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思政课作为培养文化自信的前沿阵地,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发现高职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了解相对较少,存在一定的价值偏差。文章立足问卷中展现出的问题,分析问题,并对增强文化自信路径进行探索,提出要筑牢第一课堂,用好第二课堂,创新第三课堂,全方位、全过程培育学生文化自信。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新时代的中国,多元的文化影响着当代青年,虽然总体态势是积极向上的,但一些错误倾向还是需要引起警惕,例如:有的夸大党史上的失误和曲折,肆意抹黑歪曲党的历史、攻击党的领导;有的将党史事件同现实问题刻意勾连、恶意炒作;有的不信正史信野史,将党史庸俗化、娱乐化,热衷传播八卦轶闻等等。高职院校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相对较少,价值观存在一定偏差,出现了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现象。加强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理性看待西方文化,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关系到能否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落实立德树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抓手。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的内涵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阐释。从宏观来看,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1]。无论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都必须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而我们中华民族在历史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鲜明独特的革命文化和承前启后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从微观来看,文化自信是个体对国家、民族的自信心态和文化认同,是对本国文化的坚定信仰。
二、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
文化自信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着重要意义。如欲探索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路径,首先要了解当下学生的文化自信现状。在结合高职院校文化自信培育工作实际的基础上,设计了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自信现状调查问卷。问卷以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大一学生为主体,采用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共随机发放500份,回收493份,涵盖学校不同学院及专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问卷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情况
在漫长的实践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了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在对文化的认知状况调查中,主要围绕高职学生对这三种文化的认知进行。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的认知情况,83%的同学可以全部选出。可见,同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初步的认知,能够了解文化自信的三大源头。
在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上,有46%的同学表示了解某一方面,更有32.9%的同学表示不是很了解。关于古诗、京剧、象棋、书法等传统文化艺术类的了解程度上,有15.5%的同学表示精通某个方面,不大了解的占59.1%。可见,同学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比较浅显,缺乏深入学习。
在对革命文化的认知程度上,有16%的学生表示特别了解,59%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24%的学生表示略有涉及。在进一步的调查中,有90%以上的同学可以写出3个以上的革命精神,但有98%的同学表示不能说出建党精神的具体内涵。可见,由于对近现代史的学习,同学们对革命文化了解较多,认可度高,但缺乏系统认识,还需进一步加强学习。
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情况上,97%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有1%的学生答不全面。表明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程度比较高。
在对通过哪些渠道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调查中,学校知识传授占93%,网络媒体占78%,书籍占67%,亲朋好友交流占21%。可见,高职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文化,学校知识传授依然是学生了解文化的主阵地,对文化的宣传需要全方位的进行。
(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情况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情况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在调查高职学生更关注哪一方面文化时,有62%的学生选择了流行文化,34%选择了传统文化,有23%的学生选择了日韩文化,有17%的学生选择了欧美文化。调查高职学生看待传统文化的发展前途时显示,76.2%的学生表示非常乐观,只有2.1%的学生表示悲观。在“你怎么看待中华传统文化”问题中,93%的同学选择了既有糟粕也有精华,要选择性的继承发扬,但同时也要看到有8.3%的同学选择了不关心。在“当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你会选择革命文化景区吗”这一问题时,会选择的有52%的同学,有35%的学生选择了视情况而定,也有13%的学生选择了不会选择。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高职学生普遍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信的认同度较高,但也存在着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实践过程参与度差的问题。
(三)对文化自信教育内容存在问题及措施建议
本次问卷同时也调查了高职学生对现阶段思政教育中文化自信教育的问题以及措施建议。在“你认为当前文化自信教育内容存在问题有哪些”的问题中,73%的同学选择了内容比较枯燥乏味,46%的同学选择了内容过于空洞理想化,13%的同学选择了内容过于政治化,46%的同学选择了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在“你认为影响文化自信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中,有46%的同学选择了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冲击,37%的人选择了国人对本国文化兴趣淡薄,甚至崇洋媚外,27%的同学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种类繁多,走马观花,另外还有11%的同学选择了生活紧张,无闲暇时间。在“你认为学校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提高学生文化自信”问题中,增设文化专题课程占82%,开展校外实践占94%,通过举办比赛、讲座,普及文化知识占74%。可见,高职学生对于学校开设的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课程满意度并不高,对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有着更高的需求。
根据以上调查,我们可以看到高职大学生有着基本的文化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示非常肯定,但也存在对文化认识比较片面,理解不够深刻的问题,同时,问卷也反应出来同学们对思政课的教学形式有着更加多样的需求。
三、影响高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原因分析
首先,大学生主体意识淡薄。高职院校偏重职业教育,学生也把学习重点放在了技能提升之上,面对文化教育内容,学生兴趣不足,认为学习文化理论知识的意义不大,缺乏对文化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同时,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主动性欠佳,基础不牢,在学习中华文化知识时缺乏热情,学习模式单一,虽然在初高中有接触中华文化,但更多是为了应试考试。到了大学认为,只要抽出一些时间死记硬背就行,不需要思考理论背后的深层含义,也不需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2]。
其次,学校开展文化教育形式较为单一。部分高职院校教学重点以就业为导向,偏重于技能提升,中华文化的教育主要通过思政课教学,专业课与中华文化的结合较少,文化素质的提升被忽略。而在思政教学中,教学形式单一,以理论教学为主,与实践教学结合较少。教学内容上,缺乏与社会、学生实际生活等联系紧密的内容;教学方法上,教师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互动与参与;考核方式上,主要以书面考试为主,忽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这种教学形式的单一,导致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接受和理解产生疲劳感,影响了学生的接受程度。
