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音乐作为文化的载体,以其独特的魅力跨越时空,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激发着人们的情感共鸣与深思。红色歌曲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作为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的精神产物,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更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怀与革命精神。将红色歌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不仅能够丰富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深刻挖掘历史背后的情感价值,增强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本文旨在通过这一创新方式,探析红色歌曲在教学中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红色歌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歌曲作为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过组织、激励、宣传作用的精神产物,其中饱含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上披荆斩棘、不畏艰险、敢于斗争的历史记忆和爱国情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带有历史课特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承担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脉络、理解历史发展规律、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增强爱国情感和民族自信的重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以教材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容易使“网生代”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探索新的教学路径,将红色歌曲融入课程,成为提升教学效果、增强课程吸引力的必然选择。
一、红色歌曲赋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价值意蕴
红色歌曲是红色资源中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力的形式之一,其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兼备。将红色歌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能够扩展课程的史料支撑,丰富精神内涵,有助于达到以文化人的效果。
(一)红色歌曲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红色歌曲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们以或优美或慷慨激昂的旋律和深刻的歌词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歌颂了革命英雄的伟大事迹,传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通过学习这些歌曲,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各个时期的独特时代气息和爱国主义基调。例如,《黄河大合唱》《万疆》《人民至上》等歌曲,就是在不同时期爱国情感的真实表达。学生在聆听和学习这些歌曲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特定历史时期的真实社会状态,进而调动起自身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二)发挥历史、德育、美育等多重教育功能
红色歌曲不仅具有历史教育功能,还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和美育价值。首先,红色歌曲是历史事实最真实的反映。通过学习这些歌曲,学生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历史现实,深刻理解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例如《秋收起义歌》《游击队之歌》等歌曲,就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历程。这种直观的历史感受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
其次,红色歌曲有很强的德育功能。在不少红歌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豪迈的气势和激昂的斗志,还能够从中培育民族感情、增强道德观念。例如《东方红》《团结就是力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歌曲,以优美的旋律和深刻的寓意打动人心,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梳理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种德育的渗透和熏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最后,红色歌曲还具有很强的美育功能。红歌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还是艺术美学的体现,将红歌运用到教学过程中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和音乐素养。通过聆听和鉴赏红色歌曲,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美感和力量,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这种美育的熏陶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和音乐审美。
(三)传承思想政治教育光荣传统,增强文化自信
红色歌曲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将红色歌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举措之一。红色歌曲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显著。红歌在革命时期广泛传唱,成为宣传革命思想的重要载体,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斗志,比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再如《灯火里的中国》《万疆》《强军战歌》等歌曲在新时代同样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所以能够看出各个时期的红色歌曲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有广泛传播性。通过红色歌曲的传唱和鉴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奋斗史和改革开放史从而增强对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红色歌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内在契合
红色歌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具有内在契合性,主要体现为:在教学内容上深度契合历史脉络,在教学目标上能强化历史记忆,促进历史认同,同时能够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一)深度契合历史脉络,构建情感与理性的桥梁
红色歌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度的契合性,它们共同编织着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壮丽画卷。这些歌曲不仅仅是音乐的表达,更是历史情感的浓缩和传承。每一首歌曲都对应着特定的历史时期、重大事件或英雄人物,它们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历史的波澜壮阔,为学生构建了一座从情感到理性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学生能够在感情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性地分析和理解历史,从而更加全面地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系统讲授中国近现代史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大事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和民族观。在这一课程体系中,红色歌曲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历史内涵,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桥梁。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情感的传递者,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温度。
(二)强化历史记忆,促进历史认同
