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重庆时强调,川渝两地要紧密合作,不断提升发展能级,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川渝两地财政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部署,深化互动协作,助力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川渝高竹新区(以下简称高竹新区)作为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试验窗口”,是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实体化运行新区,承担着践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使命。近年来,高竹新区在经济发展、区域建设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2023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亿元、增长62%,税收收入1.5亿元、增长42%。成功签约重大项目58个、引资207亿元,累计入驻企业201户(规上企业51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7亿元,为川渝协同发展提供了“先行样板”。
一、坚持“一盘棋”思想,强化战略协作,实现运行机制“联建联动”
牢固树立川渝“一盘棋”思想,强化两省(市)横向协同联动,加强省市县三级纵向沟通协商,以成渝相向共兴为引领,以毗邻地区合作为突破,集中研究解决跨省重点、难点、瓶颈问题,切实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一)强化顶层设计,促进双向推动“聚合力”
川渝持续深化协同协作,不断探索创新体制机制融合发展,奋力抓好双核引领、区域联动。党委政府高位推动,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一号工程”和工作总抓手总牵引,建立川渝党政联席会议和常务副省(市)长协调会议机制,组建一体运行的联合办公室,构建川渝全方位合作机制。财政首位保障,川渝两地财政共同谋划部署,签订《合作备忘录》,建立协同研究政策、协同推进改革等四项协作机制,确定共同推进重大项目、产业政策等六项重点任务。重庆财政建立大事要事保障机制,2023年以来,全市投入2550亿元,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十项行动”,推进成渝中线高铁、渝西高铁、江北机场T3B航站楼和第四跑道工程、嘉陵江利泽航电枢纽等标志性工程建设,探索毗邻地区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统筹推进产业协同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
(二)强化联动协作,创新管理机制“添动力”
财政部高度重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专题调研高竹新区财税协作。重庆财政积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多跨协同推进财税体制创新,成立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立足财政职能职责,重庆财政成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重点推动解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财政政策落实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拟定财政年度工作计划和方案,加强财政工作的联络协调和业务指导。设立工作专班具体推进,领导小组下设“区域协调发展财税政策改革创新研究、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等7个工作专班,推动财政政策精准发力。此外,重庆市渝北区、四川省广安市在高竹新区建立起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开发建设领导小组,设立高竹新区管委会,一体推进高竹新区建设发展。
二、坚持“一致性”原则,强化政策协同,促进财税政策“同标同步”
聚焦优化区域财税政策,支持高竹新区立足本地实际,在公平公正、互利共赢基础上,促进川渝两地税收、财政等宏观政策标准一致、步调一致,推动川渝毗邻地区深度融合发展。
(一)推进税费政策协同,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川渝两地按照“政策从优、成本从低、程序从简、负担从轻”原则,建立税费政策协同机制,优化营商环境,构建统一市场。推动税率(额)标准协同。按照税率(额)标准就低原则,推动统一增值税、车船税、契税等3项政策的起征点和适用税额(率),推动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标准在川渝两地择优选择,推动高竹新区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标准协同一致。推动减免标准协同。重点群体、退役士兵等2项创业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减免限额标准一致,对征收、征用、不可抗力等法定情形契税减免标准一致,对公共交通车船、农村地区使用的摩托车、三轮汽车和低速载货汽车等特定主体车船税减免标准一致。推动税收政策协同。统一车船税纳税期限和城市维护建设税纳税地点等2项税收政策,统一房产税享受减免优惠的住房租赁企业标准和计税依据等2项税收政策,统一国家商品储备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措施,统一环保税排污口应税污染物项数,统一土地增值税房地产开发费用扣除比例,统一耕地占用税其他农用地减征政策。
(二)推进支持政策协同,财税扶持落地见效
