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此背景下,加强农村思政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乡村振兴的推进与农村思政工作的推进存在某种程度的互动关系,因此,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配合以扎实有效的思政工作,能够使得乡村振兴战略得到更加有效的落实。本文研究对改进乡村思政工作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帮助各级政府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优化工作模式,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思政|红色文化|策略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随着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乡村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领域的发展成为新时代建设的重点。推动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物质资源的投入,还必须依赖于思想政治工作(以下简称“思政工作”)的引导与支持,以确保基层干部群众在思想认识和行动实践上与国家战略保持一致。这一过程中的思政工作承担着凝聚共识、激发动力的重要使命。
一、乡村振兴中的思政工作现状分析
(一)现有的农村体制机制在执行上存在滞后性
这种情况导致思政工作在基层的落实效率低下,无法形成一套稳定而有效的运作模式。很多地方缺乏专门的机制来保障思政工作顺利进行,尤其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之间存在脱节的现象[1]。一些地方基层干部在思政工作的过程中,由于上级指示不明确或执行标准不一致,导致思政工作流于形式,难以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二)基层干部与广大农村群众缺乏有效沟通
农村思政工作涉及的主体是基层干部,客体是广大农村群众。然而,当前在思政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干部与群众在思想认知和能力素质方面的差距,成为影响工作成效的一个关键问题[2]。基层干部作为思政工作的执行者,其思想觉悟和能力素质直接决定了工作的效果。然而,在一些地区,部分基层干部对思政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甚至对相关政策了解不深,导致他们在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无法有效地将国家政策转化为农村群众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内容,影响了政策的宣传和落实。
(三)思政工作宣传缺少红色文化的融入
当前农村思政工作在宣传和落实过程中,虽然有一定成效,但仍主要依赖传统的传播手段,如张贴公告、召开村委会会议、发放宣传手册等。这些方式虽具有一定的覆盖面和基础性作用,但在面对农村日益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显得略为单一和缺乏吸引力。尤其是在新媒体日益普及、信息传播方式更加多样的当下,传统手段难以有效调动农村群众的积极性,思政工作的影响力有所局限。
当前农村思政工作中缺乏红色文化的融入,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强大的思想引领作用和教育意义。红色文化能够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强化国家意识,帮助村民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政策与发展方向。然而,很多农村地区的思政宣传中,红色文化仅仅停留在形式化的层面,缺乏深度挖掘和创新展示。这导致红色文化的思想引领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例如,部分农村地区对红色文化的传播仅限于节假日的单一活动,形式较为刻板、互动性不强,无法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和参与[3]。
二、乡村基层组织思政工作者力量薄弱的原因分析
(一)思政工作者资源匮乏
乡村基层组织在开展思政工作时,常常面临着体制机制滞后所带来的资源匮乏问题。由于现有农村体制机制缺乏足够的支持,很多地方没有专门的编制或资金用于思政工作者的培养和引进,导致这一岗位的人员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需求。思政工作在基层常常被视为“软任务”,其重要性在资源配置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缺乏长期稳定的支持机制。在一些偏远地区,思政工作者岗位常常由其他岗位的干部兼任,导致工作效率和质量都受到影响[4]。这不仅影响了思政工作的整体成效,也导致了思政工作者在工作中的迷茫和困惑,进一步削弱了乡村基层思政工作队伍的力量。
(二)对思政工作者缺乏信任
乡村基层干部与农村群众之间的沟通不畅是影响思政工作者力量薄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5]。思政工作本质上是一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思想交流活动,而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许多基层干部由于工作方式的僵化或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难以与群众建立起信任和理解的关系。思政工作者往往是政策的传递者和解释者,但由于与群众之间缺乏足够的情感联系和有效互动,他们的工作效果往往大打折扣。
(三)思政宣传作用受限
当前农村思政工作的宣传模式仍然主要依赖于传统的灌输式宣传方式,缺乏创新和多样性[6]。这种单一的宣传模式不仅限制了思政工作者的作用发挥,也导致思政工作难以适应现代农村社会的需求和变化。传统的思政工作往往通过会议、标语、广播等手段进行宣传,但这些手段在信息化社会中显得陈旧和过时,难以激发农村群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参与兴趣。
三、加强乡村振兴中思政工作的策略
(一)健全体制机制,保障思政工作资源
1.建立长效的思政工作制度框架
各级地方政府应出台具体的政策法规,将思政工作纳入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框架中。特别是在基层组织中,应明确思政工作的职责、权力和考核标准。建立专门的思政工作部门,并设置固定的岗位和编制,确保每个村镇至少有一名专职的思政工作者,负责日常的思政教育和群众沟通工作。
基于新发展阶段农村思政工作呈现的新特点新要求合理规划、有序调整相关内容,确保工作内容与时代发展接轨,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农村地区扎根开花结果。同时,宣讲中央精神、国家惠民政策的话语方式要结合融通,善于运用农民群众喜欢听且听得懂的方式,这样才能真正将政策传递到农民心中,落实到农民手中。农村思政工作不仅要注重理论教育,还要注重实践引导[7]。因此,要及时与农民群众沟通交流,了解其深层次的思想认知状态并及时丰富优化内容,只有深入农村实际开展思政工作才能确保工作内容的衔接性并做到接地气,才能推动农村思政工作的成效落到实地、见到实效。
2.增加思政工作经费和资源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思政工作的经费支持力度,尤其是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需设立专项资金,确保思政工作者能够获得充足的资源支持,包括办公设备、宣传材料以及活动经费等[8]。同时,各级政府应定期组织思政工作者参加培训,提升其思政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
3.健全监督考核机制
为保证思政工作的有效实施,需建立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地方政府应对思政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将思政工作的效果纳入乡村振兴绩效考核中。通过量化考核指标,确保思政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有效执行,并激励基层干部更加重视和积极参与思政工作。
(二)加强干部与群众之间的沟通互动,构建信任关系
1.干部深入基层,开展走访调研
基层干部和思政工作者应定期深入到村庄开展走访调研,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和思想状况。通过面对面地交流,干部不仅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群众的思想动态,还可以在实际问题上为群众提供及时的帮助。走访应以“拉家常”的形式为主,以轻松的方式减少群众的抵触情绪,拉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2.建立“群众议事会”制度
为了增加沟通的有效性,可以建立“群众议事会”或“农民恳谈会”制度,定期召集村民参与乡村重大决策的讨论和交流,尤其是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让群众有机会表达他们的意见和建议[9]。通过这种互动方式,群众不仅能够加深对国家政策的理解,还能增强对干部的信任感,促进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
3.加强干部与群众的思想互动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干部与群众之间的互动平台,如微信群、村镇社区App等,方便群众随时咨询政策,反馈问题。这类平台不仅可以作为干部传达政策信息的渠道,还能增强群众参与思政工作的积极性,扩大政策宣传的覆盖面和渗透力。
