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推动重庆数智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2024-12-06 00:00付红安张箫
重庆行政 2024年5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1]“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2]盘活重庆地域特色文旅资源,挖掘重庆红色文旅基因,完善重庆文旅数智化服务水平,新质生产力为我们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指引。“数智化”包含数字智慧化与智慧数字化两重含义,是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是新时代我国生产力理论与时俱进的伟大理论创见。本文通过剖析新质生产力赋能重庆数智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要义,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新质生产力影响重庆数智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以期促进新质生产力高效、高质量赋能重庆文旅产业创新发展。

一、新质生产力指引重庆数智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要义

“新质生产力”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的,是新时代经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新质生产力高度肯定创新生产元素组合的积极作用,主张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当前,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过程中文旅产业的数智化转型升级,就是要依托新型媒介技术,创新组织生产要素,以文旅产业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目标,形成数智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一)以产业融合为核心目标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要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4]。新质生产力的释放与指引要求重庆现代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在提升质量的同时,重视技术革新与放宽限制两个切实降低行业壁垒的具体举措。通过技术革新打破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既有格局,将两者锻造成“一体两面”的现代化综合型产业服务群聚性业态;通过放宽限制打破传统文旅壁垒,将两者在产业内部、商业机构内部、管理机构内部的增量动力元素进一步激活,形成政府主导、行业融合与社会组织拓展相结合的新型生产力动力体制机制。文旅产业的产业融合与数智化转型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选择。“信息化进程中的产业融合主要包含三种典型融合类型,即替代型融合、互补型融合和结合型融合,这些不同的类型,各有侧重地反映了产业融合的现实演化。”[5]以结合型融合为突破口,新重庆文旅产业的现代化转型必须抓住新质生产力核心理论中的新结构方向,构建以文促旅、以旅兴文的产业融合新格局。

(二)以技术发展为突围路径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能带来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促进新产业模式涌现。产业创新与产业突破的主要方向就是技术发展。新重庆文旅产业必须将技术发展作为其出圈、突围的路径。“发展”(实施新组合)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率先提出,“将其定义为一种能够激活生产力水平的新函数,即企业家实现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结合。生产力创新包含多重面向,制造新的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形成新的组织形式、创造或者打破原有组织形式,这些都是释放生产力的一种创新手段”[6]。重庆文旅产业数智化转型升级过程中,明确指示了对技术突破的需求,即借助多种新兴智能化技术,促进文旅产业的智能化,将智能化作为文旅产业经济增量形成的内生变量,进一步发挥数智化、“东算西数”等产业发展政策的助推作用。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应用,是当前新重庆数智化文旅必须依靠的新增长极,特别是依托既有资源的创新消费场景、产品序列、创造性业态等融技术赋能与机制再造于一体的现代化文旅产业集群。当然,其中不仅需要产业界积极对商业模式展开探索的自发行为,还需要政策制度等外在的指导与帮助。

(三)以空间再构为发展方向

重庆现代化文旅产业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及国家重大区域经济规划方略重点推进的部分,重点在于激活区域合作文旅资源优势,发挥经济空间纵横交错、互为助力的产业发展竞争性优势,形成川渝区域一体化经济格局,进而辐射大西部文旅产业。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提出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解释了不同发展程度区域之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及影响,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可以通过经济圈的群聚来形成经济突破。区域经济发展包含扩散(涓滴)作用,即正溢出效应;以及回流(极化)作用,即负溢出效应。涓滴效应会逐步超越极化效应”[7]。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已经涉及知识、交通设施以及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旅游活动、产业集聚等产业空间,以及更为广泛的全国、地带、次区域和省区等不同尺度空间”[8]。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能促进重庆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对于邻近地区也能起到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成渝文旅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在形式、产品、模式上都取得了竞争优势,邻近地区的文旅产业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都将逐步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聚拢,进一步促进重庆文旅产业的现代化水平。