红色歌曲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其旋律和歌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将它们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记住历史的关键节点和重大事件。红色歌曲往往与特定的历史事件紧密相连,如《松花江上》反映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的苦难与抗争,《南泥湾》则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这些歌曲通过生动的歌词和旋律,将历史事件以艺术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人物和事件的发展过程。同时,这些歌曲所传递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革命精神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认同感。红色歌曲往往蕴含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革命精神,这些红色歌曲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它们仿佛置身于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这种情感上的共鸣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受力,还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来,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曲时,学生可以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和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进一步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这种深化理解的过程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红色歌曲所传递的价值观,如爱国、奉献、团结、奋斗等,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通过学习这些歌曲,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些价值观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将红色歌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可以丰富教学手段和提升教学效果。通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推广,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红色歌曲的魅力和力量。同时,这些教学方法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活动形式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还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和空间。
三、红色歌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实施策略
在实施策略的探索上,主要对当前红色歌曲在课程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规避,比如为满足创新形式的需求,对红色歌曲机械学唱;教师对红色歌曲的认知不够完善,将重点落在听歌和欣赏歌曲上,没有去强调歌曲背后的历史背景、精神内涵、产生的作用影响等;忽视红色歌曲的现代引申等问题。所以在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及课后拓展环节要求教师进行思考、筛选和精心设计。
(一)课前准备:精选曲目,设计教案
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精心挑选与之相关的红色歌曲。首先红色歌曲要与课程内容有强相关性,同时这些歌曲应具有代表性、时代性和教育性,能够准确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情感,能够为教学内容提供史料的支撑,加深内容的深刻性和感染力。例如,东北的红色歌曲,不仅记录了东北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抗争,还传5549d93c118017efb700e9160c33e4e400832bbb5ed19e82d15e4e5e26ca6e99递了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比如创作于1936年的《五月的鲜花》,这首歌就是以东北沦陷为背景,描绘东北人民在日寇铁蹄下的苦难生活以及青年义勇军的抗日斗争的场景;还比如《松花江上》,同样是抒发了东北人民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带有强烈的故事性和感染力。在运用中可以引用《五月的鲜花》《松花江上》等歌曲,通过歌曲营造悲壮氛围,引入东北抗战的历史情境,同时结合东北沦陷的历史背景、日寇的残暴行径以及东北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对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及展开分析。
在教案设计中,教师应明确红色歌曲在教学中的定位和作用,将其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可以设计歌曲导入、歌词解析、情感共鸣、历史反思等多个教学环节,比如可以采用故事情境法,利用一首歌曲作为案例贯穿全程或插入多个案例共同佐证。在教学设计上要结合红色歌曲引出思考问题,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深度思考背后的历史原因、社会背景等,讲述其中的英雄故事、历史事件,确保红色歌曲能够自然融入课堂,发挥最大的教育效果。
(二)课堂教学:多维互动,情感共鸣
歌曲导入,视听教学引起兴趣。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红色歌曲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通过音乐的渲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续的历史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例如传唱大街小巷的歌曲《恭喜恭喜》其实不是拜年歌曲,而是一首正宗的抗日歌曲,在讲授抗日战争内容的导入时可以进行播放并设计互动,增强好奇点,再强调它是抗战歌曲,产生强烈的反差感,引起学生求知欲。
歌词解析,揭开歌曲背后故事。在歌曲播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解析,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通过歌词中的具体事件、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真实与生动。仍以《恭喜恭喜》举例,歌词中“冬天已到尽头”“漫漫长夜过去”“春天的消息”等都有其特殊的指代,作者自身的经历和歌曲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创作历程,都可以作为展开分析抗日战争历经艰难险阻的佐证。
情感共鸣,提出问题启发思考。在解析歌词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歌词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念。设置由浅入深的问题链,引起学生思考。可借助歌词的隐喻、描绘的景象、创作的依据等角度,进行相关设问,逐步从事件本身的浅层分析到反驳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等深刻问题。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历史人物的情感世界和革命精神,从而引发情感共鸣和心灵震撼。
历史反思,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反思和评价。红色歌曲的产生源于当时的实践需求,有的激励士气,有的服务于组织宣传等,通过对红色歌曲的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以及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三)课后拓展:实践体验,深化理解
红色歌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不仅限于课堂的歌曲引入,还可以组织观看红色电影等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的厚重与伟大,进一步加深对红色歌曲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悟。同时,鼓励学生以红色歌曲为灵感,进行文学创作、影视创作或音乐创作等表达活动,比如拍摄红色微电影,创作红色歌曲作品等。通过创作表达,让学生将内心的情感与感悟转化为具体的艺术作品,从而实现对红色歌曲和历史事件的再认识和再创造。
四、结语
红色歌曲不仅具有鉴赏价值,同时具有思想引领、人格塑造的作用。红色歌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不仅能够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能够深刻挖掘历史背后的情感价值和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这一创新方式,我们有望打破传统历史教学的束缚和局限,让历史课堂焕发出更大的生机和活力。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张屹.歌声中的革命: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早期实践[J].江淮论坛,2024(02):38-44.
[2]陶勇宇.歌声中的力量:红色歌曲的政治动员及思想政治教育作用[J].青年学报,2024(04):40-45.
[3]金香花.红色歌曲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6(25):59-60.
[4]王元鹏.抗日战争时期红色歌曲及其传播特征[J].韶关学院学报,2024,45(01):89-94.
[5]谭晓旭,张屹,蒋道平.入课、入耳与入心:红色歌曲融入“纲要”课教学的理路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9(04):105-110.
[6]王聪利.以歌化育:红色歌曲融入党内教育的困境和破解之道[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4(04):17-25.
(作者简介:李昕阳,空军航空大学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