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拼音教学新探

2024-12-06 00:00:00楼琳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4年12期

【摘 要】汉语拼音是低段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基础。教师要站在教学评一体化的视角,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内驱力,提高拼音教学的实效。以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可通过“点上发力,解构知识体系”“线上突破,重构认知活动”“链上固本,再构评价支撑”等策略,使学生高质量、高效率地学习拼音知识,提高学习拼音的兴趣,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拼音教学;教学评一体化;统编教材

汉语拼音是低段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基础。虽然很多一年级学生在幼儿园阶段接触过汉语拼音,但这种学习往往不成系统,到了小学阶段就会经常出现课上拼读不消化、课后回生的现象。同时,一年级学生专注力有限,接受能力也有待提升,拼音教学自然成了低段语文教学中的硬骨头。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拼音,2024年秋季新投入使用的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对汉语拼音单元进行了调整,优化了学习流程。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托新修订的教材,对“教、学、评”进行一体化设计,从而提高拼音教学的实效,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内驱力,帮助学生学习汉字,提升语言能力。下面以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阐述具体的教学策略。‌

一、点上发力,解构知识体系

在拼音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单元知识体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梳理,并对教学目标、重难点进行批判性思考和细化分解,从而为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锚定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汉语拼音的学习目标设定为:一是学会,即能认识、读准、拼对;二是能用,即借助拼音认读汉字,做到独立识字。可见,学生学习拼音的重点是理解运用,而不是死记硬背。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本册中的第三个拼音单元,重视拼读和识字、阅读的融合。具体学习目标细化分解如表1所示。

(二)明晰重点

围绕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站在儿童立场审视课堂,才能明晰本单元拼音教学的重点——学习韵母的拼读。本单元的每一篇课文中都编排了一幅情境图来承载丰富的拼音元素。这些图既联结了生活场景,又隐含了韵母读音,能让学生在自然发声中学会拼读(如表2)。

教学中,教师应以情境图为中心,构筑起联结字母、音节、生活的多向通道,在训练学生拼读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使学生在看图、说词、阅读中巩固拼音,运用拼音。

(三)彰显难点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单元的拼音学习有四大难点:一是认形难。学生难以准确辨别形状相似的字母,如ie和ei、iu和ui等。二是发音难。学生较难掌握前鼻韵母en、后鼻韵母eng及整体认读音节ying的发音。三是书写难。本单元的后鼻韵母及整体认读音节较多,拼写规则较复杂,书写难度较大。四是运用难。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的运用较为复杂,学生在生活中容易混淆。

为解决上述难点,教材将拼音与生活进行有效链接。比如,语文园地四的活动设计,既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语境“秋游的时候想带些什么”,引领学生关注易错、易混的字母和音节,又将复习拼音与认识事物相结合,关注学生的生活。

二、线上突破,重构认知活动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学生,而是引导他们去发现。为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知过程和认知现状,将静态的拼音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拼音学习活动。

(一)设置情境抓主线

本单元中的情境图构筑了“字母—音节—生活”的通道。教师应利用好这些情境图,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爱上拼音、爱上语文。

小火车是学生最喜欢的交通工具之一,能激发学生的期待。因此,整个单元创设了“拼音小火车,快乐到我家”的主题情境,八节“车厢”对应八个课时,切换不同的场景,引领学生走进自然,融入家庭,进入美好的拼音王国。

以《ɑi ei ui》一课的情境图为例,一群小朋友围坐在一起听老奶奶讲故事。小朋友一个挨着一个,有的背着书包。老奶奶的脖子上围着红围巾。“挨着、背着、围着”分别提示了ɑi、ei、ui的读音。基于此,教师给学生设置了第一个闯关情节“车厢寻友”:单韵母ɑ、o、e、i、u、ü在车厢里寻找自己的朋友。大家一起喊:“ɑi,你在哪儿呢?”ei回答:“ei,我在这儿,在车厢背后呢!”ui疑惑地问:“ui,是谁在叫我?”(出示卡片:ɑi、ei、ui)谁能最先叫出这三个新朋友的名字?

随后,教师设置了“海岛冒险”“山城游记”“跨越彩虹桥”“我有一个家”等情境,让拼音小火车一路飞驰,让学生在闯关式体验中区分韵母ie和ei、iu和ui,辨别整体认读音节和组词。这样,保证了拼读过程的真实性,让学生的拼读能力得到提升,实现深度学习。

(二)设计任务搭体系

围绕“拼音小火车,快乐到我家”的主题情境,本单元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分别是“拼音伙伴找一找”“拼音王国转一转”“拼音地图拼一拼”,从韵母到音节,从音节到词汇,让学生窥见拼音图谱的全貌,从而构建起完整的拼读体系(如图1)。

1.任务一:拼音伙伴找一找

“拼音伙伴找一找”这一学习任务由“树下听听故事”“我的朋友在哪里”两个学习活动构成。在任务情境中,“挨、奶、白、戴”藏有ɑi,“杯、围、累”藏有ei,“水”藏有ui,“海鸥”藏有ou,等等。这样设计,结合学生的口语基础和生活经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强化两拼和三拼音节练习的同时,识读了相关词语。

2.任务二:拼音王国转一转

任务二“拼音王国转一转”可细分为“拼多多”“乐高高”“转圈圈”三个学习活动。其中,“拼多多”指随机拼读,“乐高高”旨在比拼谁能拼读得多,“转圈圈”重在同桌合作拼读。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认识了相关生字以及词语,朗读了5首儿歌,在巩固韵母读音的同时,与生活建立了联系,拓展了学习空间。

