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根据陕甘宁边区的军事部署、兵力驻防和斗争形势的需要,设立了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以统辖留守部队。随着黄河河防的胜利,后方留守处改为留守兵团,以迎接日伪军的持续进攻和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留守兵团在面临军事力量强大的日军的进攻、土匪的袭扰和国民党反对派的经济封锁时,积极发动群众,坚持统一战线,维护抗战大局,为抗战胜利和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八路军|陕甘宁边区|后方留守处|留守兵团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方面将陕北红军主力被改编为八路军,中共中央军委随即组编留守部队,保卫边区,保卫党中央。
一、八路军后方留守处的设立原因
中共中央根据陕甘宁边区的战前备战工作、军事守备态势和黄河沿线的斗争形式,决定须在陕甘宁成立统辖留守部队的机构。
(一)陕甘宁边区顶层军事部署的需要
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抗日。红军主力应时改编为八路军,辖三个师,后按照中央统筹“出师东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洛川会议又决定,“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后,中共的首脑机关仍然留在陕甘宁边区”,担负起“指挥着各根据地和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2]的任务,组编留守部队保卫、巩固和发展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1937年,毛泽东对绥德、米脂等地的驻防情况做了部署,绥德、米脂等由陈奇涵、郭洪涛指挥,其中佳县至延长由文年生阎红彦等部指挥,对于总体河防则由萧劲光为总指挥,以此来扼住西岸,拒敌于河东,保护河西。11月又决定将陕北所辖神府到宜川防线以北的河防段,划分了3个区域,并且将大部分陕北河防,划分地段分别设防。
(二)陕甘宁边区兵力驻防的需要
陕西守备军,除国民党邓宝珊团驻榆林外,仅剩八路军的留守部队。边区留守的兵力包括神府、米脂、清涧、永坪、延长各一个团,分别守备沿河渡口的葭县、大会坪、河口、延水关、高家畔、凉水岩等地,后又划分了河合村、大会坪、丁桥畔等6个防区。
11月17日,毛泽东与后方总留守处主任萧劲光,联合电致120师,命令将调整全部河防沿线,由神府的马镇延伸到宜川的临真河处,重新划分三段防区,并由各地河防部队节制。
(三)黄河防区沿线军事斗争形势的需要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中表达了愿背水一战的态度。接着南京国民政府便明确了对日战区,即“将抗战的南北战场划分为五个战区”,其中中共中央所在地的包括山察绥三省,成为国民党军对日第二战区,“由阎锡山担任司令长官”[3],并且依据实际的战役情况节制中共。
1938年,黄河沿岸数个渡口被日军并吞,保卫陕西则至关重要。且国民党方面也不敢对西安掉以轻心,1939年1月,国民党方面再次向第二战区做出具体化任务分配,要求山陕地区不仅要继续游击战,还要求第十战区应与第二战区配合防守,以策应其他战区作战,也可见国民党对防守西安的重视。
二、八路军留守兵团的设立过程
八路军留守部队坚持游击战争战略原则,贯彻统一战线,深入民众,取得了黄河守备战役的胜利,与此同时留守处也依势整编重组为留守兵团,以迎接日伪军的持续进攻和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
(一)八路军部队在陕甘宁边区的留守部署
1937年8月,八路军总部将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抽调部队共计九千余人留守在陕甘宁边区,统归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指挥,萧劲光担任后方总留守处主任。11月陕甘宁边区又被中央划分为包括神府、陇东、关中在内的等6个军事指挥区,均归后方总留守处辖制。12月中央又将总留守处改称留守兵团,萧劲光任司令员,至此八路军留守兵团改制部署完成,应时担负起保卫中央的重任。
(二)黄河防守中积极防御的推动
留守兵团在黄河防守包围战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防御,从抗日战争的全局情况来看,敌人处于外线即敌后战场,我方居于战略防御地位,作战中最大程度的保存和发展河防部队的军力,达以全歼甚至是彻底驱逐来犯之敌,这才能争取最后胜利的关键之处。