川渝两地财政共同发力,签订《支持高竹新区发展财政政策框架协议》,促进高竹新区提升自我积累能力和造血机能。建立区域协同发展转移支付,倾斜支持高竹新区发展。充分考虑高竹新区的发展实际和经济财政贡献,优化区域协同发展转移支付分配因素,统筹用于高竹新区开发建设和区域产业发展。完善专项债券分配方式,统筹支持高竹新区发展。加强对高竹新区债券项目策划等工作的支持和指导,根据新增政府债务限额总量,在风险可控且项目符合专项债券发行条件的前提下,按照优先保障、协商一致的原则,对高竹新区合法合规予以支持。探索跨省域财政收支管理,支持新区财政高效运行。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多次召开联席会议,指导高竹新区探索跨省域独立财政收支管理,独立试编财政预决算,准确反映高竹新区经济运行情况,科学规范财政收支行为,促进财政资金规范高效运转。
三、坚持“一体化”发展,强化体制创新,推进收益成本“共享共担”
积极探索高竹新区财税利益分享和成本协同投入的新方式、新模式、新机制,营造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促进两地实现互利共赢。
(一)建立跨行政区域财税利益共享机制
为妥善处理跨区域合作财税利益分享问题,川渝两地财政共同探索跨区域财税利益分享,签订《跨区域合作项目财税利益分享框架协议》。在此框架协议指导下,高竹新区率先开展试点,制定《川渝高竹新区存量锁定及过渡期运行管理方案》,确定税收共享范围、分享比例、解缴地点、解缴方式,建立“锁定存量+共享增量”的跨行政区域财税利益分享机制。存量收入,分别解缴。对高竹新区成立前的企业缴纳的地方收入,按属地关系分别在广安市和渝北区缴纳。增量收入,五五分享。对高竹新区成立后落地企业缴纳的地方税收收入,广安市和渝北区按照50∶50比例分享。此外,高竹新区范围内土地出让收入原则上安排用于高竹新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等建设。
(二)建立跨行政区域成本投入共担机制
川渝两地财政从成本协同投入角度出发,打破行政区域壁垒,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建立政府间对等投入机制,按照“权责对等、成本共担”原则,建立对等财政保障投入机制,支持高竹新区成立管委会,在园区建设运营、机构运转上实现成本共担。高竹新区成立以来,渝北区、广安市对等投入注册资本金7亿元,组建川渝高竹新区开发建设集团公司;对等投入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日常机构运转经费1.4亿元支持开展日常工作。建立多元投入保障机制,有效发挥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协同创新效应,引导带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支持高竹新区重大战略、重点项目建设,构建财政投入、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丰富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切实把“两面管”的体制优势转化为“一体化”的发展胜势。
四、坚持“一站式”服务,强化数字赋能,推动惠民强企“高质高效”
川渝两地财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创新模式,提供便捷高效的税费服务、公共服务、金融服务等,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更好地服务人民生活。
(一)推动税费服务“一体征管”
建成全国首个实体化运行的跨省税费征管服务中心,实现高竹新区税务工作的组织、征管、执法、服务、监管、事务一体化,打破了行政壁垒、层级界限和空间分割,也打通了跨省(市)办税服务“最后一公里”。建成川渝首个“问办导”一体智慧办税大厅,打破税务办事大厅“柜台化、窗口式”传统模式,推行“一般业务线上辅助办理、复杂业务后台兜底办理”,异地事项最低办税时长从3小时压缩为10分钟,有效提升税费服务质效。率先在全国实现跨省税务数据共联共享,依托信息技术手段,线上智能化整合电子税务局登录系统,实现辖区内纳税人登录一个平台即可办理所有税费业务。开通全国首条跨省税务服务“12366”咨询专线,累计解答政策咨询近3万件。编制《川渝地区涉税费事项办税服务指南》,建立两地税费政策统一“知识库”。高竹新区税费改革成果入选庆祝党的二十大“奋进新时代”全国成就展,首张增值税发票存根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二)推动公共服务“一体通办”
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线上线下相结合,深度融合重庆“渝快办”和四川“天府通办”两个政务系统,支持“川渝通办、一站通办、一网通办”。建立“1+N”服务机制,支持建立1个实体化运行政务服务中心,建立16部门、32个服务窗口,提供警务服务、法律服务、检察服务、社保服务、公积金服务等,企业和群众提供“一窗受理”“一网办理”等服务375项。建立“互通互认”机制,推动高竹新区范围内实现异地住院和跨省门诊直接结算、计划生育奖特扶政策协同、医疗机构间临床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互认互聘、会计职称及高端会计人才互认,让川渝群众共享民生“幸福圈”。
(三)推动金融服务“一体对接”
针对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川渝两地财政会同金融部门,支持高竹新区开展银企对接,促进高竹新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有序引导金融机构入驻新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8家银行机构在高竹新区设立支行,主动对接需求,配套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为高竹新区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提供专业化、综合化、便利化金融服务,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金融支持。开辟跨省域业务新模式,鼓励金融机构打破地域行政壁垒,建立跨区域联合授信机制,探索融资抵押品异地互认、担保企业信息异地共享,实现两省市金融服务在高竹新区一体办理。
责任编辑:钟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