二、新质生产力影响重庆数智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新生产力发展与科技进步,代表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新质生产力带来了文旅产业的技术创新发展,也必然要求适应技术创新的新劳动者出现,以新提质、以质催新。因此,数智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的形成,必须瞄准新质生产力关键因素下功夫。

(一)数字技术对重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赋能效应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庆传统文旅资源正在焕发新的生命力,在积极创新、发展和引进各项数字技术之后,正逐步实现营销渠道、服务体验、管理效率和创新业态等方面的跃升。首先,通过数字技术提升文旅产业管理效能,逐步实现智能化管理。例如,利用线上智能化门票预订系统、游客流量监测系统帮助景区提高管理水平,及时把握游客流向和分布情况,科学配置景区人员和资源。利用游客数据分析系统对游客游览路线、消费行为、游览时间进行可视化分析,及时发现景区不足并优化。利用大数据智能决策系统辅助景区对突发事件进行科学分析研判,降低因景区决策力、执行力不足所造成的管理风险,提高景区运营效率。利用数字化线上智能系统帮助游客获得最佳游览体验,利用智能导览系统根据游客需求为游客制定个性化的游览路线、观景推荐和讲解服务。

其次,通过数字技术拓展文旅产业营销渠道,提高“重庆文旅”出圈能力。当前,流量营销成为各地文旅产业对外营销必须面对的竞争格局,需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重庆文旅场景数据、全国用户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精准定位目标客户群体并制定营销策略,争夺更多网络流量。进一步强健“重庆文旅”天然的出圈“体质”,着力打造以火锅为主的美食文化,以8D建筑为代表的城市特色文化,以红岩故事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武隆天坑、仙女山等为代表的自然山水文化,通过景点出圈带动文化出圈。根据不同游客需求制订精准营销策略,探索AR游览、云上观景等新型游览方式。

最后,通过数字技术催生文旅产业新消费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大趋势下,文化创意产业、文化科技产业等许多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可利用数字化平台开展在线科普与在线教育,打造虚拟博物馆、虚拟文化遗址等新消费场景,建立数字化档案以方便公众查阅,开发全方位在线展馆方便游客浏览历史资料。探索文旅产业与餐饮业、制造手工等多个行业跨界融合,利用区块链技术可溯源性、不可篡改性等特征,建立文旅产品信用体系和溯源体系,提高文旅消费的品质和信誉度,最终实现全产业链更新与发展。

(二)新生产力要素对重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促进效应

新质生产力要求围绕新劳动者、新劳动对象、新劳动工具、新型基础设施这些核心因素,为生产力发展提质增效,对推动新重庆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有重要启发意义。

首先,培育新重庆数智文旅新型劳动者。围绕数智文旅打造一支能够利用现代技术、适应现代高端先进设备、拥有较高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新型文旅产业服务人才梯队。面向多元化、精细化、高质化文旅产业发展需求,以优质人才为智力支撑。发挥新劳动者在重庆文旅产业技术创新与维护、谋划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制订产业培育和服务政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快建设高质量、高水平人才培训基地和科研机构,推进产学研合作。通过产教融合积极引导各大高校、科研院所与重庆文旅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和人才培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为重庆文旅产业数智化发展提供新劳动者。

其次,升级新重庆数智文旅新型劳动工具。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通过革新人工智能、AR/VR/MR、自动化制造等新质生产力关键装备,带动文旅融合新产业、新动能、新模式的发展。近年来,重庆在政策上、经济上积极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发展,为文旅产业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智慧景区、线上博物馆、“云游重庆”等项目在新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成为文旅产业数智化新名片。通过新劳动工具的改造,必将带来文旅产业消费场景的颠覆式改革与创新性发展,为新重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推动力。

