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战斗精神培育作为提升我军整体战斗力的重要途径,在人才培养方面虽然广泛涉及了日常技战术训练、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素质训练、实战模拟训练等诸多领域,但不同领域间战斗精神培育工作的实际联系却比较有限,不利于学员综合素质的持续、快速提升。基于此,本文分别从实现全面发展、应对现实挑战、以战胜强敌为导向三个角度出发,结合军校学员的学习训练实际,对新时代战斗精神培塑工作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展开探讨。
【关键词】军校学员|战斗精神|培塑原则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强化战斗精神培育”,战斗精神培塑越来越成为军队人才培养的工作重点,并受到有关军队院校的高度重视,但由于科技发展、军事革命使得新时代战斗精神增添了许多新的内涵,在军队院校各兵种学习、训练实践中的体现往往不够清晰,因而要想让军校学员具备高昂的新时代战斗精神,则还需将战斗精神培塑的本质反映与规范明确下来,为有关工作的具体实施提供明确依据。
一、注重全面发展,坚持“精技”与“增智”相统一
(一)严格要求,引导学员精益求精
在日常训练或实际作战时,革命军人往往需要克服恶劣复杂的陆海空环境,完成攻击、拦截等各项作战任务,对个人技战术水平有着极高要求。如果个体对于各种技战术的掌握不足,那么在进行实战训练或作战任务时,就很可能因细节操作失误而直接导致任务失败,甚至是引发较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在面向军校学员的战斗精神培塑工作中,必须要遵循以精进技术技能、实现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基本原则,从训练任务、作战任务的现实需求以及不同岗位的特殊性出发,高度强调提高技战术水平的重要意义,进而使学员逐渐形成精益求精、为完成作战任务不断追求卓越的战斗精神。
此外,由于我军各军种建设处于飞速发展中,无论是各项技术,还是各种装备,其更新速度都比较快,因此“精技”这一战斗精神培塑原则还意味着要增强学员创新意识,鼓励其结合武器装备更新、专业技术发展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对有关训练或实际作战的技术技能进行持续学习、大胆创新,使自身技战术水平能够始终紧跟时代发展、位于时代前沿。
(二)随时而变,强化学员智胜意识
受现代战争环境变化与武器装备技术发展的影响,当前各项作战力量在实战中的作用发挥,往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雷达系统、通信系统、数据共享与整合、地面指挥等各方面支持下的战场形势判断,以及针对实时战场形势的快速准确决策,如果战场形势判断或操作决策出现问题,那么即便其具备较高的技战术水平,也同样很难将技战术水平转化为实际作战效能,更难以取得作战任务的成功[1]。
由此可见,对于军校学员的战斗精神培塑,同样还需从全面发展视角出发,遵循增强智胜意识的基本原则,将以“智”取胜作为日常训练与实战的重要内容,同时结合实战案例分析技战术水平发挥与智胜素质间的联系,使学员能够深刻认识到迅速理解战场态势、高效沟通、准确解读情报、快速作出准确决策、灵活运用作战方式方法等智胜素质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进而产生积极提升自身智胜素质的强大内在动力。
二、立足现实挑战,坚持“励气”与“强心”相结合
(一)以“励气”为基,深入解析“为何而战”
在千百年来的人类战争中,军人面对困难时的胆气、士气、底气,一直都是影响整个军队战斗力的关键因素。自1927年以来,我军能够在各阶段战争中屡次挫败强敌、以弱胜强,也正是因为军中形成并始终传承了在任务面前勇于担当、不畏强敌、敢打必胜的高昂战斗精神,使每个战士面对强敌时都能够拥有足够的胆气、士气与底气。
因而从应对现实挑战的角度来看,对于军校学员的战斗精神培塑,还需坚持以“砺气”为基础的基本原则,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国家发展需求、人民利益需求、潜在战争可能、打赢现代战争内在要求等各方面现实情况,对“当兵干什么?”“练兵为什么?”“为何而战?”等问题展开深入解析,使学员能够从“为党和人民而战”“维护国家安全”的使命任务中获得胆气与责任感,并从“人民军队一切来自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根本政治立场中获得士气与底气。
(二)以“强心”为核,全面呈现复杂外部环境