3.任务三:拼音地图拼一拼

在任务三“拼音地图拼一拼”中,教师设计了“摸一摸字母”“照一照镜子”“玩转山地车”“乘坐碰碰车”“爱拼才会赢”五个关卡。这五个关卡分别指向字母的认读与书写、音节的拼读、拼音与识字、拼音与儿歌、拼音与运用。过五关后,学生就能凑齐“拼音地图”通关卡,还可以运用所学拼音给教室和家里的每件东西都贴上“拼音标签”,制作“拼音小报”。在这样的活动打卡中,学生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汉语拼音,实实在在地提升了语文核心素养。

(三)玩转游戏夯基础

拼音教学需要将拼音知识融入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感知音节差异。教师要降低拼音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玩中学,学有所得。

1.听一听,听出异同

韵母ɑn及两组前后鼻韵母“in—inɡ”“en—enɡ”既难读,又难辨认。在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发ɑn时,往往漏掉鼻音n,于是安排了“听音辨读”的鼻间反应游戏,即让学生先用舌头舔住上齿龈,再用手放到鼻孔处感受鼻音气息的不同,学会区分ɑn与ɑi的发音,最终准确发音。同样,读后鼻音时可先从nɡ入手,把手放在鼻翼处感受震颤,再发enɡ、inɡ。这样前后鼻音发音不准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玩一玩,玩出智慧

学习汉语拼音,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学生往往会出现不会运用的现象。教师可引入相关游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牢记读音。教学中发现,“拼音牌”是最受学生喜爱的拼读竞争游戏。打牌时,学生既需要对比区分声母、韵母,熟练运用拼读方法,又需要建立拼音和词汇的联系。游戏可以是双人战,也可以是三人甚至是多人战。比如,学生1出“h”,学生2出“u”,学生3出“ɑn”。然后,三人抢答“我们拼成‘huɑn’”并组词,如“‘欢乐’的‘欢’”“‘环境’的‘环’”“‘患难’的‘患’”“‘缓慢’的‘缓’”。谁先完成抢答,谁就赢牌。赢牌最多的人还可以换取通关卡,进入下一轮游戏。“拼音牌”让学习从课堂延伸至课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拼读氛围中巩固拼音。

3.画一画,画出童趣

对一年级学生而言,画图是最直观的课堂教学方式。在拼音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简笔画来区分音节差异,化繁为简。如教学ye、yue、yun、yuɑn时,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了一轮圆月,让学生添上几朵云、蓝蓝的大海和一棵椰树,美丽的月夜图立即呈现在学生眼前。随后,教师分别在椰树、圆月、云朵下方写上整体认读音节ye、yuɑn、yue、yun。这瞬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画一画,引出了音节,画出了童趣,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使抽象枯燥的拼音学习变得有趣起来。

三、链上固本,再构评价支撑

教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拼读过程中的每一次进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形成评价链,为学生提供可视化的评价支持。

(一)多元形式激动力

评价的形式要多元。教师可以整合精神和物质两种不同的形式。精神方面,评价要有针对性。课堂上一句安慰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肯定的动作都能化解学生在拼音学习过程中的焦虑心态。精神上的支持和表扬也可以通过游戏来体现。如学生在拼读游戏中表现出色时,就可以让学生变成游戏主持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乐意参与后续的活动。物质方面,评价要有持续性。主要有“集奖章”“点赞币”“集锦册”等形式,学生集齐便可以换取相应的礼物,甚至可以当一名“小老师”。多种评价方式引导学生从会认到会拼,再到会写。

(二)多元主体集能量

评价的主体要多元。除了学生自评、同桌评、教师评、家长评,教学中还可以邀请学校里的其他教师、同学以及社会人士等来参与点赞、评价,从而实现全程评价、全员评价、全方位评价。如:在“拼音伙伴找一找”任务中,与二年级互动,让二年级学生重温拼音,参与拼读点评;在“拼音王国转一转”任务中,运用朋友圈打卡集赞,让拼读好声音传播开去,让学生养成正确拼读、认真拼写的好习惯;在“拼音地图拼一拼”任务中,让外地、外国友人共学普通话,参与评价,让汉语拼音传得更远……多元主体的融入能够营造温馨美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持续学习拼音的兴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多元指标评能力

评价的指标要多元。一年级的拼音学习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差异,设置丰富的个性化指标,分层要求、分次达成、分类化解。如开展“爱拼才会赢”活动时,可以设计“智探拼音岛”“智跨词语谷”“智攀句子峰”“智闯话语海”四个关卡,让学生在闯关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分层评价标准如表3所示。

学生每完成一个指标,就能获得一枚通关印章,整个过程中只需通过三关即可获得通关卡。允许学生跳关考核。这样一来,学生兴趣盎然,在闯关中读准音、认清形、会拼读。

“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知识更为重要。”拼音教学中,只有善于抓重点、破难点、教方法,善于用“教学评一体化”的视角设计教学活动,善于把枯燥的抽象符号变成一个个活的元素,才能把学拼音与识字、说话、阅读、生活融为一体,才能让一年级学生用拼音开启世界、遇见未来。

参考文献:

[1]张雷.师生在拼音乐园中发展提升: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实践效果与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21(7/8):47-49.

[2]王华.小学低段语文课程评价的实施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23(3):22-24.

(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