(三)创新宣传方式,增强思政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1.利用多样化的传播手段
创新开展思政工作的方法,就需要结合农村地区具体的思政工作实际,积极借助先进技术和创新性平台,提高农村思政工作整体水平[10]。在农村开展思政工作时,结合当地的红色历史资源,如革命遗址、纪念馆等,通过组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播放革命电影、邀请老党员讲述革命历史等形式,增强农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情感联系。在定期组织的政策知识竞赛、意见分享会等活动中,可以加入红色文化的相关内容,例如革命历史知识问答、红歌合唱比赛等。通过这种方式,让红色文化成为思政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能增强活动的趣味性,也能深化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
借助抖音、微信、微博等信息化社交平台,发布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内容,如短视频、图文宣传等。通过这些平台展示革命先烈的事迹、传承红色精神的故事,提升农村思政工作的感染力。在重要节日如国庆节、建党纪念日,组织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庆祝活动,例如红色文艺表演、红色故事分享等。通过文化活动与红色文化的结合,让群众在节日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政教育。
2.开展多形式的教育活动
为了增强农村思政工作的互动性和参与感,思政工作者可以创新形式,定期组织多种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首先,可以通过举办“政策知识竞赛”“村民意见分享会”等活动,鼓励村民积极参与讨论与分享。通过政策竞赛,群众不仅能够加深对国家方针政策的理解,还能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习兴趣。而村民意见分享会则为村民提供了一个表达自身诉求、提出问题的平台,加强了村民与政府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增进了相互理解和信任。
在重大节日如国庆、建党日,或者在传统农忙时期,思政工作者还可以结合农村的传统文化,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思政教育活动。例如,利用农村的传统节庆活动,组织民俗表演、歌舞汇演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将政策宣传融入其中,让村民在娱乐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这种形式的活动既能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也能促进政策的传播与普及。
在这些活动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融入红色文化内容。通过组织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如红色经典故事分享、革命电影放映、红歌合唱比赛等,让村民在了解红色历史的同时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结合当地的红色资源,开展革命纪念地参观活动,提升群众的历史使命感。通过将红色文化与政策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深化群众对政策的理解与认同,增强思政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挖掘红色文化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创新农村思政工作的教育内容,可以有效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政素质,进而从精神支撑方面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提供助力。施教内容的创新需要融入时代特征和地方元素,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地区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借助地方性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红色文化和产业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增强农民群体的文化自信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同时需要结合农村法治建设增加法治教育内容和诚信教育素材,全面挖掘农村地区发展过程中关于法律和诚信方面的实际问题、典型案例和先进人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强化农民的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培养农民的诚信观和责任感。此外,需要以符合农民认知、贴近农民生活的方式优化施教内容,剔除枯燥、空洞的纯理论宣讲内容,融入乡间俚语、脱贫致富故事、热点民生问题等农民喜闻乐见的素材,使其在兼具思想性、人文性和趣味性的思政内容学习中提升思想水平、认知能力和文化素养,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新型职业农民。
深入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等特色资源,将其中蕴含的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爱国爱乡等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例如,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节、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农民在参与中感受和传承文化精神。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景观和教育基地,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四、结语
乡村振兴中的思政工作是推动乡村发展、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文的分析可见,当前乡村思政工作存在体制机制滞后、干部与群众沟通不畅以及宣传模式单一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思政工作的实际效果。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三项具体策略: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强化干部与群众的沟通互动、创新思政工作宣传方式。这些策略有助于增强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提升群众对国家政策的认同感与参与度,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持和群众基础。各级政府和基层干部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些措施,确保乡村振兴中的思政工作持续高效开展。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任仲平,张林霞.思政教育促进乡村人才振兴策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4,35(12):268-270.
[2]万朋尧,赵变弟.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农民思政教育路径探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4(06):10-12.
[3]王彦琪.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思政工作的创新路径[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4,35(11):193-196.
[4]董建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思政工作载体创新研究——以江西省Z市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4,4(11):104-107.
[5]韩梦娇.新时代农村青少年思政教育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24.
[6]闫宇豪,曹峰旗.“凝心聚居”:思政工作推动农民集中居住——以上海市为例探索大都市区乡村振兴路径[J].行政科学论坛,2024,11(05):64-70.
[7]农发行信息科技部党建课题组,邵世敏.做好青年思政工作的方法和路径[J].农业发展与金融,2024(05):92-94.
[8]张凤政.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思政工作的方法创新[J].重庆行政,2024,25(02):74-76.
[9]张雨雪.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思政工作研究[D].黑龙江大学,2024.
[10]李静然,李娟娟.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24(03):136-140.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扬中市三茅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