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录】
一、阅读关键语段,读中认识批注
师:同学们,通过起始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第六单元的任务是走进三位作家的童年,去看看他们的童年经历。还记得《牛和鹅》主要写了什么吗?
生:一开始,“我”欺负牛,害怕鹅。后来,“我们”不再怕鹅,也不欺负牛了。
师:从预习反馈中,老师发现同学们对那次“我”见到鹅、被鹅袭击的经历特别感兴趣。那我们今天就先感受这次经历。(出示学习要求)
◇学习活动一
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哪个画面特别吸引你?圈圈画画,写一写感受。
(学生默读课文并圈画,教师巡视)
师:咱们来分享一下。
生:“我们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这句话写出了“我们”很怕鹅。
师:(同步投影学生写在课本上的批注)看,他既画出了相关的句子,又在旁边写下了自己的感受。真好!那当时到底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们来还原一下,好不好?请班里朗读最好的同学读描述这个场景的语句,再选两名同学来演一演“我们”。其他人用心地听,努力地想,看看同学读得好不好、演得好不好。
(一名学生朗读,两名学生演绎遇鹅的情景)
师:哦,大家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为什么?(采访主动鼓掌的学生)
生:因为她读出了“我”心里的紧张。
生:他们演得也很好。当她读出紧张的时候,表演的同学还会拍拍胸口。
生:文中说“贴着墙壁”,他们也贴着墙壁;文中说“悄悄地走过去”,他们就很轻地踮着脚走。
(教师在文中圈出关键语句“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
师: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现在又有什么新的感受?赶紧写下来。
(学生再读语句、写感受,教师巡视)
师:看看这几名同学的新感受。
生:我仿佛听到怦怦的心跳声。
生:这个“贴”字写得真好,我的脑海里都有了作者轻手轻脚、提心吊胆的样子。
(板书:提心吊胆)
师: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学习的?
生:我们先圈圈画画,把感受写下来,然后用读和演来表达害怕的心情,最后写下更深的感受。
师:圈画相应的词句,在旁边写下感受,这就是批注。同学们,用批注的方法来阅读,有好处吗?
生:可以记录自己的感受。
生:方便我们一起交流。
生:可以让我停下来,好好想一想,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比照课文批注,了解批注角度
师:文中也有批注,我们一起去看看学习小伙伴是怎么批注的。他们是根据哪个部分来批注的?请你默读课文和批注想一想。
◇学习活动二
圈一圈:对照课文和批注,想一想学习小伙伴是根据哪些词句写出批注的,请把它们圈出来。
想一想:从学习小伙伴的批注中,你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默读课文与批注)
师:我们先来读一读第一处批注。这是针对哪个部分批注的?
生:“事情真的是这样吗?”这是针对第1自然段提出的疑问。
(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教师画线)
师:那第二处批注呢?
生:是根据“急急逃跑”“一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我就又哭又叫”这些地方写的。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个批注很特别,中间有小短横。这是为什么?你们知道吗?
生:这表示从逃跑到呼救是一个过程。它把整段话的意思概括出来了。
师:哦,你太了不起了!这样都能发现。看来批注时可以先归纳一段话的意思,然后进行点评。点评是一种很高级的批注呢!
师:我们来看一看第三、第四处批注。
(指名读第三、第四处批注,教师画相关语句)
师:像这样写得好的地方,咱们可以用波浪线画一画。遇到特别有感受的词语,可以做着重记号,然后写写感受。批注就这么简单。
生:第五处批注是作者经过这件事情后明白的道理,他长大后回想起来一定会觉得很搞笑。
师:遇到有疑问的地方,咱们就提问;看到作者写得好的地方,咱们可以评一评;得到启发的时候,咱们就把它记下来。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阅读沉下来,慢下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
三、再读关键语段,尝试批注式阅读
师:批注有用吗?写批注很难吗?我们来试一试。
◇学习活动三
尝试用批注的方法默读课文第5~7自然段,体会“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
(1)找词句 (2)想心情 (3)写批注
(学生按要求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巡视)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随机出示学生研读的语句及批注)
出示语句:我吓得脚也软了,更跑不快。
生: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有疑问——“脚软是一种怎么样的感觉”,就把它写下来了。
生:我写的是“‘我们’一定很怕鹅,因为吓得脚也软了”。
师:从一个“软”字体会到了作者害怕的心情,很棒!你们有过被吓得腿软的经历吗?
生:我有次骑自行车,在路上遇见一只大狗一直追我。那时我腿软了,然后就摔倒了。
生:曾经在田间小路上遇到一条蛇,我当时吓得脚都软了。
师:联系自己的经历,能更好地体会作者当时那种害怕的心情。继续分享。
出示语句:这时,带头的那只老公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嘎嘎,它赶上了我,嘎嘎,它张开嘴,一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
(一名学生展示自己的批注)
生:我读到这里,忍不住写下“‘我’被鹅吓得惊慌失措”。尤其是读到“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时,我把“当胸”这两个字圈了起来,感觉有点喘不过气来。
师:既关注了语句,又强调了特别有体会的关键词,体会得真好!“当胸的衣襟”在哪里?指一指。(学生指向胸口)如果有人突然抓住你的胸口,你会有什么感觉?
生:我会很害怕,很紧张,心会跳得很快。
生:我的手、身体都会颤抖起来。
师:体会得不错!再读读这句话,谁还有不同的体会?
生:我读到这句话时,觉得鹅很凶。它一路追着“我们”,还“嘎嘎”地叫。我仿佛看到作者被鹅追的狼狈样子。
师:你觉得这只大公鹅当时是怎么叫的?谁来叫一叫?
