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国防教育融入高校“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路径

2024-12-06 00:00:00王梅梅彭晨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10期

【摘要】2024年9月13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发布,为新时代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国防教育是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涵育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战略地位、使命任务、运行机制着手,深入挖掘国防教育铸魂育人的价值旨归,探寻国防教育融入“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路径,从而促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体制机制创新,有效提升运行活力和育人实效。

【关键词】国防教育|铸魂育人|路径|效能评估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采取扎实有力措施,不断提高青少年国防素养”[1]。2024年9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发布,其中明确指出“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国防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形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探索国防教育与“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内在逻辑,激发二者之间的耦合效应,可以有效提升“铸魂工程”运行活力、增强育人实效。

一、“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科学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要“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是一项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性工程,是一项涉及育人方方面面的系统性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创新性工程。

2022年7月,教育部党组印发通知,要求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10月31日,再次发布通知,强调要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持续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2023年,教育部思政司工作要点中提出,要以全面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为牵引,着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生态,同时还明确了“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组织架构、任务目标、工作要求等。至此,“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完成从顶层设计到靶向施策的务实推进。

(一)“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铸魂要求和育人指向

1.铸魂要求

进入新时代,面临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相互交织,对高校育人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总体层面,以大历史观引领“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格局。

从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要求“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方法策略要契合青年学生思想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围绕时代新人培根铸魂共性需要,把握铸魂育人的着力重点和基本路径,研析“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总体思路和发展趋势。

2.育人指向

“育人指向”是指教育的目标和方向,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本文所谈的育人指向强调的是培养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国际视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明确“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育人指向,可以科学指导教育资源高效配置、教育内容有效选择、教育方法速效运用以及可行性教育评价标准的制定。通过明确育人指向,教育者能够更有目的性地制定“铸魂工程”实施方案,以培养符合党和国家需要的有用人才。

(二)“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

1.战略定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3]。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体现了党对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战略定位。

“时代新人”是我国发展新历史方位上的新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主体,“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对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殷切期盼,是高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举措。

2.使命任务

“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本质上是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使命任务。

“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特别是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聚焦建设教育强国战略目标,针对新时代青年的突出特点和思想政治状况,进一步健全系统落实机制,完善精准引领举措,凝聚育人合力,着力构建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新生态,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实效性,教育引导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三)“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运行机制

“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是一个系统性、连续性工作,要切实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保障“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常态化、规范化、长效化。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在这一系统工程中都占据重要角色地位、缺一不可。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制定建设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铸魂工程”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各级学校要加强组织领导、力量保障、评价牵引等,坚定育人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建强铸魂载体、优化机制落实,形成工作闭环;家庭是个体成长的第一课堂,应当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教育,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尊重和爱心,以及对国家的认同感。家长应以身作则,传递正能量,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各界应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引导青年学生参与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让青年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己,推动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衔接、相协调、相促进,延伸铸魂工作的时间和空间。

二、国防教育铸魂育人的价值旨归

价值旨归是指在一定价值观指导下,人们追求和实现的目标和归宿,可以从功能维度、情感维度、社会影响维度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国防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国防教育铸魂育人的价值旨归在于通过系统的国防理论教育、国防法规教育、仪式教育、行为养成训练等促使青年大学生形成特定的政治观念、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激发其强烈的国家安全意识、国防观念和爱国情感,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军梦而不懈奋斗的决心。

(一)国防教育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客观要求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国防教育具有突出的政治导向和人才保障功能。它可以通过各类国防教育活动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来说,通过科学系统的国防教育活动,可以帮助青年大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国家安全形势,理解并掌握总体国家安全观;树立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行动认同;树牢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自觉意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强国强军的责任担当,使广大青年用自觉行动践行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的使命任务。

(二)国防教育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涵养青少年家国情怀的关键措施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4]。国防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载体和有效手段,是“固本培元”的重要举措。对广大青年进行系统的国防教育尤其是国家安全教育,用广博的国防军事知识、前沿的国家安全形势、独特的军事技能训练、鲜活的民族战斗英雄教育青年、引领青年,引导青年在做到“四个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提高思想认知和理论水平,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涵养家国情怀。

