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红色基因及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新时代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与重任,应当着力于打造红色校园文化,弘扬传承红色基因。建设高职院校红色校园文化,对于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着极为重要和积极的意义。本文将探讨新时代高职院校红色校园文化体系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红色文化|校园文化|体系化建设|路径
一、红色校园文化的内涵
(一)红色文化
红色作为一种色彩,它属于暖色系。首先,红色是太阳、火焰的表色,太阳、火焰又象征着权威、温暖、生机等。其次,红色是血液的颜色,血液代表着激情、热血、勇气、忠诚。再次,红色也一直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它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代表喜庆、吉祥。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红色象征着革命。这一点最早起源于法国大革命中旗帜采用红色来象征烈士的鲜血。
红色一经和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精神斗志相结合,就产生了天然的契合。红色文化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有中国特色的、以革命文化为核心的先进文化,既包括物质层面的也包括精神层面的。
(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进行教育教学等活动中所形成的学校特有的文化,覆盖学校全体成员,包括学校的景观设施、制度规章、精神风貌、价值追求等方面。
(三)红色校园文化
以往的研究通常都是把“红色文化”和“校园文化”分开来说——把“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也应该成为校园文化的最基本的底色。红色校园文化不应是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简单结合,而是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本文特此提出“红色校园文化”这个概念,这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没有出现过。本文尝试将红色校园文化定义为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建立的、有本校特色的、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红色校园文化体系化建设的必要性
只有体系化建设,才能真正将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具体而言,其必要性主要有如下三点。
(一)是赓续红色血脉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和建设中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内涵丰富,有两类说,也有四类说。两类说认为红色文化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四类说认为红色文化既有创造红色文化的重要代表性人物,也有承载红色记忆的物质财富,还有长久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再有漫长岁月中形成的制度成果。要使新时代的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要推动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红色青春力量,以确保“红色江山不变色”。
(二)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立德树人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高尚的品德修养、丰富的知识见识、顽强的奋斗精神、全面的综合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不断开拓进取所创造的,蕴含着极为丰富且强大的精神力量,有着重要的育人作用。要将新时代的大学生浸润在红色校园文化中,助力他们成长成才,使他们成为社会发展的积极正向的推动力量。
(三)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要求
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受到多方挑战。其中,多元价值的冲击、网络信息的泛滥是比较突出的两个挑战。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西方自由主义、激进女权主义、极端环保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等对大学生也产生了影响。有的价值观甚至会冲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网络信息的泛滥,这又进一步助推了上述趋势。有的人忽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过分追逐个人利益;有的盲目追求不受约束、毫无边界的自由,甚至可能突破基本的公序良俗;有的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跟随网络不实言论质疑历史和英雄烈士。要将新时代的大学生所思所想、一言一行都融入红色校园文化中,纠偏扶正,以维护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安全。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红色校园文化的体系化建设路径探索
新时代高职院校红色校园文化的体系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为此,我们尝试构建“五多”,进行全方位建设。
(一)多学科融合
多个学科提供不同角度的理论支撑,多个学科共同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
多学科融合的具体操作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用不同学科理论解构红色文化,二是用不同学科理论指导红色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用不同学科理论解构红色文化,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用不同学科理论解构红色文化的相关内容,以促进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和把握。