最后,媒体和信息环境的影响。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受到流行文化和消费主义的影响较大,外来文化对文化自信带来了较大冲击。外来文化以其强势的传播和渗透,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认同感产生挑战,导致文化自信的危机和失落,甚至对自己的文化产生怀疑和否定,部分学生出现了盲目推崇、模仿外来文化的现象。另外,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的盛行,当前大学生业余时间热衷于网络短、平、快的“快餐式文化”,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和意识形态[3]。但因互联网信息的混杂,容易导致一些负面信息快速传播,高职院校学生由于自身鉴别力有限,极易受到这些负面信息的影响,导致文化自信培育越来越困难。
四、高职院校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路径探索
学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思政课是学校做好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抓手,文化自信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联系,二者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及育人方式上具有相通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将文化自信充分融入教育教学之中,筑牢第一课堂,用好第二课堂,创新第三课堂,久久为功,全方位、全过程培育学生文化自信。
(一)筑牢第一课堂,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在调查过程中,数据显示“通过哪些渠道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问题学校知识传授占93%。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仍是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主渠道,但在调查中也同样发现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满意度并不高,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当前思政课教学需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第一,要深入挖掘文化元素。通过思政课堂,将理论知识与文化元素进行深度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和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更好理解我国当前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创新理论等。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中,可以更多的融入中国传统和合文化,让学生真正体悟中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
第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当前思政课堂存在着学生满意度不高,教学效果平平的问题,这就要求思政课题必须做出创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如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游戏互动等,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感受到文化的价值,增强对文化的自信。另外,目前教学中多使用信息化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课件展示,因此,在课下,也可让同学们以互联网为手段,提前搜集课程资料,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PPT展示,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鼓励学生创新思考。在思政课堂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话筒交给学生,增加讨论交流环节,在交流中增加文化内容,提醒文化价值。另外可以鼓励学生开展文化创意项目,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发展新颖见解的能力。
(二)用好第二课堂,挖掘校园文化资源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文化自信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每日可以看到、听到、感受到,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接受。首先,可以在校园建设中融入文化元素,以江苏旅游职业学院为例,围绕“三把刀·匠”,构建“一二三四”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立足专业特点,构建了“勤”“礼”“艺”“儒”“诚”“智”等学院文化,营造专业氛围,传承专业精神,实现了专业认同效应。其次,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节,进行文化创意比赛,开展各类文化讲座等,通过展示文化的多样性,让同学们更加全面的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提升文化自信。最后,还可成立思政社团,创新社团活动。思政社团的建设是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因此,思政社团的组织架构学院科学合理的设置,应该实施双导师制度,确保思政社团必须有一名思政教师,以确保社团的政治属性。这社团活动的组织上,要创新活动形式,以文化为依托,与课堂教学相契合,并在课堂教学中深化社团活动成果,形成教育合力。
(三)创新第三课堂,丰富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文化自信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不仅可以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还能够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培养文化自信。
一是构建系统完备的社会实践课程体系。职业院校在构建社会实践课程体系时,应首先明确课程目标,这些目标应与学校整体教育目标相一致,并体现其文化价值。其次课程内容应涵盖多个领域,尤其是文化交流等内容,并与学科专业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文化的自信。同时,建立反馈机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践成果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不断完善和优化社会实践课程体系。最后,学校还应出台相关政策,为社会实践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是打造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更好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文化自信,为此要打造学生认同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体验传统文化活动,参观博物馆。古迹等,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参与剪纸、陶艺、舞龙舞狮等传统艺术,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组织参与文化交流项目,如与在校留学生交流各自文化特色,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增强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
三是打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平台。学校层面可与当地或周边地区的革命事迹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馆、纪念馆等建立良好的联动关系,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打造教育实践基地,形成教育合力。在打造的同时,需要注重实践平台的可持续性和实效性,加强宣传与推广,最后还要回归课堂,通过学生的分享与交流,确保社会实践的效果。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N].人民日报,2016-08-05.
[2]蒋小燕.新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1,35(2):64-66.
[3]邵献平,詹鹏.文化自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向度[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7(2):117-120.
[4]刘金丽.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10):76-78.
[5]唐金琴.新媒体背景下高职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创新[J].才智,2024(05):33-36.
[6]汤六狼,许明艳.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共生的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40(01):16-18.
[7]刘香格.文化自信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C].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省德风文化艺术中心.2023高等教育科研论坛论文集.
【基金项目: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课题(JSLY202212004);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思政课题(YZZJ2023053)】
(作者简介:王晓莹,江苏旅游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