仅纠正了中国音乐创作中的弊病,也规范了歌唱语言,为中国新音乐的发展指引了方向,并在民族风格的音乐创作中开创了新风气。
(三)音乐的传承与普及
《春思曲》作为中国艺术歌曲的代表作,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优秀古诗词歌曲的典范之一。黄自先生在旋律和节奏的结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发现了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可以在保持中国文人儒雅风流、高洁品性的同时也鲜明体现中国式韵味。黄自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抒情艺术歌曲创作的一位大家,其诗化意境的音乐创作手法在现代音乐史上具有开创意义,也对当今艺术歌曲的创作具有深远的指导和借鉴价值。半个世纪过去了,《春思曲》依旧保有其艺术魅力,广泛地被传唱与演奏,获得了音乐界的广泛的认可和赞誉,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首歌曲通过广播、电视、录音等多种媒介的传播,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普及不仅是对《春思曲》本身的推崇,也标志着对黄自等中国近现代音乐家的创作成果的肯定和传承。这一过程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后来的音乐家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与借鉴。
四、结束语
《春思曲》作为一首具有意蕴美、中和美、古典美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其音乐美学特征表现出一种兼收并蓄的综合特点,它的影响和意义不仅在于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体验,更在于其对后世音乐创作的启示和影响,并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动力。同时,《春思曲》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如何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文化相融合的宝贵启示,对于我们今天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陆建珍.黄自艺术歌曲特征及其演唱风格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9.
[2]许倩.黄自艺术歌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3]冯长春.黄自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其本质探微[J].中国音乐学,2000,(03):103-123.
作者简介:彭美娴(1997-),女,广东化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国内外戏剧、歌剧、声乐艺术(声乐教学与演唱)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