以井冈山精神为例。井冈山精神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重要的红色革命精神之一。江泽民同志曾将井冈山精神概括为“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用于胜利”这24个字。结合多学科,有助于深刻了解井冈山精神。孙梦云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对红军群体的心理调适》中提到,毛泽东在思想方面、政治方面、道德方面分别对红军群体做矛盾心理调适,逐渐形成了井冈山精神。王阿寿的《毛泽东的军事斗争与政治经济学——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例》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是如何应对早期因敌人经济封锁而形成的困境的,如“打土豪筹粮款”。苏维埃政权逐步建立后,实行土地革命,自力更生搞生产,把经济建设和军事斗争结合起来。
其次,用不同学科理论指导红色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指探寻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嵌入红色文化的有效方法。
以心理学为例。要切实发挥红色校园文化的重要宣传及教育作用,就要把握受众的的心理规律,利用心理效应的工作机制,真正触动受众。基于登门坎效应,红色校园文化的内容应该是有层次的。登门坎效应认为,一个人先接受一个对他来说微不足道的要求,继而为了一致性会接受更大更高的要求。同理,红色校园文化至少可以分为浅显的、易于接受的内容和深邃的、需要深刻理解的内容两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影响受众。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要求的制定也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一蹴而就。多看效应认为人们对于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那么,应当多为校园各项活动赋予红色,让受众多接触、多了解。首因效应告诉我们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新生走近校园第一眼看到的可以是红色校园文化场景,新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第一课应当是由富有人格魅力、感染力和亲和力的教师来授课。
(二)多课程支撑
除了思想政治类必修课和课程思政的部分,思想政治类选修课的建设也十分重要。
思想政治类必修课是红色校园文化承载和传播的重要依托。高职院校必须按照要求,认真落实思政课程的建设,提升教学质量,保证课程高效完成,切实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本身特别重视教学工作,除了教务处主管教务工作,质量与教育教学监督管理处负责狠抓教学质量,还另外成立了师资队伍建设专门委员会、课程建设专门委员会、教材建设专门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等。学校对于思政课程的建设也十分重视,早在2017年9月就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下设思想道德与法治等四个教研室。
近年,学校也积极鼓励思想政治类选修课的开设。以近一学期为例,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开设的思想政治类选修课包括毛泽东诗词与中共党史、党史故事、国画中的党史、中国共产党外交史、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跟着VR纪念馆学党史等。
学校始终把课程思政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学校迅速响应。2017年5月,学校党委提出要“做好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2018年5月,湖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印发了《“五个思政”改革示范点实施方案》。2018年9月,学校便召开“课程思政”研讨会,提出各部门协力共建的要求以及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思政模式和品牌的目标。学校官网涉及“课程思政”的讯息多达92条。其中一则讯息的主要内容为:学校物流专业的赵智锋教授主持的《物流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融合模式研究》获得2022年度全国高校、职业院校物流教改教研课题一等奖。
(三)多活动交织
将红色基因注入各项活动,让红色成为校园的底色。
思想政治实践课的活动。第一类是课堂内进行的实践课。“红色故事汇”,由学生来讲述自己家乡的英烈的故事;“党史故事”,通过一个个党史小故事来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唱响红歌”,学生们以组为单位演绎和赏析红歌,了解红歌背后的故事及其所展示的红色精神。“重走长征路”,将运动与小组竞争结合起来,通过跑步加“夺旗”的方式,让学生们拥有长征艰苦。第二类是课外的实践课。教师带领学生们参观二七纪念馆、中共五大会址、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展等红色场馆,充分利用本地的红色资源。
其他各院系组织的活动。2024年清明节前后,学校各二级学院组织退伍复学学生、青马班学员、入党积极分子等优秀学生代表前往伏虎山烈士陵园、施洋烈士陵园等地缅怀英烈,缅怀为祖国解放和人民安宁英勇牺牲的烈士,感受先烈们对党忠诚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的革命情怀。
学校级别的活动。学校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活动,让红色校园文化深入人心。学校的传统活动包括一年一度的红歌合唱比赛和响应团中央号召的“三下乡”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各类活动。2003年,学校开展了“赤心青音”的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活动中,部分暑期返乡的青年学生通过不同形式开展党史学习。他们当中,有的寻访英雄后人,有的对话榜样人物,有的重走红色场馆,有的寻找红色文物,还有的讲述革命故事。除此之外,红色节日也需要受到学校的重视。节日期间,应当组织师生旗帜鲜明地进行一系列的纪念或庆祝活动。例如,学雷锋纪念日、五四运动纪念日(青年节)、中国共产党建党日、八一建军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
