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中央对山东情深似海、厚望如山,对沂蒙人民充满感情,革命老区沂水县地处沂蒙革命老区腹地,是中共中央山东分局诞生地、八路军山东纵队创建地、《大众日报》创刊地,也是沂蒙精神主要发祥地之一,该县把党建引领作为“红色引擎”,突出“头雁领航”,院东头镇西墙峪村党支部书记王成成“红绿”融合,奋力破局,再建新功,昔日红色穷山村成为“宿民居、游青山、忆历史”的网红打卡地,探索出一条老区山区村实现乡村振兴好路子。
2023年5月22日,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现场推进会议举行,省委书记林武同志带领全省乡村振兴现场会与会人员到沂水县西墙峪现场观摩;6月18日,央视《对话》特别节目《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走进西墙峪村,林武书记在这里分享了五级书记共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秘诀;这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见证一名兵支书和一个贫困山村蝶变,西墙峪村这个沂蒙腹地小山村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关键词】红色基因|乡村振兴|乡村人才
近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关于公布第二批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的通知》,沂水县院东头镇西墙峪村成功入选,红色历史,就是沂蒙精神的真实写照;红色基因,就是破解发展难题的有力抓手。在党组织领导下,“归雁”王成成立足本地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带领村“两委”干部党员群众乘乡村振兴东风,步调一致,实现了小村腾飞蝶变。
一、西墙峪村丰富的红色文化历史
(一)地名由来生动形象
临沂市沂水县院东头镇西墙峪村,位于镇驻地西南10公里,距离县城35公里,目前全村共有229户,622口人,地形地貌独特,是山东省首批传统古村落,森林覆盖率达90%。因村西山峰连绵6000亩国有林场(辛子山林场),犹如一道高墙围立,且处于一条胡同似的山峪中,故名西墙峪。
(二)红色文化历久弥新
因该村位于沂蒙山区腹地,山高林密,便于隐蔽。抗战时期,只有不到50户,不足200人的西墙峪村为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和奉献。
1939年至1942年间,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机关、野战医院医疗所曾长期驻扎在这里,仙姑顶战斗、挡阳柱西山战斗在这里发生,被誉为“山纵好后勤”“山纵的村庄”“抗战的铁营盘”,是著名的“抗日堡垒村”;王建安、胡奇才、罗舜初等开国将军曾在这里战斗过,他们的妻子也曾在这里生下了他们的孩子。
西墙峪人民拼尽全力掩护救治了320多名八路军伤员。在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大“扫荡”期间,八路军伤员们被分散住到农户家里,西墙峪村每家每户都承担了一两名或三四名伤员的任务。为躲避敌人的“扫荡”,全村各家各户都在山梁或地堰上挖山洞,挖好后用石头原样封好,照常种地。乡亲们白天把伤病员藏进山洞,晚上接出来住在家里,平时或在敌人“扫荡”间隙,就直接把伤病员们接回家里护理,为他们晒太阳,遇到敌人侵扰就把伤员送到山洞隐蔽“吃的是一锅饭,点的是一灯油”,军民团结一家亲。
西墙峪村承担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为部队筹措军粮。西墙峪村种出的粮食,既是群众的口粮,也当部队的军粮。先由村党支部明确分工,把粮草筹集任务分摊到户,随后再分到各家妥善储藏保护。八路军在西墙峪3年多的时间,总计15万斤的军粮没有出一丝差错。另外,电影《斗牛》中花奶牛的原型,就在西墙峪村。
二、闭塞小村华丽蝶变
西墙峪的红色历史,就是沂蒙精神的真实写照;西墙峪的红色资源,就是发展蝶变的有力抓手。该村“两委”干部和广大党员步调一致,积聚力量,乘乡村振兴东风,实现了小村的华丽蝶变。
(一)党建先行选贤派能,科学推进促前行
伴随沂水县“四雁工程”的深化推进,乡村振兴之路必须选好“领头羊”,2019年沂水县委组织部从众多竞选者中为该村选派一名90后退役女军人担任村书记,在新任村书记带领下,西墙峪村发展进入新赛道。
为尽快脱贫蝶变,村“两委”干部带领广大党员和部分村民代表经过集思广益和反复论证并邀请有关专家展开更深入的科学策划,一致认为:深入挖掘村庄的红色资源,积极发展以红色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壮大村集体收入,促进农民增收,是一条具有光明前景的发展思路。市县组织部门先后选派了乡村振兴服务队和第一书记,助力村庄发展。
乡村振兴服务队和第一书记积极帮助西墙峪村争取各级部门的政策性资金和项目。社会工商资本也看中了其发展潜力,争相投资。仅三年多时间,西墙峪的产业项目也越来越多,变化日新月异。
(二)党建引领两大优势,红绿相映融合发展
该村依托村内丰富的红色文化优势和绿色生态优势,建成抗战文化墙一处、文化广场一处,设立文旅标识6处,拍摄历史纪录片一部,对八路军山东纵队战时通讯处、战时医疗所、藏兵洞、藏牛洞等红色遗址进行了修复;积极流转村内闲置宅基地15处、老房子2套,大力发展特色民宿产业。
在前期已经建成2套民宿的基础上,去年又争取资金300万元,新建民宿3套,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20万余元;争取上级资金500万元,建设了游客中心,为游客购物、住宿、休闲娱乐提供了便利。投资295万元,建设了西墙峪红色记忆馆,于2022年9月20日开馆,邀请胡奇才、王建安等将军的后代参加了开馆仪式,进一步提高了红色旅游的影响力;投资100余万元,对“将军故居”进行提升改造,进一步增强了红色旅游的体验感。同时,对村内10余家农家乐进行统一规范改造,提升经营水平,打造特色炒鸡品牌,把西墙峪真正打造成了一处集“吃、住、游”于一体的旅游特色村,年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