在黄河守备战中,留守兵团配合友军作战,重视统一战线。且因留守兵团的民众工作和作战方法的得当,从1938年至1942年进行大小战斗100余次,八路军留守兵团都出色完成了中央赋予的防守任务,使得留守兵团所守河防始终未被侵扰的日军所突破。
(三)八路军留守兵团的编制整顿
1937年12月决定彻底性整编留守部队,实行新序列,这一阶段标志着留守兵团编制整顿的开始。次年4月,中央又将边区保安司令部及所辖军分区统归留守兵团指挥,8月将359旅调返增防关中,同月又命两团接替绥德防务,12月又成立第1旅司令部调防关中,前后将兵团军力增至十数个团,形成了巩固的后方留守态势。
1940年初,中央抽调一团、两支队回守陕甘宁应对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年底兵团总兵力达3万人以上。1942年5月设立了晋绥联防军司令部,统一两地的作战行动与部队编制整顿工作。9月中央军委又将晋绥联防军司令部与留守兵团合并,但对外保留原称,实则在1943年由晋绥联防军政治部统一指挥合并后的留守部队。
三、八路军留守兵团的保卫斗争
八路军留守兵团的军事斗争多为防守包围,规模小次数多,防守线长且与敌军武器装备差距大。在如此形势下斗争,还要面临边区境内土匪的袭扰和国民党反共高潮。
(一)八路军留守兵团的军事斗争概况
首先,规模小且次数多。日军为实现敌后治安肃清的目的,多次进攻黄河防区。从1938到1942年进行过百余次战斗,防线始终未被日军攻破。第二,防守防线长。陕甘宁边区的黄河防守线,从府谷到宜川有500多公里。第三,中日兵力及武器配备悬殊。日军对陕边区的攻击数不胜数,且进攻时常有重炮、飞机,而留守兵团人数和武器配备远弱于日军。
在实力极其不对等的艰难条件下,留守部队始终坚守黄河防线。直到1944年9月,八路军在游击队的配合下,全歼玉皇顶守敌,黄河防御战得胜奏凯。
(二)留守兵团对边区境内的土匪清剿
八路军主力前往华北前线后,陕甘宁军事武装骤然空乏,便给境内的土匪创造了活动条件,土匪的肆意妄为,且当着日寇炮轰宋家川时,向边区境内进扰,以接应日寇的侵略。并且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支持,杀害中共党员与革命群众,给陕甘宁边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为了在陕甘宁边区建设巩固的抗日后方,留守部队对国民党顽固派支持的土匪活动,予以坚决彻底的打击。到1942年初各地的土匪就基本上被肃清,年底对流窜于边区境内的残余土匪进行了清剿,基本上肃清了边区匪患。
(三)留守兵团反抗经济封锁的生产运动
陕甘宁边区土地贫瘠,而日、伪军和国民党部队也在的向边区不断施压,对边区施行经济封锁。为应对边区人民生活严重困难,毛泽东指示军队中开展生产运动,改善边区生活。在兵团党代表大会中又提出在“加紧生产,克服困难”和“把部队变成战斗的学校与集体生产的场所”的口号。留守兵团开始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种菜,养殖等生产运动,以克服经济困难。
1940年2月中央军委要求各部队根据不同情况的环境和条件,开展生产运动。留守兵团部队“不仅开垦荒地种粮种菜,还开办了各种手工工厂和作坊”,且“许多部队还搞起了畜牧业……等各种生产经营”[4]。在这期间留守部队完成了部队生产粮食的基本任务,也满足了部分部队的粮草补充。在这场边区大生产运动中,留守兵团自己种粮种菜,抵抗经济封锁,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被称为抗日之英雄,生产之好汉的359旅驻地南泥湾、385旅驻地陇东等都已成为部队生产自给的模范。至1943年“部队生产自给率达56%”“自给率高达84%”[5]。
留守兵团与边区民众配合协作的生产运动,减轻了人民的负担的同时,改善了部队的困境,成为巩固陕甘宁边区不可替代的关键。
四、八路军留守兵团设立的历史意义
八路军留守兵团对陕甘宁边区的保卫和巩固,功劳卓著,在边防河防中正确处理同国民党军之间的关系,维护抗战大局,对正面战场贡献重大。
(一)留守兵团有效捍卫和巩固了陕甘宁边区
1938年和1939年是侵犯最集中且最活跃的时期。仅1938年春季,就多次侵犯黄河的河防沿线,阴谋打破河防渡河入侵边区。陕甘宁边区距日军大本营较远且情况复杂,但日军仍要竭力攻占边区,为的是得到西北门户,且破坏延安正在冉冉升起的真正的抗日力量。
黄河沿岸的优势地形是天然的防守线,守住了黄河沿岸,就是守住了中国抗战的总后方。1938年春末,西犯的日军向黄河东岸军渡进军,妄图从留守兵团黄河西岸阵地攻破而入,并顺势占领宋家川等黄河渡口。面对日军的不断进攻,河防留守部队积极防御,留守兵团和各师部队强力配合,“同日军进行大小战斗80余次,胜利完成了保卫边区河防的任务”[6]。
