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苏区教育发展研究

2024-12-06 00:00:00林鹭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10期

【摘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应实际需求,开展了种类多样、指向性强的教育。教育内容极大丰富了苏区军民的生产生活需要。

【关键词】鄂豫皖苏区|教育发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革命局势尚未明朗,中国共产党在应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时,仍坚持在有限范围内对根据地的军民开展教育。这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一、鄂豫皖苏区教育发展概述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建了数十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其政权形式为苏维埃(俄语意即“代表会议”或“委员会”)。当时的革命根据地被称作“苏区”。此时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瓦解,农民仍受盘剥。当时的大别山被北洋军阀反动政权与军阀官僚和封建宗法制的统治牢牢把控,群众生活苦不堪言。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之初面临的难题是,怎样尽可能发动苏区群众参军作战,与反革命武装进行斗争,粉碎敌人的阴谋;怎样尽可能推动当地的土地改革运动,有针对性地打击封建势力,保证革命持续下去。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权尚未建立前,教育的基本面是“由于鄂豫皖边文化教育十分落后,而仅有的一点教育也是国民党用来教育地主、资产阶级子弟,培养剥削工农群众、镇压革命运动的反动人才的”[1]。苏区的存在证明对敌斗争取得了胜利,“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在这里得到实践。中共提出“一切苏维埃工作服从革命战争的要求”[2],其他各项政策措施都是为了革命而服务,教育也不例外。

二、鄂豫皖苏区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我们需明确鄂豫皖苏区教育与苏区教育是“个性”与“共性”,要结合“共性”,探讨“个性”,方可进行分析。

(一)苏区教育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苏区教育发展亟需人才,革命人才数量不多且高素质人才紧缺,加之人民生活困苦,重视教育程度不够。大革命失败后,党的有生力量遭到打击,许多工作被迫转入地下,一些党员对党的事业发展信心不足。一是北伐战争时期遭遇惨败,党内人才不足。二是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事业的疯狂打击,党员的实际生存都难以保证。三是在广大农村政府的影响力尚不如地方豪绅,民生政策难以落实,群众生活苦不堪言。

(二)鄂豫皖苏区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鄂豫皖苏区群众多有以下看法:受教育不如满足温饱;受教育是好事,温饱尚不能解决,受教育是空想;男人受教育即可,女人则没必要。鄂豫皖苏区所处的大别山区,物产相对丰富,因受地主阶级等势力的盘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物资匮乏,导致普通民众教育程度不高,且教育需要钱财支持,并有传统思想观念作祟,即“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性受教育程度远低于男性。

三、鄂豫皖苏区教育发展的问题对策

鄂豫皖边特区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经从地主买办阶级的手里夺回了文化与教育的权力。

(一)明确教育主体和客体

一是确定教育发展方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宣言》指出:“苏维埃政府创办免费的学校,专教育工农子弟,养成为工农谋利益,建设苏维埃……推翻地主资产阶级统治”[3]。二是确定教育内容,即“为工农谋利益”。鄂豫皖苏区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同一切奴化群众的思想作斗争,如国民党的旧三民主义、宗教教义等。三是确定教育主导权,即工农群众为主导。鄂豫皖省苏维埃作出规定,工农分子接受免费教育,地主、商人及一切依靠剥削别人的分子,需缴纳学费才可接受教育。四是确定教育者标准。苏维埃政府规定,“教员必须经文化委员会核准并发给证书方为合格”[3]。

(二)明确教育人群和方式方法

教师教育方面。在文化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鄂豫皖苏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教师思想教育改造。从本地私塾或旧式学校挑选教师时,苏区政府对教师的身份背景思想等方面进行全面排查。从一些初具识字读写能力的人挑选教师时,苏区政府通过短期速成式教育培训班进行培养。二是制定教育规划。《鄂豫皖区文化教育委员会巡视纲要》对于教授的课程、教材的选择和学习程度等作了规定。三是党政军干部兼任教师。苏区教育坚持“教育与生产相联系”的方针,科学文化知识与军事教育并行。即党政军干部以兼任教师身份在校固定授课,为党员作报告并不定期授课。

干部教育方面。一是结合革命形势需要,建立党团干部培训班。如何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斗争是党团干部面临的难题,党团干部培训班的定期举办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二是应对长期革命斗争需要,建立干部学校。鄂豫皖苏区干部学校数量可观,根据党员干部的级别贡献不同,又被划分为高级干部学校和普通干部学校,学校教育期间积极贯彻“为工农谋利益”的教育理念。三是建立专业技术学校。中国共产党经过武装斗争后,发现斗争升级需要加强特种兵技术的人才培育。而为满足工农群众的实际生活需要,苏区政府还建立了农业学校、纺织学校和财经学校等学校。

妇女教育方面。针对女性在政治、经济和教育上失权的状况,《鄂豫边各县苏维埃联席会议决议案关于文化教育问题草案》提出:“特别加紧妇女的教育,使能够很艺术地来担任苏区戒严、侦探和其他的工作”[3]。次年六安六区金家寨妇女学校创办。后来妇女参加夜校识字班的人数几乎是男子的两倍,这也为培养妇女干部打下坚实基础。

普通教育方面。苏维埃政府提出“普遍地发展乡学,使我们苏区里每一个工农劳苦儿童、红军子弟有读书的机会”[3]。这以文件形式规定了苏区少年儿童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表现形式为初等小学教育和高等小学教育,学校具体设置为列宁小学,又因学制和行政区划的不同,将列宁小学定位为以下四种级别:列宁初级小学、列宁模范小学、列宁高级小学、列宁模范学校。

社会教育方面。中央文化建设大会提出“苏维埃学校制,是统一的学校制,没有等级,对一切人民,施以平等的教育”“每乡建立消灭文盲协会”[3]。工人教育上,党中央加强对工人教育的管理和保障,要求资方必须免费对工人开展教育。苏区政府还在工人较为集中的工厂建立工人补习学校。工人在工作之余,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用知识武装和保护自己。农民教育上,苏维埃政府以广泛开展群众识字运动的方式,对文盲占比较多的农民开展基础教育。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识字教育运动发展为识字班和农民业余学校等形式,农民教育进一步扩大。

(三)明确教育多样性

为方便工农群众学习,加强他们对革命的认识,革命歌曲及传统民歌改编成为鄂豫皖苏区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如《八月桂花遍地开》,“脱胎于传统民歌《八段锦》,但却超越了原歌中的男欢女爱”[4]。苏区政府为更好宣传苏维埃的法律和方针政策,组织学生编演剧目,如《武装夺取政权》《暴动》《送郎参军》等,就地取材,群众喜闻乐见。

四、结语

1927年到1932年[5],鄂豫皖苏区教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顺应外部革命形势发展的同时,满足内部军民需求,不同类别的教育多线并行,强调并保障工农群众的基本权益,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学说。创新的苏区教育既提升军民整体文化水平,推动革命发展,又对文化教育的探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路海江.鄂豫皖苏区的文化教育事业[J].史学月刊,1994(6).

[2]龚海泉,张晋峰,张耀灿.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德育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张耀纶,梁建堂,刘卫东,等.鄂豫皖苏区教育史[M].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

[4]桑俊.红安革命歌谣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高顺涛.鄂豫皖苏区的教育建设(1927.11-1932.10)[D].郑州大学,2013.

(作者单位:中共信阳市平桥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