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智障儿童是智力较低的特殊群体,社会适应能力较差,接收知识能力也低下,只靠学校的培育往往不能完全达到效果。因此,我们必须要采用学校的课堂教育和课后教育融合的方式,达到提升教育质量的目的。文章对学校课堂教育和课后教育融合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索,以期更好地提升培智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课堂教育;课后教育;培智教学
学校作为教育集中场所,是学生沟通社会的基石。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但课后教育也是关键所在,是连接课与课的链条。在链条中也要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跟踪教学,与家长进行联动教学,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实施精准康复手段,为学生奠定身体基础。同时注重学生行为习惯,以适应社会,追求高品质发展。
一、学生的课后教育
(一)课后教育的理念
课后教育是由课内完成书本知识教育与校外完成知识实践的过渡教育阶段,三者结合方可称之为整合知识。
课后教育可广义理解为课间教育与课后校外教育。课间教育在于课与课之间的活动时间,课后校外教育主要在于放学后的社会与家庭教育。
(二)课后教育的意义
教育是由课内书本知识、校外实践知识以及课后加工融合知识为链条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而课后教育在体系链条中占有独立的功能,它是将课内与校外、知识与时间相融合的一个关键点,是整个教育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 课间教育
首先,在特殊学校中,学生存在特殊性,在上课时经常出现注意力分散、多动、情绪失控等特殊情况,从而使课堂教育难以开展,教师上课节奏会受到影响。在此时我们就应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后,利用课间时间以游戏、音乐欣赏、零食鼓励等形式完善课堂中学习的内容。此时课后教育重点课间教育就起到了巩固课堂知识,链接实践的作用。
其次,针对学生的特殊性,例如一些智力发育迟缓,有唐氏综合征、脑瘫等症状的学生,不能很好地自理生活,我们就要利用课间时间教会他们如何如厕、洗手、洗脸、穿衣服、穿鞋子等日常生活知识,使其逐渐学会并利用这些知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独立起来。
最后,教师可以利用课间时间合理计划安排,带领学生做游戏、编歌曲、听音乐、节日活动、参观校园、打扫卫生、校园内超市购物等室外活动,让学生逐渐了解外部环境,适应社会生活,从而使学生自立自强,在探索中适应社会与成长。
2. 课后校外教育
课后校外教育区别于校外教育课,它是在学生放学后在学校以外的这段时间的教育,往往课后的教育更容易使学生得到成长,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外部环境影响学生的心情与态度。
首先,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影响学生的心情,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学习思维,刺激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适应社会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反之,恶劣的社会环境会使学生自暴自弃,丧失独立自主意识,使其陷入恶性循环。
其次,放学后的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家长的言谈举止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发展。例如,我校培智四年级一学生,将腿抬到椅子上盘膝或者将脚翘到桌子上,需要教师反复纠正,后经过教师询问得知,孩子父亲在家经常有盘腿、翘脚等不良习惯,学生因此养成不良习惯。教师在了解情况后,悉心与家长沟通,要求家长加强对孩子的正确引导,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沟通后,家校联动结合,很快并彻底将学生的陋习纠正过来。此类案例比比皆是,这能反映出家庭教育也是课后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课后教育的意义非常重大,在校内课间起到书本巩固的链接作用,还在校外起到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结合链接的作用。在良好的链接环境下,课后教育起到巩固的作用;在恶劣的环境下,课后教育起到引领矫正的作用,不同阶段发挥出不一样的光彩。
二、现阶段学生课后教育
自2001年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现阶段的课后教育把重点放在了学生责任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不足的情况上,专门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此用来填补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等课内体系的漏洞。
但经过实施证明,实践应用与所学知识依然无法相连接,依然存在割裂。在学校的教学中,在康复训练课上,教师利用丰富的理论知识指导学生进行康复训练,按课程标准上完一节课。可在授课以后,以智障儿童的整体认知来说,一节课的知识在课后得不到巩固,强化认知,回到教室大集体后依然会重复以往的生活习惯,需要教师在下一节课时重复相应的流程。看似课程教学很完美,实则起不到明显的效果。这就引起我们的思考,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就是因为教师没有深入考究智障儿童的特点,没有在课后与其他老师、家长沟通。教师应在课后与其他老师、家长一起探究,共同巩固学生在康复训练中学习的知识,一起在课间、在家里强化练习,做到家校结合,共同为学生巩固知识做出努力。
课后教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接着课内知识又联通着校外的实践。从课内知识到校外实践这个链条的形成,我们要让学生做到从“学会”转变到“会做”,逐步形成“知道—会做—创建”完整的链接。教师、家长要发现与开发其成长的链接,为特殊学生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三、课后教育的发展形态
课后教育承接着课内教育,联通着校外实践,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点,所以课后教育应发展为教育形态的更高级层次。在特殊学校这个群体中,学生不能自我主导与反思自己的缺点,在学校是要靠教师的细致观察,分层教学、分层解剖,再统一探讨。在校外要与家长相互配合,好的要及时表扬,不好的要及时纠正,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和家长也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抓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此时间并不是课内知识的延伸,而是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下逐渐渗透,既不强加给学生课余负担,又可以促进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双向奔赴,共同培育好学生。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化产品普及是提高课后教育的一大推进动力,不仅可以解决上课难的问题,又可以通过电子平台了解到最新的教育发展方式和特殊学生的康复技术。通过电子平台加强沟通联系,讨论、分享成功案例,也可以让教师通过视频远程指导家长,引导学生进行复习训练,增强学生课堂知识的巩固效果,使其在家中也得到较正确的学习、训练方式,达到家校远程融合教育。
特殊儿童也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特殊儿童的教育也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特殊儿童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在课内着重教导,还要在课后时刻关注,在响应国家“双减”政策的前提下,高质量完成学生的全面性学习。在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培养自信,在快乐中面向社会,走向美好的未来。
总之,不论课内教育、课后教育、实践教育,还是分层教育、家校融合教育,最终的目的都是让特殊儿童走向社会,为学生自身发展定方向,使其安全、稳定的发展。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倡导社会正视特殊群体,为特殊群体献多一点爱心,加强融合教育,使更多的特殊儿童能够在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培育下走出精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1]程巧兰.慕课模式(MOOC)在中职数学中的实践教学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5(23).
[2]高凤吉.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努力提升德育效应[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