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党史课程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2024-12-06 00:00:00毛译旋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10期

【摘要】高职党史课程教育教学在培养大学生爱党爱国情怀、树立正确历史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党史课程教育教学实践中还存如教学内容陈旧单一、教学方法传统僵化、评价体系偏重知识记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旨在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提升高职党史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党史课程教育教学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党史课程|教育教学|问题|对策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深厚爱国情怀、较高综合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1]。党史课程作为高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提升其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职党史课程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和目标的实现。

一、高职党史课程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陈旧单一

首先,教学内容更新滞后。党史是鲜活的历史,研究不断深入,新的研究成果、史料发现、学术观点层出不穷。然而,部分高职院校的党史课程教材更新速度较慢,未能及时将最新的党史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导致学生接触的知识体系停留在相对固定的时期,缺乏对近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的深入剖析,以及对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的学习。

其次,教学内容过于线性叙事。部分党史课程仍以时间轴为主线,按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平铺直叙,忽视了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度解读、关键节点的剖析以及历史人物思想行为的细腻刻画。这种“流水账式”的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对党史的理解流于表面,难以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更难以从中提炼出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的思想精华。

最后,教学内容偏重于史实陈述,轻视理论分析与思政教育。一些课程过度聚焦于党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客观描述,而对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历史背景、政策影响、社会反响等理论层面的探讨不足,导致学生对党史的理解停留在“知其然”而非“知其所以然”的层面。同时,对党史中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精神传承等思政元素挖掘不够,削弱了党史课程应有的育人功能。

(二)教学方法传统僵化

首先,教学方法传统僵化表现在灌输式教学为主导。传统的党史教学往往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能动性。教师大量输出史实知识,学生则被动接受,缺乏深度思考与主动探究的机会,容易导致学生对党史知识的理解停留于表面,难以形成独立的历史认知与价值判断。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较少,课堂讨论、小组协作等活动形式运用不足。这种缺乏对话与辩论的氛围,无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抑制了他们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形成对党史问题的多元视角与深度理解。

其次,案例教学与情境模拟应用有限。党史教学中,尽管丰富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为案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实际操作中,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的应用并不广泛。这些方法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历史情境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许多高职党史课程中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最后,实践活动安排不合理或缺失。实践教学是党史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参与志愿服务、访谈老党员等。然而,一些高职院校在党史课程中对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安排不尽合理,要么过于形式化,缺乏深度与实效,要么干脆缺失此类环节,导致学生无法在亲身经历中感知历史、感悟精神,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三)评价体系偏重知识记忆

首先,忽视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塑造。当前评价体系过度强调对党史知识点的记忆与复述,忽视了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核心素养的考察。此外,对党史所蕴含的价值观、精神内涵的理解与内化,以及如何将之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评价不足,导致教育效果流于表面,未能有效塑造学生的理想信念与社会责任感。

其次,考核方式单一。通常采用闭卷笔试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评价手段,这种静态、孤立的测试形式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对党史知识的深度理解、灵活运用以及独立见解。过分依赖书面答题,限制了学生口头表达、团队协作、实践操作等多元能力的展现,不利于培养综合素质。

最后,评价主体单一,缺少多元化评价参与。目前多由教师单一承担评价职责,学生的自我评价、同伴互评以及社会等外部评价的参与度较低。这种单一主体的评价模式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自我改进能力。

二、高职党史课程教育教学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更新优化教学内容

首先,要实时跟进学术动态,定期更新教学内容。教师应密切关注党史研究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重要会议报告、权威文献资料等,及时将新观点、新发现、新解读融入教学内容。教材选用应注重时效性,优先选择近年来出版、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教材,并定期修订教学大纲,确保教学内容紧跟党史研究前沿。

其次,要深化专题教学,打破线性叙事。可以采用专题教学法,围绕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关键节点等设计系列专题,如“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与成就”等。每个专题深入挖掘历史背景、事件影响、决策过程等,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研讨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深刻性,避免简单的线性叙述[2]。

最后,强化理论分析与思政教育,将党史事件置于宏观历史背景下,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进行理论分析。同时,强化党史中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精神传承等内容,通过解读党章、学习领袖论述、剖析英雄事迹等方式,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伟大建党精神。

(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首先,高职院校或教师要推广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转变教师角色,由知识灌输者转为引导者,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发表见解,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深度参与,培养其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可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理解党史事件的复杂性与深远影响,形成自我认知。

其次,广泛应用案例教学与情境模拟。精选典型党史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剖析,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决策等情境模拟活动,使学生在“亲历”历史中深化理解和感悟。如模拟党的重要会议、重现重大历史事件等,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历史抉择的艰难与智慧,增强历史代入感。

最后,精心组织实践活动。将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如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访谈老党员、参与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地体验中感受历史脉络,增进对党史精神内涵的理解与认同。活动前应明确学习目标,活动中注重引导反思,活动后进行总结分享,确保实践活动既有情感触动,又有知识收获。

(三)完善评价体系

首先,构建能力导向的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应从单纯的知识记忆转向对能力素质的全面考察,包括历史思维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3]。在设计评价任务时,注重设置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强的问题,如撰写小论文、进行案例分析、组织专题研讨、完成项目设计等,以真实情境检验学生运用党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强化过程性评价。改变一次性期末考核为主的评价模式,将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途径,持续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数据,定期反馈,引导学生调整学习策略,形成自我监控与自我改进的习惯。同时,将过程性评价结果纳入总评,以体现对学生学习态度、努力程度、进步状况的关注。

最后,引入多元化评价主体。打破教师单一评价的格局,倡导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以及社会等外部评价的参与。学生自我评价有助于培养自我反思与自我改进能力;同伴互评有利于培养沟通、协作与评价能力;社会等外部评价可以提供更为全面、客观的反馈,增强教育的社会效应。各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应合理权重,共同构成学生总评成绩。

三、结语

高职党史课程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既源于教学内容,也与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密切相关。通过更新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完善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改革与探索,有望有效解决现存问题,提升高职党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张艺.党史学习教育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研究[J].科教文汇,2022(07):95-97.

[2]刘杰颖.“互联网+”背景下基于党史德育的专业教学实施案例[J].品位·经典,2023(17):135-137.

[3]祝冰岩,杨育松.切实发挥主渠道主阵地推进高职院校党史教育的功能[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1,30(12):76-80.

(作者简介:毛译旋,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