最后,建设新重庆数智文旅新型基础设施。新质生产力要求科技创新、范式变革和模式重构,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升级传统基础设施,探索产业体制机制创新,健全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活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优质生产要素活力,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发展并向先进生产力集聚。2022年,《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对重庆文旅产业发展的目标、重点任务作出明确规划,并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要求加强组织协调与政策引导,确保政策落实到位。经济上,加大对文旅企业资金扶持力度,鼓励文旅企业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建设一批高质量、人性化的基础设施,为新重庆文旅产业消费体验升级增强竞争力。

(三)消费需求对重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中介效应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和最终目的,在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连接具体项目与产品的中介作用。在新重庆文旅产业生产—消费因果链中,消费需求成为关键中间变量。以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契机,以颠覆式的科技创新为手段,最大限度地用技术创造新消费场景成为重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消费者需求在这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某项创新型的技术、形式、项目一旦得到消费者认可,就会通过移动互联网“几何式”传播出去。以往传统消费模式也将被新需求、新消费模式取代,进而助推产业范式的迭代。

传统文旅产业存在产品单一、服务水平低等问题,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新重庆文旅新质生产力的锻造,必须意识到新消费热点对产业发展产生的导向作用,向消费者提供灵活多样的产品和服务。例如,为满足游客游览线上化、便利化、智能化需求,文旅企业需不断引进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向数字化之路转型。为满足游客互动式、沉浸式游览需求,景区可引入AR/VR,设立真人NPC进行剧情互动,打造浸入式文旅IP等。在充分满足游客消费需求的情况下,激发游客消费欲望,提升文旅产业链整体经济效益,扩大重庆文旅产业的市占率,保障新重庆文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消费需求对新重庆文旅产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重庆文旅产业为满足消费者需求,需不断加大文旅产品、特色服务的投入力度,通过引入新技术、新理念和新业态,不断提升文旅产业经济发展质量。而新事物的投入与落地又必须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才能真正实现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反哺。在这个锻造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不断推动新重庆文旅产业提质增效。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重庆数智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进路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文旅融合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党领导下先进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引领全球创新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要素。文旅产业作为重庆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新质生产力赋能新重庆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路径至关重要。

(一)因地制宜,高科技赋能重庆特色文化传播

重庆地处西南,居群山之中、江水之间,独特的山水韵味和悠久历史文化底蕴使其自古就是我国西南地区的文化交流中心与旅游胜地。随着数字化消费时代到来,“重庆文旅在全国多个OTA(在线旅行社)平台发布的‘最热门国内旅游目的地’榜单中,热度常年位居全国前列”[9]。在锻造新重庆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过程中,重庆必须抓住时代发展机遇,因地制宜,将重庆特色文旅资源与新科学技术相结合,以高科技赋能重庆特色文旅基因。首先,作为8D魔幻山城,可借助无人机航拍、三维地图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对重庆的自然风光进行全方位展示和宣传。游客可以通过AR/VR/MR沉浸式体验重庆山水之美,增加游览的趣味性与互动性。其次,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围绕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等,可通过智能化设施和数字化技术积极开展保护性挖掘。最后,作为西部科技新城,可加快建设数字博物馆、智慧文化街区等,并通过多媒体展示、线上小程序等互动体验方式引导游客与特色文旅资源进行跨时空交流,变革传统看听式展览方式,将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以更深入人心的方式传播出去。总之,要提升重庆文旅数智化水平,就要以重庆城市定位、历史文化、精神气节、地理环境等地域特色的智能化呈现为突破口,全力打造重庆文旅品牌,打响重庆精神文化名片。

