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个结合”理念的提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时代化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融合,对高等教育辅导员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本文分析了“两个结合”概念的创新发展,并深入探讨了在新时代背景下,“两个结合”对于高校大学生的重要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本文以“两个结合”为视角,从丰富校园文化、推动社会实践以及利用网络媒体等三个方面,探讨了高校辅导员在育人模式上的发展路径。通过培养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敢于担当民族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两个结合|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育人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两个结合”不仅加深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也为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相结合,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因此,在“两个结合”的视角下,探索高校辅导员育人模式的实践路径,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中国青年大学生的心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他们成为敢于承担民族复兴历史重任的时代佼佼者。
一、“两个结合”的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强调哲学规律不是固步自封的教义,而是应当结合中国当前的历史背景和新时代社会的实际情况。以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为引导,形成符合当代中国特色的结论和科学认知。
(一)“两个结合”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
从“一个结合”向“两个结合”的演变,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深入发展揭示了全新的视角和探索路径。只有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深度融合,才能在中国人民心中找到真正的共鸣和归宿。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十项核心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相契合,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所在。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需要两者相互渗透,根据社会实践进行有机的融合。
(二)“两个结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定自信和伟大担当
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只有马克思主义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才能在中国大地上茁壮成长,结果丰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来自书本,也不是简单地照搬外国经验,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凭借自身力量探索出的独特路径。
(三)“两个结合”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演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蕴含着深刻的思想精髓和优良传统。唯有秉持正道、持续创新,方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始终朝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行。面对新的社会挑战和国际环境变化,需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寻找全新的思维路径和解决方案,以创新的方式解决国内问题,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
二、“两个结合”对于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意义
青年强,则国家强。只有青年大学生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方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者和接班人。
(一)坚持“两个结合”有利于端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作为青年学生的伟大而正确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认知和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准则。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阶段,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对于引导青年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梳理历史至关重要。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树立自己的“三观”。
(二)坚持“两个结合”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品格德行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是智慧与精神的珍贵结晶。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真谛,构成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历代文人和思想家观念,对于当今青年学生的成长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帮助。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内卷化的压力,应该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问题和困难,以和谐的方式处理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三)坚持“两个结合”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
“两个结合”一直秉持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当代大学生参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进程时,运用个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有机融合,转化为现代的语言和符号,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形态。
三、高校辅导员做好“两个结合”育人模式的实践路径
作为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引领者,高校辅导员将“两个结合”的理念视为政治引领的指南。应该致力于引导青年学子深入挖掘中国的独特特色,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机融合,并巧妙地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华文化核心理念等关键元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一)塑造校园文化,构建浸润式教育环境
打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校园氛围,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青年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培养他们对民族的热爱和自豪感。利用特殊的时间节点,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吸引更多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感受其源远流长,进而坚定文化和民族自信。通过强调中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和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巩固和强化高校青年学生的文化基础。
此外,策划并举办“中秋话家风”“学雷锋志愿行”等活动,激发学生自发学习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热情和积极性。校园的各个角落都悬挂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言警句,让学生们在不断地感悟中深深铭记,并将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二)开展社会实践,用好红色基地鲜活教材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从实践中升华的理论体系。高校辅导员应以鼓励等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利用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指导实践活动,检验和丰富自己的认识。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乡村医疗义诊、传承红色基因的“三下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尤其在辽宁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成为高校开展红色社会实践的宝贵资源。辅导员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文化革命教育基地和革命历史纪念馆等,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的“红色基因”,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时代精神之中,激发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
(三)借助网络媒体,牢牢占领网上育人阵地
高校辅导员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新兴传播平台,如网络媒体、自媒体等,向年轻学生传递理论知识。可以运用生动的网络案例,激发学生对“两个结合”思想的兴趣,并深化他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然而,仅仅依靠网络媒体的“吸睛”效应是不够的,高校辅导员还需要发挥自身的专业能力,不断拓展网络平台传播模式、拓宽丰富传播内容,并创作出有深度的网络文章,使网络教育平台更加生动和具有影响力。
四、结语
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当与“两个结合”的重要理念相结合,传承和弘扬其科学内涵和本质。需深度挖掘“两个结合”的现实意义和实现途径,引导学子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培养他们成为勇担民族复兴使命的时代英才。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李毅.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12):1-11.
[2]陈旭东,胡晓敏,余绍彪.基于“两个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探索[J].南方论刊,2022(4):107-109.
[3]王名.引导大学生领会“两个结合”深刻内涵[N].中国教育报,2022-12-20(10).
[4]严威,许通.“两个结合”视域下高校辅导员提升政治引领力路径研究[J].河南教育,2023(2):11-13.
[5]张营.从“两个结合”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维度[J].理论观察,2022(2):41-43.
[6]黄冠文.“两个结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大思政育人模式实践探索[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院报,2022(9):28-31.
(作者简介:袁源,沈阳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刘振伟,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