村党支部还领办了民宿旅游合作社,计划对村内闲置的老房子进行统一流转,结合“省级民宿集聚区”创建工作,将村内的民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引进了山东沂山九溪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对村内的特色民宿和红色资源进行公司化运营,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进一步提高了运营管理水平,实现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
该村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实施了安全饮水工程,家家通上了自来水;实施道路提升工程,村内修筑沥青道路3万多平,修筑生产路5000余米,切实方便了群众出行;实施了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按照统一风格对街道、墙体、绿化、河道等进行统一美化提升,安装路灯100余盏,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乡村振兴带来的新变化。又争取资金1000多万元,实施了小流域治理项目,对村前河道进行综合整治,解决群众旱季灌溉问题,同时修筑景观水坝,铺设石板景观道路3000平,进一步增加村内的旅游元素,让村民们足不出村就能感受到美好生活带来的喜悦。
(三)党建发力结硕果,付出就有真收获
2019年以来,西墙峪获评山东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山东省水利风景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景区化村庄等多项荣誉称号。
2023年5月22日,全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现场推进会议举行,省委书记林武同志带领参会领导到西墙峪进行了现场观摩;6月18日,央视《对话》特别节目《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走进西墙峪村,林武书记在这里分享了五级书记共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秘诀;通过这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西墙峪村这个沂蒙腹地的小山村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全国。一个多月的时间,200个省内外观摩团队到西墙峪村交流学习,共同探讨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
三、可贵实践的有益启示
“党建引领,红绿相映,多彩沂水”,笔者认为,西墙峪村依托红色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为促进我县更好地传承发展红色文化方面的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科学理顺乡村振兴工作思路
一是抓认识聚共识。抓乡村振兴就是抓民生、抓发展,就是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要乘势而上、乘热打铁,在继续实施农业稳县战略同时,重点开展突破镇域行动,把乡村振兴、镇域经济、小城镇建设作为主攻方向,推动各类发展要素、资源要素向乡村集聚。
人才上,要抓“归雁”、育“鸿雁”、壮“雁阵”,集聚各类人才,发挥带头作用;土地上,要探索闲置宅基地“+复垦”“+民宿”“+文化”等模式,积极推进盘活利用;资金上,要抓好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深化美德信用等金融转化机制,力争多整合财政资金,大力扶持美德信用贷,为乡村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二是抓“头雁”带共富。五大振兴中组织振兴是前提、是保障,目前存在较多村支书年龄偏大等客观问题,主管部门要精准发力,要坚持抓党建一切工作到支部,推行村党组织书记“评星定旗”制度,要加大培用更多带富能力强的年轻带头人。把“第一书记组团帮片区、示范带全域”作为县委书记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对省市县第一书记帮扶村,联片实施规划、项目、产业、治理,提升帮扶质效。
三是抓重点谋全域。要持续坚持党建引领下的片区推进模式,在聚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省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区、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市级“百千工程”片区基础上,推进打造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及乡镇百千工程示范片区,统筹资源要素,打造示范样板。同时,结合“绿满沂蒙花满村”“美在农家”等系列活动,持续抓好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推进沿路、沿河、沿线净化美化,县财政设立专项奖补资金,每月现场评比,从全域整治向全域精致持续发力,另外要加快提升城乡基础服务设施,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促进就近城镇化的区域中心。