(二)先立后破,高效能激活传统文旅资源潜力

重庆文旅新质生产力锻造并不是一哄而上,需要深刻认识体制创新在提高生产力中的关键性作用。以激活既有资源优势为手段,综合规划产业布局,做到循序渐进、稳步发展。要先立后破,通过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与创新,实现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不走先破后立的路子,不抛弃原有产业基础,尽量避免资源浪费。传统文旅资源最能体现重庆地区特色,能够展现重庆文化肌理的灵魂所在,但随着时代变迁和城市化区位功能转移,部分传统非遗、旅游景点、游览模式等逐步落后,除十八梯传统风貌区、重庆工业博物馆、山城步道等新网红景点之外,尚有大量传统文旅资源亟待复苏和再生。针对基础设施老旧、环境较差等问题,应当对景区进行绿色建设和环境治理,完善必备基础设施。聚焦服务模式单一、发展潜力与消费动力不足等问题,拓展文旅产业链条,积极布局文化创意产业、旅游服务产业、休闲娱乐产业等相关产业,延展传统文旅产业链,打造“文旅+”模式。结合传统文旅资源特点,探索文旅产业与体育、非遗、疗养、教育等产业的精细化、多层次融合发展,提供多样化服务模式,拉动消费需求增长,提高重庆文旅产业发展潜力。重庆数智文旅建设,重点是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基础,高效结合现代化设计理念与传统文旅资源,引入高效能管理模式和创新技术,利用新型绿色环保材料和科技装备,全方位对传统文旅资源进行改造与升级,全面提升景区的生态品质。

(三)以人为本,高质量提升数智文旅游客体验

我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新质生产力也是以人为本的生产力。发展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必须明确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只有根植于人民的沃土才能展现出它的最大生命力。因此,重庆文旅产业发展要注意平衡消费模式创新与游客需求之间的互动关系,以人的需求和发展作为产业创新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消费导向要以满足游客需求为核心,以历史文化引领人、优秀产品感染人、优质服务满足人,在提高游客体验度、满足感方面下足功夫。首先,加强锻炼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健全标准服务体系,着力打造有文化、懂服务、重情感的专业服务团队,助力从业者与消费者双赢。其次,完善影响游客衣食住行体验的硬件设施。在旅游旺季实施公共服务设施延时、错时及夜间开放,开设专门针对游客服务的办事窗口,提高游客游览的舒适性和安全感。强化公共服务,做优文旅配送,鼓励文旅团队、文博机构、公共组织升级服务水平。针对残障人士、老幼群体、孕妇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特殊服务与专门设施,确保服务人群全覆盖。最后,围绕游客需求展开创意传播。坚持以游客为本,通过抖音、快手、小红书、微博、微信视频号等新媒体社交平台打造重庆数智文旅产业对外宣发矩阵,打造数智化精品营销视频,探索文旅项目多渠道破圈。

总而言之,新质生产力是与时俱进的伟大理论创见,将助推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快速涌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重庆数智化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重庆数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必须以新质生产力为理论指引,以产业融合为核心目标,以技术创新为突围路径,以空间再构为发展方向,着力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效应,新生产力要素的促进效应,以及消费需求的中介效应。在谋划推进现代化新重庆的过程中必须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通过因地制宜、先立后破、以人为本等具体举措,探索文旅产业生产要素的新组合,通过认可新劳动、规范新劳动关系、建设新劳动工具(新型基础设施),释放高附加值消费、数字消费、文化消费、网红经济等新消费业态的消费力,同步实现数智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最终实现文旅产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全面提升的新发展格局。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博士和培育项目“数字经济视域下互联网形态的嬗变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0BS2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4-04-20].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2024-04-20]. https://www.12371.cn/special/ssw2035/.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EB/OL].(2024-02-01).[2024-04-20].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2/content_6929446.htm.

[4]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在全国教育战线引发热烈反响[N].人民日报.2020-09-24(02).

[5]周振华.论信息化中的产业融合类型[J].上海经济研究,2004(2):11-17.

[6]【美】约瑟夫·熊彼特著;郭武军,吕阳译,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5:56.

[7]Richardson H W. Growth pole spillovers: The dynamics of backwash and spread[J]. Regional Studies, 2007,41(S1):S27-S35.

[8]张学波,陈思宇,廖聪等.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J].地理研究,2016,35(09):1753-1766.

[9]重庆旅游热度位居全国前列[N].重庆日报.2023-04-07(01).

作 者:付红安,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张 箫,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粟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