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认知战为研究切入点,从人工智能技术背景出发,分析了人工智能如何通过信息操作、心理战术和决策支持系统来影响敌方的认知和行为;利用CNKI文献计量数据,分析了认知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焦点及基本演进历程,总结了国内外在研究方式与内容上的差异与联系,为认知战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认知战|军事作战|意识形态安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认知战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对国家安全和国际秩序产生深远影响,并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让军事作战空间从物理空间向无形空间逐步渗透,亦对国际自由秩序构成了一定的威胁。目前,关于认知战的相关研究日益活跃,已引起了军事学、认知行为学、信息技术学以及新闻传播等多学科国内外研究者的注意。为此,本文集中探讨认知战的国内外研究背景与焦点,为我国认知战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与启示。
一、认知战概述
(一)概念定义
认知战争是指通过操纵信息、影响认知、改变态度和行为,以达到政治、军事或经济目的的一种战争形态[1]。随着人工智能和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认知战争的形式和手段不断翻新,影响力日益增强。
(二)主要特征
认知战作为信息技术和网络空间的战争形态,信息传播和信息操作是认知战的核心。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普及,利用认知攻击能够实现对大量数据的实时分析和处理,从而精准定位目标人群,制定个性化的攻击策略。同时,认知战具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常利用虚假信息、假象和干扰等手段来误导对手使其产生错误判断和决策,因而认知战具有信息化、隐蔽性强、心理性、网络化和高技术性等多元特征。
二、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认知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根据笔者在CNKI中文数据库平台文献计量数据统计,国内对于“认知战”的研究最早从2017年正式起步,呈现出两个关键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17年—2021年)年均发文量较少,此时认知战并未受到国内研究者的重视,且研究内容主要在探讨电子战、心理战领域的认知对抗问题。第二阶段(2021年—2024年)迎来了发文量的大幅提升,从2017年发文量个位数跃升至2022年的43篇,此后呈稳定增长态势,这与国际局势动荡,俄乌冲突等的施展影响密不可分。国内的认知战研究虽起步较晚,但研究势头较猛,目前正处于勃发期。
相关数据显示,国内认知战研究排名前三的机构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新。目前我国军事科研机构和高校关于认知战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安全保护、认知行为科学、自动化作战系统和新闻传播等方面。同时,我国军方亦在不断积极推动军事智能化建设,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军事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努力提升我军在认知战中的战略竞争力。
(二)国外研究现状
根据CNKI外文库文献计量数据显示,国外关于认知战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14年,其研究范畴跨度大、时间久且范围广,发文量自2017年后逐步呈现快速上浮的趋势,这与2017年9月美空军前参谋长大卫·古德芬正式提出认知战概念、英国的“智能战争”概念等密切相关。事实上,西方许多国家军方内部已开始正视认知战领域。
相关数据显示,国外对认知战的研究机构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美国国防部、乌克兰教育与科学部、美国海军研究生院。大量国外文献内容证明,认知战目标已从“传统的物理和信息领域扩展到人类意识领域”,特别是通过技术手段和信息影响目标人群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美国《联合部队季刊》刊登文章《认知战:数字灰色地带的灰质之战》中指出“认知战是一种灰色地带活动,但其影响不应被低估,更与舆论战、信息战、宣传战等概念异曲同工”。目前,西方许多国家在认知战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情报分析、智能决策支持、技术应用、自动化作战系统和信息对抗等方面,致力于提高作战效率和战场适应性。例如,美国陆军曾开发可穿戴生物反馈设备,以利用创新的可穿戴设备来增强士兵的作战准备和可持续性[2]。
三、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认知战的国内外研究焦点
(一)国内层面:认知战底层逻辑与国家安全
从国内认知战的研究内容来看,除“认知战”本体外,“俄乌冲突”“社交媒体”“人工智能”“舆论战”“虚假信息”等热点主题居多[3],笔者利用关键词聚类方式得到标识词依次为:人工智能、信息战、美国、认知对抗、智能传播、国家安全等,主要研究聚焦在认知战基本问题(如概念辨析、演进以及特征等)、信息革命下的认知战发生的底层逻辑(如传播范式转变、文化安全与哲学反思等)、国外认知战实施战略(如分析美国、北约、日本等国认知战实践动向与战略制定等)三部分。国内研究者关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国家认知防御能力,且大部分学者认为认知战的核心在于对敌方认知过程的干预,即从感知、判断、决策等环节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国内认知战的实战训练,提高军队的认知作战能力。