过硬的素质本领是战斗精神的基础和支撑,明确“为何而战”问题,虽然能够提升军人的胆气、士气与底气,但对于革命军人来说,面对需要时常挑战乃至突破生理极限的各种训练与作战任务,单纯依靠“气”的支撑,显然不足以达成训练目标或取得胜利,只有从长期的实战化训练中磨炼出强大心理素质,才能够真正做到处变不惊、临危不惧,在身体与心理上的双重压力下快速作出准确决策[2]。
由此可见,要想让军校学员形成高昂的新时代战斗精神,同样还需以“强心”为内核,通过对现代战争中作战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模拟训练,将执行战斗任务时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外部环境、突发状况全面呈现出来,并为学员提供尽可能多的模拟应对机会,使其能够逐渐适应这些复杂外部环境与突发状况,将自身胆气、士气、底气真正转化为足以应对实战的强大心理素质。
三、以战胜强敌为导向,坚持“课堂”与“战场”相对接
(一)坚持从实战出发,强化备战打仗意识
从培养军队人才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专业知识学习、身体素质提升、技战术训练,还是心理素质训练、思想政治教育,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学员综合军事素养与作战能力,力求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军事行动中战胜强敌。基于这一目标,军队院校对学员的战斗精神培塑,同样需要以战胜强敌为导向,在日常教学与训练中遵循“从实战出发”的基本原则,对各种专业知识、技战术的实战应用情况进行延伸拓展,加深教学、训练内容与现代战争作战实际间的联系,使学员能够清楚认识到自身学习、训练的备战性质,进而形成较强的备战打仗意识,做好时刻投入战斗的准备[3]。
此外,由于现代化战争武器高精尖,一些领域或军兵种的战斗的危险系数较高,对国家安全、人民利益的影响也非常大,因此“从实战出发”的战斗精神培塑原则还意味着要强调日常学习、训练与未来实战间的密切关系,能够在备战打仗意识影响下,将做好日常学习与训练视为降低未来实战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民利益的必要途径,进而产生积极参与学习、训练活动的强大动力。比如:要尽可能地构设与模拟逼真复杂的战场电磁环境、激烈的对抗场景以及艰苦的自然条件,使学员能够在真实场景中切实提高能打仗、打胜仗的本领,并在切实体验中激发学员的战斗精神。将实战能力作为检验训练效果的根本标准,在实战化训练中铸就学员坚不可摧的战斗力。
(二)直面未来战场,及时更新实战训练内容
自上世纪末期以来,现代战争的形式与环境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不同时期对于军校学员的军事素养要求也存在一定差异,而新时代战斗精神在相关实战中的具体表现也会有所不同,如果面向军校学员的战斗精神培塑脱离战场实际,那么学员对战斗精神理解就很可能会出现偏差,对于新时代战斗精神的认同度也可能受到影响。
针对这一情况,相关战斗精神培育工作还需遵循“直面未来战场”这一基本原则,在“战胜强敌”的基本导向下,全面了解武器装备、战术战略、军队建设、战场环境等方面的现代战争发展趋势,同时以此为依据,对未来战场的具体情况作出准确判断与评估,使学员实战训练内容的更新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全面,进而为学员的战斗精神形成与强化奠定良好基础。
四、结语
对于军校学员的战斗精神培塑,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有关军队院校不仅要与时代发展特征与军事革命趋势相适应,坚持将精进技术技能与增进智胜意识相统一,同时还要遵循“励气”与“强心”相结合、“课堂”与“战场”相对接的基本原则,根据训练、作战所面临的实际困难与战胜强敌目标,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素质训练、日常教学训练、模拟实战训练等各方面战斗精神培塑工作作出合理调整。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蔺俊萍.军校学员战斗精神培育应坚持的基本原则[J].政工学刊,2010(02):64-65.
[2]张蓉.心理学视域下战斗精神培育研究[J].镇江高专学报,2024,37(01):68-72.
[3]代翠翠,李萍,黄玉莹.关于新时代军队院校培育学员战斗精神的思考[J].中国军转民,2023(20):50-51.
(作者简介:黄训达,海军航空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