从1940至1942年进攻黄河河防的接连失败,日军基本上放弃了对边区黄河防线的攻击,一直到1944年9月全歼守敌,留守兵团得河防任务才胜利结束。在河防战斗等一切保卫边区的斗争中,留守兵团都给予来犯者和破坏团结者以强硬的打击,完成了保卫边区、保卫党中央得艰巨任务。
(二)留守兵团对陕甘宁边区的军民关系建设
1938年,由于日军不断向黄河的一些重要城市与河岸进攻,迫使边区政府发表告民众书,号召全边区人民,为保卫边区,保卫西北,保卫全中国而奋斗。留守部队与边区民众相互配合,力量更加壮大,提高群众斗争的积极性,尤其是如当“农民被人欺负、打骂”时“征询其意见”,边区民众也自发组成了民间的抗日团体,让受苦农民群众“为了维护其权益而与任何敌人战斗”[7]。
另外村民带头帮助八路军战士修筑防御工事与运输,妇女被组织起来洗衣做饭等群众的参与,巩固了陕甘宁的防守和黄河沿岸的防线,是陕甘宁边区防守之战的胜利的保障。
(三)留守兵团有力促进了边区统一战线的形成
中共中央始终把统一战线作为抗日战争中共产党领导的部队的重要任务,1937年中央强调了在国民党军等友军控制范围内,也要坚持统一战线原则。在文年生的部队北上时毛泽东交代“你们团到北线去要做好统一战线工作”[8]。统一战线的思想不仅应传递于指挥层,更要落实到部队基层。
皖南事变虽使国共关系趋于紧张,但并未破坏国共合作的背景。贯穿于大小战斗的统一战线思想已成为留守兵团防守最重要的一部分。把统一战线思想放在整体战争的历史过程中看,统一战线思想更是是赢得抗战胜利最重要的一部分。
(四)留守兵团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
在国共合作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的政治形势,首先是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开展的第二次合作,是八路军留守兵团与抗战正面战场形成配合的基础,其次是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磨擦,对于陕甘宁实行封锁,控制边区生活资料的供应线。但双方合作抗日当然也是中共为适应抗战建国需要而作出的制度选择与安排。但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和军队,则已经在武汉失守后龟缩重庆的天险屏障,但使战略后方也成了日军进攻的新目标。
从1937年至1942年,日军多次与留守兵团交战,但陕甘宁边区的防线一直未被攻破,太原失守后,国民党大军逃出山西,国民党方面在山西的大规模作战也基本上转移他处,此时失去山西屏障的陕甘宁边区,直接面临着日军的正面进攻。留守兵团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与日军进行的战斗达百余次,最打破了日军的西犯陕甘宁和南进大西南的狡计。
八路军留守兵团的防守任务,是国共合作抗日的必不可缺的部分,并且成功地推动了全国合作抗日形势的逐渐构成,牵制住了日军西犯南进的兵力,配合其他战区,延缓了日军对正面战场的进攻。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国共产党史稿:第三分册[M].人民出版社,1983:14.
[2]黄正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1937-1945[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2.
[3]谢晓鹏.日伪对河南沦陷区的统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30.
[4]吴殿卿,袁永安,赵小平.毛泽东与海军将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5.
[5]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八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454.
[6]王晋林.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军事斗争述评[J].军事历史,2002(06):37-41.
[7](美)马克·赛尔登(MarkSelden)著,魏晓明,冯崇义,译.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70.
[8]霍志宏.一军横扫大河滨——记陕甘宁边区河防保卫战[J].延安文学,2015(05):90.
(作者简介:郑泽翔,内蒙古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少数民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