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人民观及其当代价值

2024-12-06 00:00:00王笑滢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10期

【摘要】毛泽东人民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影响下,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产物。深刻领悟毛泽东人民观具有重大时代价值,既为中国共产党人人民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借鉴,为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提供了重要源泉,也是推动实现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毛泽东人民观|来源|当代价值|人民幸福

毛泽东人民观是毛泽东思想的本质、灵魂与核心,在革命年代和新中国建设时期凝聚起了“真正的铜墙铁壁”。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不断推进,毛泽东人民观思想也不断丰富发展。新形势下,加强对毛泽东人民观的学习和实践,对于理解中国共产党人人民观的形成,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和使命以及推动实现人民幸福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一、毛泽东人民观的来源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理论成果,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始终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并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毛泽东人民观。

(一)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

马克思主义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绝大多数人谋幸福的。他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为被压迫的普通人民发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要想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就必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无产阶级为先锋队,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关于人民群众的观点和毛泽东人民观不谋而合。毛泽东深入学习、吸收西方文化,最终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在此后的革命实践中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来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还创造性的提出的这一系列关于人民群众的理论观点——“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使得毛泽东人民观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和逻辑化。

(二)来源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在中国古代社会,“民惟邦本”是对社会治理过程有着深远影响的思想观念,重民爱民思想源远流长。早在西周初年,就产生了“保民”的思想,周公多次提出“怜小民”“用康保民”“怀保小民”的敬德保民思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也认识到了民众的重要性,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主张;孟子指出“得其民,斯得天下矣”,认识到民心与国之兴亡存在密切联系;汉唐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十分认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明清时期,乾隆经常去微服私访,体察百姓疾苦;民国时期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民主革命纲领。在封建社会中,爱民重民惠民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百姓安居乐业,进而促进生产力发展,最终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虽然毛泽东从小饱读四书五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但他对传统民本思想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通过批判继承,形成了自己新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毛泽东意识到,传统民本思想虽然表面上爱民,但实际是把王权和皇权凌驾于人民之上,最终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实际上是变相的压迫人民。毛泽东认为必须把人民放在主体位置上,这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有着本质区别。

(三)来源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

五四运动之前,制度腐败,社会无望,民不聊生,知识分子在迷茫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向所有人展示了无产阶级和人民力量的强大。

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提出:“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力量最强。”毛泽东鲜明强调,人民群众联合起来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甚至可以推动社会的前进,因此人民群众应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体。这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是振聋发聩的。此后,毛泽东从革命中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人民观得到了初步萌芽。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1];1927年,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出中国最广大的农民是拯救中国最伟大的力量。这些论述深刻说明了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始终把人民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认为只有团结人民群众,同敌人进行斗争,才能解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结合中国革命进程,先后创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群众路线、人民当家作主等一系列思想。党和人民仿佛鱼和水,瓜和秧,种子和土地,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了一道又一道沟坎。毛泽东人民观也逐渐走向成熟。

二、毛泽东人民观的主要内容

(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34年1月,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我们应该深刻注意群众的土地、劳动问题,柴米油盐问题……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2]。字里行间充斥着毛泽东对人民群众的浓浓的关爱之情。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强调,“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3]。毛泽东不仅是为人民服务的倡导者,更是为人民服务的亲身实践者。在毛泽东眼里,共产党人无论有多高的职务或权利,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

毛泽东还认为共产党在工作中,要杜绝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等等,主要是因为他们脱离了群众,在具体工作中要克服这些弊病,做到依靠人民,相信人民。正因如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才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正爱戴和拥护。

(二)坚持走群众路线

1943年,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共产党要深入群众,从人民视角看待问题,从人民身上汲取力量。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初步建立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军队行动准则,并根据形势的改变进行了调整和发展。这不仅规范了军队的行为,提升了军队的素质,还取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使军队逐渐变成了“人民的军队”。正是有了严明的军纪,军之所至,秋毫无犯,才赢得了民心,和人民群众形成了血肉相连的鱼水之情。

同时,积极开展土地革命。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共产党必须团结的对象,要获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就要维护好他们的“谋生之本”。农民在封建社会中长期被剥削压迫,一年到头辛苦劳作才能勉强谋生。而中国共产党把土地分给农民,实现了他们“耕者有其田”的梦想,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还设立农民学校,让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向他们授传人人平等的基本人权理念,使他们充分了解共产党始终和最广大的劳苦大众站在一起,从而让农民群众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

(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949年,毛泽东在著名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正式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科学概念。此后,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观点在漫长的革命实践中不断孕育发展,由萌芽走向成熟。

在革命中,毛泽东对中国各阶级的组成进行深入分析,区分出不同时期的敌人和朋友,并尽可能团结更多可以团结的的力量,从而把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摸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不和国民党产生正面冲突,通过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依靠农村不断壮大自身实力,从而从“星星之火”逐渐形成“燎原之势”。在保持实力的同时,有了根据地人民的支持,共产党红色政权得到巩固并很快发展壮大,这时还称其为工农民主专政。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民主专政成为我国的国体,人民的主体地位从法律和国家制度方面得到确立。毛泽东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不仅为历代的共产党人们建设改革工作提供了借鉴,还是中国民主政权建设的行动指南,同时也推动了全人类的民主进程,给世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范本,意义非凡且影响深远。

三、毛泽东人民观的当代价值

在革命年代和新中国建设时期,毛泽东人民观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新时代,毛泽东人民观为助力中国共产党人更好的践行初心和使命,以及推动实现人民幸福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为中国共产党人人民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借鉴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届领导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人民观,形成了一脉相承的共产党人人民观体系。

在毛泽东带领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巨大成就之后,邓小平开辟了更广泛的人民力量——制定“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方针,进行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并平反冤假错案;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推动实现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争取世界各国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注和支持等。这一系列改革政策符合中国国情和特色,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快速发展。江泽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指导,提出要坚决做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落实者,扩大群众基础。胡锦涛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强调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和人民素质的提升这两个角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努力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真心拥护。“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4]。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这是对我们一脉相承的共产党人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

(二)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重要源泉

中国共产党人充分重视人民,不论何时都坚定的站在人民群众这一边。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始终坚守初心、恪守使命,站稳人民立场,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从而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凝聚强大合力。

进入新时代,祖国建设的各个阶段都离不开人民的参与和贡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再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实在、更深入、更细致、更透彻的做好群众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已经深深融入到了一代代共产党人的血液里,时刻铭记着。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由此可见,毛泽东人民观为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和使命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重要源泉。

(三)是实现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其中言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追求人民幸福的最真挚的认同。“初心”则具象化的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于人民事业的价值追求,并彰显了其在新时代的价值延续。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牢记初心、砥砺前行,大力提升生产力水平,不断破除迟滞民生发展的障碍,整体上致力于提升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5]。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方面牵涉着国计民生,另一方面联系着千家万户,这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曾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因而,尽快让人民逐步的富裕起来,将对幸福的追求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基础就成为了新的价值追求。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的“不平衡”与“不充分”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财富的分配上;另一方面,人民在教育、就业、医疗以及生态环境等公共服务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更加均衡普惠的惠民保障。鉴于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人民幸福不仅需要注重协调性和均衡性,更需要按照时代要求因时因地的做出调整。

四、结语

毛泽东人民观内涵丰富,其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以及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而逐步发展成熟的。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深刻理解领悟毛泽东人民观思想,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从而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李殿仁.毛泽东人民观的文化视野及当代价值[J].前线,2016(09):31-36.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138.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1094.

[4]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1-06.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22:46.

(作者简介:王笑滢,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