(三)国防教育是实现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春力量的重要途径

国家安全,人人有责。新时代青年是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4]。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寄语,鲜明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青年是常为新的,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4],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青年人要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牢牢把握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特点,不断创新国防教育形式,丰富国防教育内容,在社会实践中挺膺担当、在国防教育输出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体悟、感悟、觉悟,育人育己提升全民国防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青春力量。

三、国防教育融入“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路径

探索国防教育融入“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路径,要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充分整合铸魂载体、资源、平台、渠道,健全完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下线上融入路径,构筑高质量“大思政”工作格局,从师资整合、课程融合、实践聚合等入手,构建国防教育铸魂的路径体系。

(一)整合师资力量,打造铸魂育人“金团队”

全员育人是新时代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靠的抓手和载体。探索国防教育融入“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师资队伍建设,要广泛发动全员育人、凝聚教育合力,确保铸魂工作不缺位。

国防教育是一门涉及多门类相关专业知识的课程,需要具有较广知识面、较高综合能力和较强CWq0d2afCyONmBTrzS4Y3A==政治素养的高素质教师。结合这些特点要求,在现有高校师资力量配比中,尤其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军事课教师、辅导员、党政管理干部和人武干事等的主体作用发挥。可以采取专兼结合、交叉任职的办法,采用“校内教师+校外特聘军事课专家”“退役军人+现役军人”“国防教育讲师团+大学生教官队”[4]等方式,组建多元化的国防教育育人团队,充分发挥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教育合力。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鼓励思政课教师和军事课教师轮岗,交叉承担教学任务;制定思政课教师和军事课教师校内遴选实施方案,遴选学校优秀的在职辅导员、党政管理干部和人武干事等担任思政课和军事课兼职教师,建立轮岗培训与激励机制;加强集体备课、开展“活课”改革,用常态化教研活动促进专兼职教师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教学方法和资源创新等,打造铸魂育人“金团队”。

(二)融合思政元素,打造铸魂育人“金课程”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着力加强青少年国防教育,将国防教育要求有机融入课程教材”。探索国防教育融入“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课程化建设,应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贯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通,要制定符合学情校情的实施方案,将国防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创新国防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大国防”“大思政”格局。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以“双高”建设为契机、以校史中的国防基因为着力点、以“三教改革”为引领,以课程思政为抓手,精心设计课程内容,通过“两个课堂+课程思政”模式,开发建设了国防特色课程育人体系。

第一,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加强国防教育课程内涵化建设,深化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改革,推进国防教育课程校本化建设。在《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中,将思政内容贯穿于课程教学设计中,充分挖掘军事课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深度融入课堂教学;将国防教育相关内容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建设,并在学校校史馆、国防教育馆开展课程实践教学,通过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推动思政课实践与国防教育实践互联互通,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主阵地作用。科学编制新生入学教育课程,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要求进行军事训练;开展国防教育研学活动、体验轻武器射击等;开展《履行大国担当,维护世界和平》《中国蓝盔》等专题讲座;开展“星梦杯”兵棋推演大赛、“科技启迪思考 国防志在‘竞’行”国防科技竞赛等,引导学生形成理性认同、价值认同,鼓励学生开展爱国爱军、拥军强军的具体行动。

(三)聚合实践项目,打造铸魂育人“金基地”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指出,国防教育“实行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2],突出国防教育的实践性。高校国防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中,应坚持从“需求侧”出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红色资源,形成多触角、多平台、多领域的“大思政课”教育资源库,将铸魂育人场域延伸到“社会大课堂”,激活校内外育人合力。

