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发展目标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县域建设

2024-12-06 00:00刘海涛向道艳
重庆行政 2024年5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1]。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紧扣“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重庆市Y区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载体,做出了县域建设的积极探索,是当前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一、城乡融合发展与和美乡村建设高度关联

(一)内涵的交互关联性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城乡关系经历了城乡分离、城乡差别、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等不同发展阶段[2]。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和城乡发展规律认知的进一步深入,“城乡融合发展”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被提出。从内涵上看,城乡融合与和美乡村建设具有丰富科学内涵,在发展理念、经济融合、社会融合和生态融合等方面存在紧密的交互关联性。两者相互作用、互为支撑,共同推动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和社会、经济、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

其一,在发展理念上,二者都追求城乡之间的和谐、互补与共同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强调以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发展、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和美乡村建设则强调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城市与乡村的和谐。其二,在经济融合上,二者相互促进、互相支持。城乡经济的融合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产业支撑和就业机会;和美乡村建设则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就近、稳定的就业岗位。其三,在社会融合上,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社会资源的均衡配置;和美乡村建设则通过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配置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其四,在生态融合上,两者相互呼应,共同致力于构建生态宜居的城乡环境。城乡融合发展强调城乡生态的融合,实现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和美乡村建设中的“美”更侧重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的现代化乡村,同时保留乡味乡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二)目标的高度契合性

城乡融合发展与和美乡村建设在目标上高度契合,均致力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些共同追求体现了城乡融合发展与和美乡村建设在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和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其一,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城乡融合发展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致力于打破体制机制弊端,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和美乡村建设强调通过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从而缩小与城市的发展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其二,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城乡融合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和美乡村建设注重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服务布局等措施,实现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权益。其三,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以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和美乡村建设同样致力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乡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其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城乡融合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成熟定型,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和美乡村建设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人居环境等措施,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三)价值的综合协调性

和美乡村建设在城乡融合发展目标下具有重要的价值考量,其不仅能够缩小城乡差距、提升乡村宜居性、保护乡村文化,还能够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增强内生动力,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其一,和美乡村建设能够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通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措施,缩小城乡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使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当的生活品质,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其二,和美乡村建设旨在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感。通过优化农村生产生活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等措施,打造宜居的乡村环境,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其三,和美乡村建设能够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增强内生动力。通过引导城市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乡村合理流动,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和多元化发展,激发乡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保障。其四,和美乡村建设注重基层治理,保护乡村文化,传承文明善治的乡风乡韵。通过加强乡村党建带群建、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开展乡村文化活动等措施,构建协调完善的乡村治理体系,培育和谐和美的精神文化阵地。

二、Y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地方实践

(一)党建引领基层创变,蹚出强村富民道路

党建引领不仅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保证,更是农村发展不可或缺的坚实组织保障。Y区在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视为核心任务,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其一,强化组织保障,建强“红色堡垒”。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主要抓手,以股份为纽带联合农民群众,统筹盘活利用村集体和入社农户的土地、资产、资金、劳动力等资源,激发村级集体经济活力。其二,稳进增效,做足“农”字文章。Y区S镇充分挖掘本地农业资源,与区农业农村委开展党建结对帮扶,与科研院所党支部开展校村联动,采取“2行玉米∶4行大豆”间作复合带状种植模式,实现生产生态双赢。其三,探索多元模式,找准发展路径。Y区多乡镇创建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党总支+合作社+大户+农户”的经营模式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实现种地效益、用工难题与集体收入多方共赢。

(二)数字赋能农业发展,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安全,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基石与防线。在数字乡村建设的浪潮中,Y区依托“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创新推进数字农业发展,以科技赋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底线坚不可摧。2023年,Y区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9.2万亩、产量48.4万吨。已建高标准农田76.42万亩,占耕地面积比为92.71%,进度处于全市第一梯队。为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成效,Y区以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以“智能感知—智能诊断—智能决策”为主线,积极探索数字化高标准农田示范,以科技力量引领农业现代化。其一,搭建智慧稻田管理平台,在项目区5000亩高标准农田构建三维数字地图,成为全区稻田的“数字大脑”,实现农业检测与智能决策。其二,建立高效节水灌溉与四情监测预警两大系统,精准调控资源利用,实现作物实时远程监测与诊断。其三,示范精品水稻、稻油轮作、稻鱼共生三大智慧“稻+”模式,拓宽了农业发展路径。2023年,每亩水稻、水产综合收益约7000~9000元,比纯种水稻亩收益增加5920~7380元。

(三)增强乡村人才支撑,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人才是核心驱动力。Y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的战略部署,构建起“建、引、培、用、留”全方位乡村人才发展体系,多措并举激活乡村发展活力。其一,严格人才标准,搭建培养平台。Y区在全国率先研究提出乡村人才分类评价标准(20个)及乡村人才振兴指标体系(13个)。通过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建立乡村振兴学院、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构建乡村人才培训体系。其二,内外协同发力,吸引人才返乡。一方面,实施“农业专家下乡”“科技特派员”等行动,引导农业领域高层次人才深入田间地头;另一方面,鼓励本土人才和企业返乡。截至目前,回引本土青年人才200余人、返乡创业人才300余人、引进驻村企业210家。其三,精准对接需求,强化人才培育。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截至目前,全区建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5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091人。全年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举办乡村管理人才全覆盖培训27期,培训“三农”干部8000余人次。