同时,有学者指出“认知战的竞争具有很高的风险”。军事对抗虽然表面上是双方硬实力的冲突,但从更深层次来看,无论冲突的性质和目的如何,归根结底都是人的意志的较量。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之下,利用新兴技术手段可直接影响公民的行为和决策。总体来看,国内研究认知战研究焦点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技术到战略、从关注全球性事件到构建国家安全防御体系的转变过程。
(二)国外层面:认知战技术手段与运行机制
在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国外对认知战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技术革新”“运行机制”“深度强化学习”等方面,笔者利用关键词聚类方式得到标识词依次为:电子战、认知无线电、电子对抗、贝叶斯目标跟踪、假情报电子战、认知雷达、机器学习、反射控制等。主要研究聚焦在作战力量与技术设备(如增强信息采集和处理的能力等)、心理操控和信息影响手段(如利用虚假信息和心理战术干扰敌方的决策方法等)、认知战信息传播机制下的具体运行方式和路径(如在信息传播渠道中如何制造舆论以及影响公众意见等)三部分。国外学者致力于结合认知战需求开发高级算法。例如,通过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等,以实现对敌方认知系统的精准干预,或通过神经网络分析敌方的决策模式,预测其行为,进而实施针对性的认知干扰[4]。
同时,部分国外研究者探索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增强认知战的实战效果。在运行机制方面,强调认知战的全域性、实时性和动态性,提出构建综合性的信息网络,通过多源信息的融合与处理,实现对敌方认知状态的实时监控。总体来看,国外研究认知战研究焦点不仅关注技术操作,还包括对认知战的感知操纵控制方式及对社会和人的长远影响,其演进的研究发展历程是从基础理论和技术系统的建立,逐步转向应用先进技术优化认知战策略,再到关注个人行为和社会层面的综合影响。
四、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认知战的国内外研究启示
从前文分析中不难看出,认知战作为现代战争的一种新型作战样式,中外在认知战的研究中,无论是研究现状或是研究焦点、演变与趋势等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与联系。认知战的核心在于影响、操纵和控制敌方人员的心理和认知过程。国外研究时间相对较早,强调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信息的精准投放和心理影响,通过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对敌方信息环境的精确控制。而国内研究则更注重人工智能在认知战中的辅助决策作用,即强调通过智能算法提高信息分析和处理的效率。从底层逻辑来看,国外研究更倾向于将认知科学、心理学、社会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以更全面地理解和影响人的认知过程。国内研究则强调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军事战略、信息战理论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认知战理论体系。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国内对认知战的研究方法和角度较为单一。多数学者研究依赖于逻辑思辨、文本分析和案例研究,缺乏定量实证研究和对认知战伦理法规的深入探讨。间接导致了研究的学术创新度不足,难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在后期研究中,应当增加定量研究的方法,采用数据驱动的分析手段,加强对技术手段与运行机制、认知战伦理和法规方面的研究,以提升研究过程的全面性和实用性,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有力支持。
五、结语
认知战作为现代战争的一种新型作战样式,具有多模态、多域性与复杂性特性,人工智能技术为认知战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平台,亦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认知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目前我国在认知战领域的研究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在未来,相关研究人员应不断加强契合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加强对认知战领域的投入和研究,不断完善理论体系,拓宽研究视野,为国家安全和战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曾晓栩.美国智库与美国对华认知战[J].统一论坛,2024(04):11-15.
[2]张景全,巩浩宇,周帝言.美国同盟体系认知战战略及其实践[J].现代国际关系,2023(04):59-78+151.
[3]郭橦霖.俄乌冲突认知战场博弈对人民军队的深刻启示[J].中国军转民,2022(17):81-83.
[4]吴爱军.概念史视域下认知战及其基本问题审辨[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6(06):99-107.
【基金项目:西北大学2023年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的社交媒体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与防范”(编号:CX202318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来向武,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交媒体、网络舆情、危机传播;蔡添娇,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交媒体、舆论;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