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融双高”的提出是为了提升我国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以提高高校为国家培养综合型核心技术人才,促进高校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应全力提升高校党建实力,增强自身专业性素养,形成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本文对“一融双高”视域下如何提升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进行了探讨,以期提升基层党建在民办高校中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关键词】一融双高|民办高校|党建|政治功能
“一融双高”是民办高校的“关键标志”。近几年来,民办高校在招生数量、办学质量、师资水平等方面均处在稳定增长态势当中。民办高等院校中的在校生数量庞大,在民办高等院校中进行党的建设工作,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要求[1]。民办高等院校要主动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用党组织政治影响力来提升民办高校的公益影响力。
一、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发挥政治功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一样都是在党领导下的高校,也接受着相同的党建标准要求,但是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在领导体制、资金来源、党组织作用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性。在实际工作中,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其党建基础较弱,基层党组织政治作用和先锋作用发挥不足,党建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党务工作队伍稳定性较差等问题尤为凸显。
(一)思想认识不足,对党建概念模糊
部分民办高校认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公办高校应当做的事,民办高校可为也可以不为,所以在开展党建工作的过程中通常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和想法,认为没有基层党组织、没有开展基层党建工作不影响高校的创办与发展;部分民办高校则认为自身的工作体制尚未完全建立,建立基层党组织也难以发挥其作用,反而有可能会成为“累赘”,没有必要增加自身工作“负担”。部分民办高校即使成立了基层党组织,但是对党组织的作用认识不清,导致了党建工作无从下手,或者是存在“畏难”情绪,害怕教师、学生不支持,不能理直气壮地开展党建工作;还有部分民办高校害怕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太强,会导致行政业务工作失去威信,从而对党建工作不支撑、不鼓励。
(二)党建意识不强,工作方法落后单一
随着主题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民办高校对党建工作越来越重视,但是,我们不得不看到,这种重视多流于表面,对党建工作的认识不够,对其中深意未能全面了解。正因为如此,导致民办高校党建在实际工作中,没有起到正确的思想引导作用,民办高校内部未能形成以党建为指引的工作氛围,对高校文化和师生凝聚作用发挥不大。民办高校的管理者大都将高校办学发展与党建工作分离开来,没有形成“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形态,最终导致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成为民办高校发展的薄弱环节,不能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党组织的党建引领作用。在开展党建工作的过程中,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整体而言,就是在党建的整体管理工作方式上缺乏创造力和亲和力。传统的党建工作方式固然有其优点,但是已不再适用于现阶段民办高校发展的实际,盲目使用过去的老方式老手段,不推陈出新,不仅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甚至可能激化矛盾,使得人心涣散,非常不利于民办高校的发展。
(三)党建管理不严,党员教育不规范
由于民办高校带有“私有”的性质,在日常管理中更多的是校长或董事说了算,不能由党组织决定党员的调配与管理。一方面由于民办高校中基层党组织的党员绝大多数都是师生,课程一般较多,难以有时间参加党组织活动,能按照要求正常开展党组织活动的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的党员流动性较大,人员不稳定,导致了党务工作力量比较薄弱。这都影响着民办高校对党员的教育管理。
二、探索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新路径
(一)强化理论武装,增强师生坚持政治方向的坚定性
民办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发展与学生发展实际,创新丰富学习方式,让理论武装“有意义”更“有意思”,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提升民办高校整体的政治意识[2]。一是为教研室建立“红色图书角”,方便教师“随时学”。在进一步规范集体学习的基础上,将学习读本放入教研室教师身边,把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渗透到教师工作生活间隙,有效化解教师上课时间分散、不便于高频率集中学习的矛盾。二是建立“家门口体验式”学习模式,方便师生“随时学”“随地学”。鼓励师生就近就便参观“家门口”红色教育基地、走访先进典型人物,引导“发现身边的榜样、学习身边的榜样”,实现从“被感动”到“见行动”,争做建功新时代的“领航雁”。比如西安明德理工学院开展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等推优活动,隆重表彰先进,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新的良好风尚,形成创先争优的良好局面和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强大战斗力。三是构建“1+1+1”学习模式,方便教师“深入学”。鼓励教师、专科生、本科生党支部大交叉、大融合,实现教师领学、学生跟学,交流互学、教学相长,有效化解“熟面孔”“老套路”等单调枯燥学习方式问题,推动学习教育“全覆盖”,促进深学深悟,知行合一。
(二)构建大局观念,增强维护党的领导的自觉性
突出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构建深度融合的领导机制。基于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之间本质性的区别,民办高校要维护党的领导的自觉性,从大局出发,抓紧抓牢党建工作责任制“牛鼻子”,推动“一岗双责”的落实落细,以制度体系、意识形态工作体系、思政工作体系、考核工作体系和“党建+”工作体系等“五个体系”建设为抓手,健全校长书记负总责、党委委员分工抓、支部书记直接抓、党员同志自觉做的“四级党建责任体系”,强化书记的“主责”意识、委员的“主动”意识、党员的“主角”意识,确保党委做到“五个到位”、支部做到“七个有力”,从而保证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在意识上、行动上都有所提升。
(三)创新组织建设,增强坚守党的阵地的战斗性
