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作伴好还乡

2024-12-05 00:00:00张小末
江南诗 2024年6期

杜子美老先生写下这句诗的时候,定然不晓得会被我用来形容这次“首届国际青春诗会”,2024年7月19日—25日,杭州、北京两地在最炎热的时节里,来自金砖十国的诗人们用彼此最火热的青春共同书写了一场关于诗歌的盛会。

18日晚,我处理完公事,匆匆收拾行李,至浙江宾馆报到,打开精致的会务手册,行程安排一目了然,细细读了本次参会诗人的诗歌合集,作为一个隐匿于人群中的诗人,这几乎是我第一次参加如此正式的诗会,也因此对未来几天充满期待。

19日上午,在杭州当地诗人的陪同下,全体诗人坐大巴前往西湖,再乘船至小瀛洲。

小瀛洲是西湖最大的一个岛,位于湖心,岛上有“三潭”,相传苏轼疏浚西湖后,在湖中水深处建成三座瓶形石塔。我客居杭州多年,到岛上也不过二三次,赏“三潭”之景最佳时机是仲秋时节,皓月当空,可以同时观赏到空中月、水中月、塔中月,故而又名“三潭印月”,是西湖十景之一。

而今夏日,诗人们用一元纸币打卡“三潭”景观,流连观照,经开网亭、迎翠亭、花架亭、御碑亭、康熙御碑亭、我心相印亭等几座造型各异的亭子,九曲桥深,花木扶疏,一步一景,倒也一派幽然之意。

小瀛洲返回后,诗人们分为两组,一组至西泠印社学习刻制“吉”字印章,一组拜谒白苏二公祠。我与杨碧薇是初识,却也一见如故,拜谒两位前辈诗人兼“杭州老市长”——苏轼和白居易之后,悄悄从白苏二公祠出来,沿着中山公园的湖畔走了许久。

许多城市都有中山公园,杭州这一处公园建在清朝御花园原址上,与孤山融为一体,是观赏西湖风景的绝妙之处,7岁那年初来杭州,最早认识的公园便是这里,我习惯性唤作“孤山公园”。

张岱在《西湖梦寻》中这样写:“《水经注》曰:水黑曰卢,不流曰奴;山不连陵曰孤。梅花屿介于两湖之间,四面岩峦,一无所丽,故曰孤也。”

梅花屿便是孤山。孤山不高,38米,但孤山是杭州人文精神的聚集地,所谓“钱塘之胜在西湖,西湖之奇在孤山”。

孤山的南面有文澜阁、浙江博物馆孤山馆,山中有西湖天下景、西泠印社,东北面有“梅妻鹤子”,西面有秋瑾墓。从山上远眺可见雷峰塔、城隍阁、苏堤、玉皇山、北山路、保俶塔。山间植物多样,春有樱花、夏有碧荷、秋有红柿、冬有梅林。

我每年必来孤山,雨天来过,晴天来过,人影姗姗的夜晚也来过,赏梅,理理在浊世里谋生的混乱思绪,凭吊那些逝去的高洁之人,也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一个隐世的书生/在此地栽梅养鹤,终身不仕不娶/他的孤独/如今在一座小小的墓地内……

此时正是荷花盛开之时,我与碧薇姑娘沿着湖畔一路迤逦而行,荷随风动,风送清香,裙裾飘扬,转而至白堤,想起自7岁那年,第一次来过孤山,便成了心头的挂念,倒也不觉日头炎热了。

复一日,7月21日,去富春江。参观富春山馆、郁达夫故居之后,午后,我们登上了“富春山居号”游船。

原本的安排是看越剧表演,部分诗人进行朗诵。在诗人梁晓明的倡议下,加了所有诗人即兴创作题为《在中国富春江上》诗歌的环节。

“一川如画,一川诗情。”我突然想起了这句话,富春江有画家黄公望的山居,有隐者严子陵的钓台,是郁达夫家门前的“一川如画”,富春江畔的人们有着谦逊的品格,而这条江腰肢柔软,一派散淡问隐的气质。

规定每人限两句,但美好事物给予人们的澎湃诗情超越了国度,更超越了语言,有人在此刻写下诗句,有人在此刻歌唱:河流在葡萄牙语里也是一个动词/它意味着微笑流进了嘴里/该怎么形容你/古老的朋友/碧绿如玉/我是尼罗之子/今天却沉醉于富春之上……

复一日,赴京城。7月23日,“望长城内外”诗歌朗诵会在慕田峪长城脚下举行。巴西诗人西达·佩德罗萨、安娜·鲁什、朱莉娅·汉森、卢比·普拉特斯、蒂亚戈·莫赖斯,俄罗斯诗人安德烈·切尔卡索夫,印度诗人普里特威拉杰·陶尔,南非诗人姆多利西·涅祖瓦,沙特阿拉伯诗人哈特姆·谢赫里,埃及诗人谢里夫·沙斐伊,阿联酋诗人谢哈·穆泰里等,以及中国诗人卢山、李啸洋、杨碧薇、张二棍、肖水、赵汗青、余退等,逐一朗诵了自己的诗歌,诗人余退还即兴创作了一首诗,献给巴西女诗人西达·佩德罗萨,获得了一个热烈的拥抱。

我为大家朗诵的是《樱桃》,这是一首写于早期的诗歌。朗诵完毕后,我想了想,用英语说,这首诗还有另一个名字《The Story of a Girl》, she is me, she is you。

诗会结束后,我遇到了南非女诗人盖蕾娅·弗雷德里克斯,她表达了她对这首诗歌的喜欢,我们一起合影留念,我想这是基于女性的共鸣。

这几日,行程紧凑,参观访问、诗歌唱和、学术交流,每天都在辨认新鲜的面孔,每天都在吸收新鲜的知识。7月25日那天,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内激动人心的座谈更令人难忘,纸短情长,远非我的笔力所能表述完整。

当青春诗会落下帷幕,我重新回到日常,回到一个国企职员的角色里,回到一个区作协秘书长的角色里,回到一个隐秘的诗人身份里,似乎是结束了,但又远远没有结束。

让我更为感动的是,这一场高规格的国际性诗会,并不仅仅是与会诗人的荣光,随着关于诗会的新闻报道不断推出,杭州几位耄耋之年的老人纷纷写下诗句,又为与会诗人的作品写下阅读札记,我久久地为这些诗会的“周边”感动着,青春其实并没有年龄的界限,而诗歌更是跨越一切人性的表达……

那么,诗歌不朽,青春不朽!

作者简介:张小末,女,本名陈超,浙江省作协会员,浙江省新荷人才,杭州市青年文艺人才,习诗与散文,著有个人诗集《致某某》《生活的修辞学》,作品散见《诗刊》《北京文学》《江南诗》《山西文学》等刊物,入选一些年度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