青马班组织的活动。青马班除了开展不定期的理论学习,还有一些校外学习活动。2023年6月,湖北省委党校与学校青马班共同组建了第一期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团队。团队在位于湖北省红安县的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开展了结对学习活动,学习红色理论,讲述红色故事。
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2023年,学校学生社团知行社开展了雷锋月特色活动,通过学习优秀榜样,将雷锋精神继承和延续。
(四)多部门联动
学校各部门联动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
机关单位。学校党委、团委以及学校其他各机关单位都在红色校园文化建设中引领方向。团委除了每年组织学生“三下乡”,还举行过不少红色教育学习活动。2021年5月,在迎接建党百年之际,由学校团委主办、机械与电子学院团委和铁道工程学院团委承办的党史知识竞赛在学校最大的报告厅通达厅举行。
教学基层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校其他各个学院都在红色校园文化建设中添砖加瓦。2021年10月,机械与电子学院党总支专门指导学生党支部开展了一次主题党日活动。学习内容包括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习近平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2024年3月,铁道工程学院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参观中共五大会址,使学生们了解党史,传承红色基因。
教辅单位。图书馆、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继续教育学院为红色校园文化建设保驾护航。2021年6月,图书馆整合了党史文献信息资源,推出了为期一周的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主题书展,为学校党史教育做好服务工作。此次书展专区展出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等八百多种青年学生必读的红色书籍,辅助学校师生深入学习“五史”。
(五)多场景依托
多场景依托,就是要把红色校园文化散播到校园各个角落,就是要让全校师生都浸染在红色土壤之中。
教学楼。教学楼层外墙、教学楼走道文化廊、教室文化墙都应该有红色校园文化的内容。目前各教室的文化墙主要对应各个不同班级,展示的多是各个班级的特色文化,而较少体现红色文化。
思政体验中心。思政体验中心虽然在教学楼当中占据一间,属于教学楼的一部分。但作为思政实践课的教学基地之一,思政体验中心理应更注重红色文化建设。
办公楼。办公楼层外墙、办公楼走道文化廊、办公室内部装潢也都应当以红色校园文化为内涵。就学校目前情况看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比较能突显红色底蕴,包括学院书记办公室、教师办公室、学院会议室等,而办公楼其他区域则还比较欠缺。
廉洁园。学校大门入口处的天佑广场南面是学校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廉洁园。廉洁园始建于2019年12月,整个园区分为五块区域,分别是警言警句区、甘棠镜鉴区、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群像区、廉洁楷模故事区(慎思亭)、警示钟雕塑区。全校师生均分批次来此参观学习,接受廉洁教育。
铁路文化博物馆。2021年6月,在原来的高速铁路安全警示与事故救援培训中心的基础之上,学校改建了一座铁路文化博物馆。该馆集合了陈列展示、文化研究、科普教育等功能,详细展示了中国铁路发展的历程、铁路精神及学校的校史。铁路故事中蕴藏了丰富的红色基因,这里是最具有本校特色的红色文化场馆。2022年,该馆被中国铁道学会选入第二批“全国铁路科普教育基地”名单。
实训场所。作为高职院校,学校拥有多个实训场所。目前实训场所主要体现了专业色彩。然而,专业是基础,红色是方向,未来也应当加强红色文化建设。
学校食堂、学生宿舍。采取多种形式,增加红色氛围。
校外场馆。武汉三度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是名副其实的红色之都,红色资源十分丰富,红色场馆数不胜数。学校和其中部分场馆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如武汉二七纪念馆。2018年10月10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社会实践基地在武汉二七纪念馆签字揭牌。从彼时起,二七纪念馆也成为了学校红色场景的延伸。
校外其他场所。有紧密合作关系的企业、社区、农村,同样都可视为学校场景的延展,都可以用来协同深植红色文化与精神。2024年3月,学校智能制造学院与武汉叶开泰药业连锁有限公司、汉口花楼水塔街道的交通路社区联合,在江汉路叶开泰药业公司举办了以“党建引航,茶韵书香,温润民心”为主题的社区文艺汇演。学校师生约八十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感受了中华传统茶文化的魅力。
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红色校园文化建设渐成体系。针对存在的不足,未来还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尤其要增强主体性、主动性、自觉性。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渠长根,武玮芸,成彦彦.红色文化概念研究综述[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4).
[2]孙梦云.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对红军群体的心理调适[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2(4).
[3]王阿寿.毛泽东的军事斗争与政治经济学——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例[J].军事历史研究,2013(6).
【基金项目:“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红色校园文化体系的‘五多’模式——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SZ23C025)】
(作者简介:胡文娟,副教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作者单位: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