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笔者观摩了很多文言文阅读课,发现教师常常为了教而教,没有让文言文鲜活起来。
例如,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时,大多数教师在学生理解大意后会提问:王戎为什么说树上的李子是苦李?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还会让学生用“如果……就……”“之所以……是因为……”等句式进行复述,强化逻辑思维。
但有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在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之后,设计了这样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同学们,让我们回到现实世界,大胆地想象一下。假如王戎生活在现代,生活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当下,看到道路旁果树成林,树上李子众多,他又会有怎样的判断?他还会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迅速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大家表示,如果是现在,王戎无法判断李子是否是苦的,因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讲究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保留路旁果树上的果子,可能是为了欣赏。而且,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了,人们也不会私自去摘取果子。可以看出,学生能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思辨。
接着,进入第二个环节:那么,在王戎生活的那个时代,王戎为什么能够作出那样的判断?
学生思考后,纷纷发言。有的学生说,在王戎生活的年代,人们吃不饱,穿不暖。如果树上结了好吃的果子,它们会被摘下吃掉。有的学生说,那个时候的孩子们不像现在可以上学读书,做个文明少年。他们看到路旁树上的李子,必定会去摘。还有的学生说,那个时候的社会还没有发展起来,没法改善居住环境,更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所以人们不会为了观赏而保留果子。学生思辨后,更深入地体会到原来分析和判断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来进行。
最后,进入第三个环节:请大家结合刚才的思考,对比古今。你们有什么体会和感悟?
学生继续展开思辨,交流感受。有的学生说,王戎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有的学生说,对比古代,现在的生活条件、生活环境好多了,我们应该倍加珍惜。有的学生说,王戎这样的判断在今天已经不适用了,我们一定要结合事物所处的环境作出判断。还有的学生说,古代“树在道边而多子”,果实必苦,今天“树在道边而多子”,果实可能很甜,这是时代发展的结果。
教师在学生互动交流后小结: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学出新意。我们既要学习王戎那种根据实际情况善思维、会判断的品质,又要融古联今,感受现代社会的文明程度,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践行时代精神。
这样,三个环节一下子将文言文拉进了现实生活,通过问题驱动学生从生活条件、文明程度、孩童习惯等多个方面进行古今比较,让学生尽情交流、讨论,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时代精神便在思辨性学习中彰显。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基于此,语文教学要注重发掘文言文的价值,赋予文言文以新的时代内涵,让文言文能够鲜活起来,引领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
(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