民办高校更多的是以“私”为主,在党建阵地建设较为薄弱,堡垒作用不强。为了进一步提升民办高校的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就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只有如此,让党员有所“依”。一方面可以瞄准“低年级学生党员少”“学生党支部频繁更设”等问题,学院党委纵向建立支部,并通过师生共建打通“隔离墙”,形成“传帮带”,强化基层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事业发展攻关项目和重点工作增设临时性党组织,比如成立乡村振兴青年临时党支部、工程认证党小组、一流专业建设党小组等攻关项目组,将独立的“战斗堡垒”链接为协同作战的“攻坚兵团”,让组织体系实现有形、有效双覆盖,扩大党组织在各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学院党委要发挥好把方向的“方向盘”作用、谋大事的“主心骨”作用、保稳定的“定盘星”作用、促发展的“催化剂”作用,当仁不让地从“融合”着手“深谋远虑”,为末端党支部绘蓝图、明方向,指路经、教方法,让党支部和党员们快速尝到融合“甜头”,从而激发出融合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四)探寻载体建设,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性
民办高校要充分发挥新型媒介的作用,将党内政治生活丰富起来,让师生党员在活动中了解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作用,并将这一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一是可以根据在“学科组”“课程组”“科研团队”等新兴领域和重点工作上建立党支部、党小组的有益经验,大力发挥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教育功能,结合学科专业特色,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作为推进“一融双高”的重要抓手,着力探索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方法路径。二是支持鼓励基层党支部以“一系一品”特色党建品牌创建为举措[3],主动对接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和当地发展规划。通过参与当地的党建品牌活动创建,密切与现代企业、重点企业的联系,打造“一品”联“多点”的“党建品牌矩阵”,强化党建引领作用,为学科专业建设“破冰开路”,最终实现“一融双高”。比如民办高校可以组织师生组建“志愿团”“服务队”,走进当地民营企业、公办企业,走进社区、农村,为企业服务、为群众服务,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见识,也能提升高校的知名度。再比如可以与偏远山区建立“人才实践课堂”,让师生在节假日期间前往当地开展社会实践,让师生党员在服务乡村产业发展同时,对世情、国情、党情也有更深层次的认知,有力推进党员教育的统筹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民办高校要因地制宜,切实彰显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要坚持问题导向、守正创新、系统构建,强化“校-地-企”协同合作意识,构建组织联建、资源共享、人才联育、发展联动,共同搭建起技术交互、人才引育、产业发展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针对重大战略科研专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领域,探索组建创新联合体、服务联合体等,最大限度激发调动三方积极性,在发展共赢上实现互促互进。
(五)强化队伍建设,增强完成党的任务的创造性
民办高校要选优配强支部委员会,选好党支部书记,把党支部委员会建设成攻坚克难、推动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以提升党建工作的创造性与活力。可以从基层党组织中选拔“红色领头雁”,并选好或配强民办高校的各基层单位党组织书记,如学校党组织书记可由辅导员、优秀党员本科班主任等担当,由优秀高校的共产党员担当支委书记等;有序推进交叉任职,鼓励党员系主任兼任党支部副书记、党支部书记兼任系部副主任;建立健全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后备人才长效培养机制,在后备人才中选择政治能力、组织能力、专业能力过硬的优秀人才重点培养,以中坚力量的形式突出培养,以实现人才的支撑力。
党建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对党建工作质量有着深层次的影响,是创造性完成党的任务的保障。民办高校拥有着一批优秀的综合性党建工作人才队伍,对其党建工作的发展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4]。首先,民办高校对党建工作人员开展定期的思想理论教育,以增强党建工作者的先进性和政治力。其次,对党建工作者开展专业知识的训练,以增强党建工作者的专业性和主动性。最后,要提升党建工作者信息化程度,以提升党建工作人员的执行力和共享力。只有具备政治性、专业性、技术性的综合党建工作者,才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当代党建工作和民办高校“一融双高”发展的需要,党建工作者要注意在不断提升自身党建能力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对党建工作的相关知识进行分享和展现,以提升高校整体的党性觉悟,促进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在“一融双高”建设中得到创新与发展[4]。
(六)构造党建合力,增强联系服务群众的紧密性
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政治力是天然存在的,在开展民办高校“一融双高”工作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凝聚力和政治影响力这两大优势,积极主动与教师职工谈心谈话,了解教师职工思想动态,关心教师职工生产生活情况,深入解决教师职工的困难和问题,以激发教师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另外,党建工作讲究奖罚分明,民办高校要将教师职工的平时表现、工作能力综合考虑,并与教师职工的岗位升职、薪资待遇相结合,以激发教师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动能,进而激发教师职工的凝聚力和政治力,通过教师职工的共同努力,助推民办高校持续性发展。例如武汉东湖学院“校医合作”模式开通了医疗服务绿色通道,可为师生提供高效、便捷的医疗健康服务和心理健康服务,希望双方在合作中不断推动创新、整合优势资源,共同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医合作”品牌。通过党建引领,打通多条“党建+”渠道,让师生党员在党的关怀下,主动作为、积极作为,有效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
三、结语
要深入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需要基层党组织的积极引导和规范,灵活运用自身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积极引导师生党员向党看、跟党走,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政治能力和业务水平,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人民利益做好先锋模范作用,进而实现社会整体层面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李庆娜.“一融双高”视域下强化民办高校教师党支部政治功能路径研究[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第六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大连艺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2023:4.
[2]翁琳源.以擘画“一融双高”新篇章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J].中国军转民,2023(21):106-108.
[3]缪晓慧.艺术院校“一融双高”党建品牌实践[J].文教资料,2023(13):97-100.
[4]李雪铭.“一融双高”推动学校事业发展[J].共产党员,2022(17):37.
(作者简介:柳丹,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分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