生:嘎嘎。(声音较轻)
师:这么温柔的大公鹅,有什么好害怕的?
生:嘎嘎!(大声,有几分凶恶)
师:你们什么感觉?
生:我后背都发凉了。
师:毛骨悚然!
师:我们合作读一读这句话,把作者当时那种恐惧读出来。
(师生合作读)
师:读着读着,我发现大家批注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了,感受也越来越深刻了。
……
师:刚才我们借助批注分享了自己的阅读体验,感受到了当时“我”的那种紧张、害怕。幸好金奎叔经过,他一把把鹅摔了出去,救了“我”。“这一摔是那么痛快,远处的孩子们全笑了起来,我也挂着泪笑了。一切的恐怖,全消失了。”从中你感悟到什么呢?
生:我觉得如果被鹅追的话,我们不用怕它,应该去面对它。另外,我们也不能无缘无故去欺负牛。
生:我明白了,即使遇上强大的对手,也不用慌张,不用害怕。遇到不如自己的对手,也不能趾高气昂地去欺负对方。
师:遇强敌不必害怕,更不能欺负弱小。多么深刻的领悟!所以说童年的经历,笑也好,哭也罢,酸甜苦辣都是成长。
(板贴:童年的酸甜苦辣都是成长)
四、畅聊课堂收获,初步建构观念
师:学到这儿,你有什么收获?
生:不用怕强大的对手,也不要去欺负弱小。
生:我学会了用批注的方法阅读,有疑惑就提问,写得好就点评,有启发就记下来。
生:用批注的方法阅读,方便交流,还能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师:我们学会批注这个好方法,还在这次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霖哥儿童年的泪和笑,有了深刻的领悟。课后请同学们先用上批注这个好方法,自主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牛的写意》,再一起交流。
【教学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要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用学习任务群的形式组织与呈现学习内容,促进学教方式的改变。依据统编教材的特点,实施单元整体教学,能较好地落实这一理念。为让单元整体教学落到实处,可设置指向单元规划的起始课、指向观念建构的核心课、指向能力提升的延展课、指向总结反思的整理课四种课型,使其发挥不同的功能。
本课属于核心课。核心课旨在聚焦本单元的核心任务,结合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构本单元的核心观念,同时为后续的延展课和整理课奠定基础。
本单元要建构的核心观念是“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可以感受到童年的酸甜苦辣都是成长”。围绕这一核心观念,本课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教学。
一、以读为本:为观念建构奠定基础
在单元整体教学中,以读为本意味着让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本单元的人文主题。阅读是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核心观念建构的起点。
《牛和鹅》这篇课文以霖哥儿这个儿童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充满童趣的故事,让读者读着读着就忍俊不禁,同时在读中感悟:原来童年的酸甜苦辣都是成长。因为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我”见到鹅后被鹅袭击的经历,所以课上先聚焦第5自然段,让学生在交流印象深刻的画面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当时害怕的心情。首先,要求学生默读,圈圈画画关键词句,写写自己的感受。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学习方法。接着,要求学生演一演相关画面,抓住关键词句“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等评一评,再写一写感受,帮助学生展开深度阅读。如此,画面生动了,感悟多元了,文本理解自然就深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随着理解的多元和深入越来越高涨。通过“读”,学生初步认识了批注,发现了批注的好处,这为后续的核心观念建构打下了基础。
二、分步体验:深化观念建构的过程
本堂课综合文本内容、语文要素、具体学情,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逐步尝试批注式阅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批注”这一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经验和感受,从而有效建构核心观念。
首先,初读,认识批注。学生通过“读画面、想画面、演画面、写感受”的学习活动,能感受作者遇鹅时的紧张害怕。在此基础上,教师巧妙联系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明白批注无非就是在阅读中圈圈点点,遇到有感受的地方写一写。如此,新知识无痕链接旧经验,学生有真切的获得感,很好地开启了观念建构的过程。
其次,再读,了解批注的角度。课上设计阅读课文和批注,圈画批注相对应的内容这一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从“内容”到“批注”,再从“批注”到“内容”的过程,从而明白可以从提问、欣赏、启发等多个角度进行批注,进一步深化对“批注”这一概念的认识。
最后,重读,体验批注式阅读。学生通过再读关键语段,体会“我”见到鹅后被鹅袭击时的心情。为了让学生经历观念自主建构的过程,在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批注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引导他们借助批注,更深入地理解鹅的嚣张、“我”的惊慌失措,通过联系自身经历等策略,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写下更多、更生动的批注。在“批注—阅读”的循环过程中,学生触摸语言、体会情感、开展实践,体验到深度阅读的乐趣,也体会到批注对阅读的意义,逐步建构起“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可以感受到童年的酸甜苦辣都是成长”的核心观念。
三、归纳总结:形成单元核心观念
核心观念的建构以文本为载体,以阅读实践为基础,以适时适度地整理小结为支架。具体而言,在学生初识批注后,引导学生回顾和梳理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感受,了解批注的形式以及批注的好处。之后,通过阅读学习小伙伴的批注,学生明白可以多角度批注。教师适时渗透语文园地“交流平台”中的提示,让语文要素“软着陆”。在品读关键语段中,教师没有让学生为了批注而批注,而是注重用批注读出童真童趣,对批注的角度不设限,引导学生多角度批注,并鼓励学生反复实践。每一个环节结束后,都会引导学生自主小结。整堂课结束后,还安排了一个完整的总结环节。在这些畅聊收获的环节中,教师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大胆总结、整理收获。就是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个性化地建构了“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可以感受到童年的酸甜苦辣都是成长”的核心观念。
(浙江省东阳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