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战争作为解决阶级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势,既事关重大,又不被个人的意志所控制,如何处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始终是各个时代的重大命题。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深入挖掘传统兵学中的思想精髓,深刻研究了战争与和平的一般规律,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与和平关系认识的新境界。
【关键词】第二个结合|新时代|战争与和平
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战争与和平相互交替,成为对立统一的历史常态。战争作为解决阶级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势,既事关重大,又不被个人的意志所控制,如何处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始终是各个时代的重大命题。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深入挖掘传统兵学中的思想精髓,深刻研究了战争与和平的一般规律,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与和平关系认识的新境界。
一、准备战争才能确保和平
历史充分表明,和平必须以强大实力为后盾,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大局中正视战争风险,做好战争准备,是我们党不断强化军事力量威慑与军队实战能力,最终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高超智慧。
(一)正视战争风险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自始至终对和平有着美好向往,但古人从来不避讳论兵,而是主张正视战争发生的可能性。韩非强调透过敌国的活动现象洞悉其真实意图,预判战争风险并做好充分准备,历史上秦康公就通过楚人起兵的现象,认识到楚人表面攻齐,实则袭秦的意图,迫使楚国停止了战争行为。正如许洞所言:“善用兵者,防乱于未乱,备急于未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就要在战乱未发生时防止战乱,在战争到来之前准备战争。由此可见,要正视战争风险,在细微处透视发生战争的可能,防患于未然才能使国家、人民免受战争之苦。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仍很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1]。可以看到的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是当代世界挥之不去的阴霾,我国也受到各方面的遏制和打压,战争随时可能爆发。新时代中国面临着战略机遇期,同样也面临着战略风险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国家安全将长期处于高风险期、高承压期,对可能发生的战争风险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增强忧患意识,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二)做好战争准备
“寓兵于农”是中国传统军事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在传统战争条件下为战争准备提供了科学指导。这一思想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商鞅主张奖励农战,让人民专心于农业生产,同时提高军队实力,国家得以民富兵强,尉缭与韩非也有相似的论述,这一时期的军事思想家们强调发展农业生产,为战争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国家富强军队才有足够的实力平息战乱,真正将寓兵于农付诸实践是从汉朝开始。汉文帝时期,晁错上书建议取消轮流从内地征兵戍边的做法,召集民众移民边塞,寓兵于农,将戍边与农耕结合起来,既缓解了战争准备的压力,又提升了民众的战斗意愿。这一政策得到了推广和延续,后世唐朝的府兵制和明朝的屯田制都受到了它的深远影响。
正如荀子所言:“不富不厚之不足以管天下也,不威不强之不足以禁暴胜得矣。”可以看出,做好战争准备是确保强大军队实力的前提,也是国家安定的保证。新时代我们党高度重视军事斗争准备工作,习近平主席要求军队“随时准备打仗,立足现有条件打仗,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2]。随时准备打仗,就是通过准备打仗的必然来应对发生战争的偶然,在必然中把握偶然;立足现有条件打仗,就是立足现有国情军情提升应对强敌的能力水平,在现实中拓展未来;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就是在战争准备中探寻现代战争制胜机理,把握强军胜战之道。
二、弱国弱防难以维护和平
越是和平年代,越要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建设与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防力量,彻底摆脱近代以来遭受帝国主义欺凌的悲惨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历朝历代比较繁荣兴盛的时期,往往更容易滋生享乐懈怠之风,武备废弛导致祸乱丛生。基于此,思想家们早早意识到居安思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治国原则[3]。早在西周时期,《周易》就主张“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统治者在和平环境中不安于现状,预想到可能发生的战争危险,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左传》在这一“居安思危”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的清醒认识,在增强忧患意识的同时落实到行动中,不断增强国防军队建设,才能在战争到来时消除祸患。后世对“居安思危”思想充分发展,形成了丰富的论述。战国时期《鹖冠子》指出:“兵者百岁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也。”强调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深刻道理,汉代《盐铁论》说:“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从战略高度论述了战争准备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意义,宋代《百战奇法》提出在思想上要“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在实践中要“内修文德,外严武备”,苏轼也在《教战守策》中提醒北宋统治者国家所面临西夏、契丹的进犯危险,振聋发聩地指出教民战守之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国内存在的和平积弊现象和危机意识淡薄、思想精深懈怠的现实情况,一再强调军事上的落后一旦形成,将对国家安全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影响。我们必须强化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和敌情观念,着力纠治长期和平环境下滋生的“和平病”。强化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打仗意识,是破除和平积弊思想惯性的前提条件,纠治备战打仗中的顽瘴痼疾,让军队战斗力建设不断向实战聚焦,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时代要求。
(二)建设与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防力量
我国各时期政权败亡的屈辱历史一再向我们证明:国无防不立,落后就要挨打。北宋本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但由于重文轻武社会观念的风靡以及澶渊之盟后宋人陷入和平稳定的美妙幻想中,最终吞下靖康之耻的苦果;满清王朝维持了百年盛世,却始终以天朝自居,轻视西方发生的革命性变化,被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马克思对于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如此评价:“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4]。实际上,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有很多主张和平时期加强武备的思想,朱元璋总结了自己的军事斗争实践,指出“治兵然后可以息兵,讲武而后可言偃武”,国家通过“治兵”“讲武”,才能达到“息兵”“偃武”的目的,强大的国防力量是维护和平环境的重要支撑。
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防建设的重要作用,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上历史性地提出“强国和强军相统一”的要求,强调“国防实力要同经济实力相匹配,经济社会发展到哪一步,国防实力就要跟进到哪一步”[5]。建设与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防力量,既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军强才能国安,强大的国防力量是国家发展的坚强后盾,是确保强国强军征程顺利推进的保底手段。
慎战,顾名思义就是慎重地对待战争,不轻易发动战争,在先秦时期已有颇多关于慎战的论述。比如老子把战争看作“不祥之器”,认为“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就是在告诫天下人战争是不可妄为的,随意发动战争必然失败。孙子同样对战争持十分审慎的态度,认为“明君慎之,良将警之”“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不能因为个人好恶与情绪失控盲目发动战争,尤其强调要考察战争的利害关系,战争小到将士死亡,大到国家覆灭,要“尽知用兵之害”,对战争谋划进行理性思考。
需要说明的是,慎战思想不同于不战、惧战,孔子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对于正义战争,儒家表现出非常积极的态度,竭力维护“礼”的合法性,同时也要严肃谨慎对待正义战争,在与子贡的问答中,孔子提出了发动战争的条件:“足食,足兵,民信之”。物资是否充足、兵马是否强大、民心是否支持,也是发动战争必须考虑的重要条件。
慎战思想是传统中国追求和谐、热爱和平的战略文化的最集中体现,也塑造了当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国家战略。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爆发世界性大战的可能并不大,因此,慎战思想为我们处理国际关系留下来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主席指出,21世纪的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6]。当今中国正处于战略机遇期,更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来寻求发展,因此,审慎地对待战争显得尤为重要。当然,我国坚持的慎战原则,其本质绝不是不战,更不是惧战,而是不轻易宣战,在外敌入侵与分裂势力挑衅面前,中华民族必然运用手中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根本利益。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04(02).
[2]坚持以武止戈——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军事观和方法论[N].解放军报,2023-05-15(7).
[3]葛业文.中国古代国防思想及实践举要[J].军事历史,2020(4):59-65.
[4]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32.
[5]照耀强军征途的时代灯塔——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强军思想[N].解放军报,2020-08-28(1).
[6]习近平.共同谱写中非人民友谊新篇章[N].人民日报,2013-03-30(1).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