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核科技创新论坛在京成功举办 共话未来核能发展新方向

2024-12-06 00:00:00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10期

2024年核科技创新论坛在京成功举办 共话未来核能发展新方向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为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庆祝核工业创建70周年,10月12日,以“核力汇新能,创新引未来”为主题的核科技创新论坛在京成功举办。本次论坛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加快推进核科技创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关键时期,传承弘扬新时代核工业精神,积极探索核能与核科技创新未来发展的新思路、新方向,在新征程上推动我国核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核工业强国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叶奇蓁、于俊崇、王国法、罗琦,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国安,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副主任颜晓虹,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副局长冷雨欣出席论坛。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姜胜耀副校长,中国核学会秘书长刘建桥出席论坛并致辞。科学技术部前沿技术司,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国家能源局核电司、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中国核电发展中心,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系统工程二司、科技质量司、核技术支持中心相关领导,相关中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核学会、行业协会等240余人参加论坛。中核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辛锋出席论坛并主持高峰对话环节。中核集团专职外部董事陈国庆先生出席论坛。

论坛设置主办方致辞、大会报告、新书发布、主旨报告、高端对话等环节。姜胜耀在致辞中总结了清华大学在我国核工业发展历程中取得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成就,表示清华大学与中核集团历史渊源深厚,长期建立紧密合作,新时代将持续发扬核工业精神,加强双方的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人才交流,为我国核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刘建桥表示,中国核学会一直以来坚定支持中核集团在核科技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未来将致力于推动核科技的发展应用、教育和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工作,更好发挥核科技创新发展桥梁纽带作用,为推动核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大会报告环节,于俊崇院士作“传承‘核工业精神’,担负好新时期使命”专题报告,带领大家共同回顾我国核工业从无到有的艰苦创业历程,勉励新一代核工业人要持续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和新时代核工业精神,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和决心不断攀登核科技高峰,助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论坛主旨报告环节精彩纷呈。围绕核能在“双碳”目标和新型能源体系构建中的作用、核能“三步走”战略、多能协调发展、核能综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核领域深度应用等前沿热点话题,江亿、王国法、罗琦3位院士分别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见解,为与会者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启迪和参考。

在辛锋主持的“未来能源体系中核能的协同布局发展与科技创新”高峰对话中,4位院士和2位行业顶尖专家分别就新形势下更好推动核能“三步走”战略走出成效,核能多用途利用如何更好在新型能源体系中发挥作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核领域的应用及与核科技创新交叉融合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新质新域和颠覆性技术领域如何部署核科技创新的前沿方向,核能自主可控和大规模发展需关注的关键问题和创新方向等议题发表了真知灼见,为探索核能与核科技创新未来发展的新思路、新方向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院士、专家们表示,核能“三步走”战略的实施将引领我国核能事业迈向新的发展高度。为进一步抢占战略制高点,应高度关注核基础研究、材料、核能综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标准体系、监管体系等重大问题,加大科技研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推动核能积极安全有序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核强国建设目标贡献力量。

辛锋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回顾是为了更好地出发,缅怀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在“纪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庆祝核工业创建70周年”之际,举办此次核科技创新论坛意义重大。我们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继续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和新时代核工业精神,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大力协同,发挥全系统、全行业 “整体·协同”优势,携手攀登核科技高峰,不断推动核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不断构筑“双碳”目标实现的“核引擎”,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与会各方表示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凝聚行业共识,一起探讨核科技创新赋能核能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积极探索核能与核科技创新未来发展的新思路、新方向,为推动核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和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次论坛由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中国核学会联合主办,中核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核集团-清华大学核能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承办,得到了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来源:中核集团)

完全自主!我国掌握这一技术!

近日,中核集团原子能院成功打通了低温精馏法分离硼-10同位素的全套工艺技术流程,并稳定产出了丰度达70%的富集硼-10产品,标志着我国掌握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温精馏分离硼-10同位素规模化技术。这对于推动新质生产力和相关产业发展、增强我国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和核能安全性需求的增加,推动了核电站建设和运行中对硼-10的需求,面对我国硼同位素规模化生产水平滞后的现状,原子能院深耕稳定同位素分离技术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在国家国防科工局和中核集团的支持下,原子能院开展“低温精馏法分离硼同位素工程技术研究”项目研究,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胡石林担任负责人。

胡石林团队不畏艰难,勇攀科技高峰,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集智攻关,创新性地研发了一整套先进的硼-10同位素分离工艺,成功建立了低温精馏法制备硼-10的全流程台架装置,实现了连续稳定运行,并稳定产出了丰度达70%的富集硼-10产品。

硼-10具有卓越的中子吸收特性,在核工业技术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硼-10酸是硼-10的重要产品之一,天然硼-10的丰度只有19.8%。在核电站中,富集硼-10酸的使用可大幅减少硼酸的整体用量,有效降低硼酸结晶的风险,减缓对冷却系统的腐蚀,从而提高核电站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来源:中国核工业集团官网)

成功试飞!中国电科14所创新研制国内最轻最小雷达光电一体化对地感知系统

近日,中国电科14所雷达探测感知全国重点实验室无人智能团队创新研制国内最轻最小雷达光电一体化对地感知系统,实现首次实装挂飞。

无人机是“低空经济”的核心关键,中小型无人机载传感器组网,可对重点区域形成精准、立体、实时的感知覆盖,大大拓展对近地面空间的利用。“现有无人机载传感器各有‘缺陷’,比如,光电传感器容易受光照和能见度影响,无法在云层遮蔽、烟雾沙尘等恶劣天气进行监视,传统合成孔径雷达成像速度慢,无法监视运动目标。”技术专家表示,针对看不透云雾、抓不住目标、装不上无人机等痛点,无人智能团队创新性地将轻小型毫米波成像雷达、可见光、红外多谱段传感器进行一体化集成,综合毫米波雷达的高穿透性与快速成像优势、红外的热效应感知优势、可见光的高分辨优势,实现多模态特征融合感知,极大提升环境适应性、重点目标跟踪鲁棒性。

通过本次实装挂飞,系统充分验证了多模态成像与一体化感知能力。后续,团队将继续创新突破,推进系统迭代和应用拓展,使系统更好满足低空无人感知网络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高时效、高自主探测需求,适用于雨雾、灾害、低光照等恶劣条件下的环境探测、车流监控、重点目标跟踪,为交通监控、应急救援等领域提供精准信息来源,助力我国低空经济产业与生态发展。(来源: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官网、中国电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