笔者所在学校依托军地、馆际共建平台,打造了“兵王”工作室,常态化开展“走进军营”“我要当兵王”“一届军士一面旗”等系列品牌活动,鼓励学生到校史馆、国防教育馆实习实训、开展场馆项目创新研究、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双创比赛、“爱我国防”系列比赛竞赛;充分利用“七一”“八一”“十一”等政治性节日、重大纪念日和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开展“铸梦青春,强国有我”“雨花英烈精神宣讲”“红旅讲堂”“我爱国防”“星火接力 丹心筑梦”“红旗书香润雨花”等系列国防特色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奋发图强、锤炼技能、提升素质,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同时,通过项目化运作、品牌化建设、持续化推进的工作思路,持续加强校地、馆校共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伙伴计划,开发建设国防特色服务育人项目。针对区域内青少年思想认识发展规律,开发国防体育、升旗礼仪、国防讲解员培训、安全应急救护、沉浸式作战体验等实践项目,推出“国防科普行”进学校、进社区等系列服务产品,打造了大中小学国防教育服务菜单,推进区域内青少年国防教育迅速普及,实现育人育己“双提升”。

四、国防教育铸魂育人效能评估研究

国防教育作为国之大事,是新时代国家和民族共同面临的重大任务和光荣使命。国防教育铸魂育人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任务中责无旁贷,符合国家战略安全要求。那么,如何评估高校国防教育铸魂育人效能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一)师资力量评估

教师是国防教育实施的关键,优良的师德师风,专业化师资队伍可以更好地增强国防教育铸魂育人的效果。师资力量评估应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课程开发能力、组织实践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意愿和能力等方面进行。

在选拔国防教育相关教师时要侧重政治素质过硬,具备一定的国防知识和国防技能的专业人员,兼顾国防教育相关学科建设需要,引进长期从事军事科学、军事理论、军事技能等方面研究的退休退役或转业军人;同时,为国防教育教师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学习、培训,让其有机会参加军地联合举行的培训班、学术交流会、报告会等,以便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促进国防军事知识更新储备。

(二)课程建设评估

课程建设是国防教育系统化推进的重要指标和有效途径。国防教育课程化建设内容应包括国防知识、军事理论、国家安全、军事技能等方面,评估指标包括课程的系统性、时代性、针对性和实践性。

课程建设评估应着重从教学标准、课程体系、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鼓励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实践活动的创新等。评估中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传统实践与信息化相结合,以学生的国防知识水平、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来评估课程建设实效。

(三)学生参与度评估

学生是国防教育的直接受益者,是“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对象,铸魂育人效能评估离不开对学生行为改变数据的跟踪监控,主要包括学生国防教育活动参与率、满意度、国防意识的提升以及国防技能的掌握情况等。

大学生应征入伍是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高校国防教育的任务是要引导大学生要树立“四个正确认识”,不断提升自身政治敏锐性、政治辨别力和政治执行力,用实际行动践行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责任。“热血男儿要当兵”,然而长期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价值多元化等现象使得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淡薄、奉献精神不足、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参军的热度不够。因此,大学生应征入伍报名数据是高校国防教育学生参与度最直接的体现。

五、结语

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国防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形式,是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涵育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手段。推进高校国防教育深度融入“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具有重要意义。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国防教育应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心同向、同力同行,搭建多维立体融合教育平台、优化国防教育的实效性举措,发挥理论与实践协同育人效应,切实将铸魂育人成效转化为提升青年大学生防范和化解风险、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的强大力量。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开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新局面——中央宣传部负责人就《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答记者问[EB/OL].https://www.gov.cn/xinwen/2022-09/01/ content_5707821.htm.2022-09-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EB/OL].http://www.news. cn/politics/20240913/df120c8c8abf484eb2a482ffb198ea0 d/c.html.2024-09-13.

[3]党的二十大文件汇编[M].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

[4]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M].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基金项目:2023年度江苏省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研究会立项课题成果(项目编号:2023JSJYDJ2116);2023年江苏省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培育计划项目成果(项目编号:G-2023-1239);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高校辅导员研究)立项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2JDSZ3138)】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