四是抓产业促增收。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是支撑。要尽量无限放大农村资源优势,总体上抓好两大特色产业,一个是食品,延伸做强农作物深加工、休闲食品两条优势产业链,建设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举办具有乡村地域特色的食博会,擦亮本地“农村食品”名片。另一个是旅游,借助全省旅发大会召开之机,倾力打造自然之旅特色线路,争创省级旅游民宿集聚区,叫响本地特色旅游品牌,推动以旅兴业、以旅富农。坚持“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引导镇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项目,带动强村富民。
(二)要注重保护传承县域红色文化
一要认清红色资源差距,勇担文化使命责任。沂水县属于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然而,与陕甘宁、井冈山等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相比,我们在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研究、宣传、利用等诸多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让红色文化在沂水大地绽放新的时代光彩,不仅是推进文旅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文化使命和责任。
二要传承发展红色资源,为党修好“红色家谱”。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进行系统性挖掘和保护是传承发展红色文化的基础和前提。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做好红色资源保护工作,针对遗址破损、文物缺失、设施陈旧等问题,大力实施红色遗址、革命文物、名人故居、纪念场馆、展陈展览的修缮挖掘保护提升工程,开展专项调查和定期排查,摸清红色资源家底和保护需求。要对原始档案文献资料和尚且健在的老革命、老战士、老领导的口述史料、回忆录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力争掌握第一手资料。要组织力量精心编写党史正本、大事记、组织史等地方党史基本著作,为党修好“红色家谱”。
三要注重红色文化传承,夯实红色主流阵地。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主流舆论的支持和良好氛围的营造,更离不开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必须在红色文化与人民群众中间搭建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的传播平台,掌握红色文化的“流量密码”,实现红色文化与人民群众的“双向奔赴”。要借助主流和新兴媒体的力量,如电视、广播、报纸、微信、微博、抖音等,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要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精心制作电影、戏曲、歌曲、舞台剧、动漫等形式多样的红色主题作品。
四要探索红绿发展模式,构建多元发展矩阵。要把传承发展红色文化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不断释放红色文化的经济社会效益,激发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无限活力。要大力发展地方红色旅游,完善“红色旅游+”业态供给体系,使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辐射带动作用,探索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建设相结合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要强化教育功能,把红色文化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载体,将红色经典、革命故事纳入中小学教材,组织开展具有地方特色、感染力强的理论宣传、红色研学和教育培训等,构建红色教育的多元发展矩阵,为沂水县全环境立德树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总之,要在传承发展县域红色文化过程中尽量根据客观情况提前统筹部署做好县域红色文化向新质生产力转化大文章,进一步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从而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吕兵兵,蒋欣然.归雁变头雁 山村展新颜[N].农民日报,2023-10-23.
[2]苏锐.让文化发展成果成为“好客山东”亮丽风景[N].中国文化报,2024-05-27.
[3]姚慧.让沂蒙精神永放光芒[N].中国银行保险报,2023-08-09.
[4]费聿辉,徐东升.关于沂蒙精神的哲学思考[J].临沂大学学报,2015.
[5]赵小亮.山东临沂红色文旅火爆出圈[N].金融时报,2023-12-12.
[6]王晓青.沂水县打造“四雁四联”模式 争创乡村振兴“沂蒙好例”[J].农业知识,2023.
[作者简介:韩洪亮,中共沂水县委党校尹家峪田园综合体分校(县委党校乡村振兴分校)校长,讲师,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