(四)紧扣乡村建设短板,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之一。Y区在推进巴渝和美乡村建设中,始终紧扣乡村建设短板,全方位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其一,深化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通过大规模推进“四好农村路”与“五网”建设,实现了水电气网全覆盖及高效运维,构建城乡一体化交通网络,确保物流畅通无阻。行政村5G通达率已达100%,城镇宽带全覆盖,为智慧农业、远程教育等信息化应用铺平了道路。其二,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Y区通过强化医疗卫生资源统筹布局,288所村卫生室纳入“1+4+N”网格化医联体,实现“一镇街一全科”。此外,完善区、镇、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和阵地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其三,注重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培育。实施“农村专业人才优化工程”,定向培养并吸引全科教师、全科医生、文化能人及法治工作者等高素质人才回流乡村,截至目前,培养农村全科教师170人、选派支教教师242人,农村专任教师达4300余人,培养农村全科医生216人、乡村医生442人,实现农村教育医疗全覆盖。

(五)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构建和谐美丽乡村

良好的人居环境与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巴渝和美乡村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Y区深入实施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多措并举,努力打造和谐美丽的乡村新面貌。其一,强化基层治理。Y区积极发挥乡贤作用,选用乡贤评理员161名,组建农村基层调解员队伍200余支,建成乡贤评理堂100余个,Y区乡贤评理堂被评为全国创新社会治理最佳案例。其二,推进风貌整治。Y区编制并推行《Y区城乡风貌整治提升指导图集》,引导乡村风貌改善,有效遏制乱搭乱建现象。同时,深入实施“三大革命”,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91%,问题厕所实现动态清零,改厕长效管护机制日益成熟。其三,激发群众参与。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通过村民大会、院坝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引导农民参与乡村管护治理的讨论、决策。设置管护标准,签订责任书,落实管护责任,构建了农民参与、科学管护的乡村治理新模式。

三、城乡融合发展目标下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县域建设的有效路径

在视察重庆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要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开展乡村建设”。重庆在探索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走出一条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上,有着关键作用。未来应围绕城乡融合发展目标,全面把握其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合理推进乡村建设,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一)着力塑形总体谋划,合力推进乡村建设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需要顶层规划,统筹安排,合力推进。其一,形成全面推进机制。以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各部门配合,镇街、村负责落实的方式,将创建任务具体细化明确到各村和年度,形成逐步推进的工作机制。其二,科学优化发展规划。建立村民主导、政府参与、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的产业、基础设施、农村房屋建设及风貌等规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其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在党政主导的前提下,全方位向村社群众宣传和美乡村创建工作和政策,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同时,吸引乡土人才、在外成功人士、企业家返乡支持参与和美乡村建设。

(二)紧扣城乡融合发展,赋能乡村全面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县域空间”[3],未来要坚持正确处理好城乡关系,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推动城乡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功能互补。其一,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持续实施农村“五网”建设工程,深化“四好农村路”建设,发展数字乡村网络,推动构建覆盖全面的信息化决策、管理、服务的新型智能基础设施平台。其二,提升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针对性地补齐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物流等公共服务短板,大力推进社区老年食堂、养老驿站建设,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其三,提升区县带村、镇街带村水平。增强城市公共服务的辐射力、带动力,借鉴卫生人才“县聘乡用”成功经验,更好发挥镇街连接城乡、服务“三农”、多点支撑的作用,推动城乡各类资源双向流动、共享共用。

(三)抓住产业核心动能,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产业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持续发展动能,未来应抓住产业发展的核心动能,激活乡村发展活力。其一,着力构建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推动优势特色产业抱团发展,做深做优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其二,打造乡村旅游优质产品。立足本地特色,有序开发、打造乡村旅游精品路线,联合各部门打造农业科普基地和中小学学农劳动实践基地,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其三,加强生产要素保障服务。一方面,通过财政支农引导,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创新信贷支持模式,补齐“三农”领域资金短板。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土地要素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的有效机制,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四)强抓人居环境整治,守住乡村绿水青山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应有之义。其一,应持续深化实施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清零和污水治理行动,统筹推进控源截污、清淤疏浚、岸带修复等措施,不断提升农村水环境质量。同时,用好“积分制”“院落制”,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其二,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打造试点。依托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现有基础,放大优势,深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土壤污染治理试点,建设一批“无废乡村”。其三,合理规划居民聚居点。注重因地制宜,推广使用农户建设标准图集,规范农村自建房行为,抓实蓝棚顶整治,系统推进农房改造、庭院美化、村道提升等,推动“青瓦白墙”巴渝风貌向乡村末端延伸。

(五)建强创新基层党建,培育乡村善治新风

在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加强和创新农村党建,可以提高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培育文明善治乡风。其一,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坚持党建引领,培育壮大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通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建立党组织与群众的经济联结纽带,凝聚村民共建共治共享意识。其二,提高乡村智治能力。健全完善“141”基层智治体系,推动基层治理方式业务重塑、流程再造,全面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同时,积极衔接全市“渝农大脑”,加快打造更多具有辨识度的数字乡村建设应用场景。其三,探索乡村自治新机制。坚持党建带群建,鼓励基层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矛盾化解、环境卫生评比、乡村文体活动、倡导移风易俗等,通过村规民约、积分“存折”及“优良家风家庭”评比等方式规范乡村文化秩序,推动和谐乡风的培育。

基金项目: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重点项目“城乡融合发展目标下巴渝和美乡村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4BZDX-2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001).

[2]周文.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城乡融合发展研究[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2(03):87-101.

[3]张波,曹芸芸.经验—任务—图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县域知识生产——基于C市L区的个案观察[J].重庆行政,2024(02):33-39.

作 者:刘海涛,中共重庆市永川区委党校科研科科长

向道艳,中共重庆市永川区委党校教师

责任编辑:张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