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份遗嘱背后的吴波人生

2024-12-05 00:00张美珍赵小励
党史纵览 2024年11期

在财政部的档案室里,珍藏着新中国第五任财政部部长吴波的两份遗嘱。

第一份遗嘱立于2000年,内容是:

我参加革命成为一个无产者,从没有想过购置私产留给后代。因此,我决定不购买财政部分配给我的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4号楼1101、1103两单元住房。在我和我的老伴邸力过世后,这两单元住房立即归还财政部。我的子女他们均已由自己所属的工作单位购得住房,不得以任何借口继续占用或承租这两单元住房,更不能以我的名义向财政部谋取任何利益。

我去世后后事从简,不发讣告、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火化后骨灰就地处理不予保留。

立遗嘱人:吴波

见证人:王沈京梁志义

家属:吴本宁裘企阳

吴威立吴本立

2000年10月9日

第二份遗嘱是2003年写给时任财政部部长项怀诚的,内容是:

怀诚同志:

我的后事请按我的遗嘱办理,一切从简。

我在遗嘱中要求我的子女不要向财政部伸手,也请部里不要因为我再给他们任何照顾。在我老伴邸力过世后,我的住房必须立即交还财政部。财政部也不要另外给他们安排、借用或租赁财政部的其他房屋。他们有什么困难,由他们找自己所在的工作单位解决。

我指定我的三子吴威立做我的遗嘱执行人,由他负责和财政部联系。

顺致

问候

吴波

2003年1月26日

2005年2月20日,吴波走完了他99年的人生。当日下午,全家儿孙聚集合议,一致表示尊重父亲“的遗嘱,郑重地在《退房申请》上签名,递交给财政部派来的负责同志,将吴波生前居宅全部交还了国家,唯一留下的只有一张3万元存款的存折,别无长物。

吴波,1906年出生于泾县茂林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1939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941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转战于陕甘宁、晋察冀、华北解放区,长期供职于保障供给和财经战线,曾任新中国财政部第五任部长。1980年,他主动从部长职位上退下来,出任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兼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始终保持革命优良作风,严于律己、严以治家,廉洁奉公、克勤克俭。他的情操品质至今仍为家乡人民啧啧称道。正如他自己所说:“面完达摩十年壁,换得金刚百炼身。今日灵山问证果,此生犹愧净无尘。”

厉行节约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和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时任财政部副部长的吴波常对大家说:“虽然财政部每年有千亿元的资金,但都是税务员们从纳税人那里几元几角甚至几分钱收上来的,是人民的血汗钱。为国家节约每一元钱,应当是财政干部必须具备的素质。”

在吴波的观念中,勤俭节约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克服各种困难、走向胜利的法宝,是发展壮大国家财政的重要基础。

吴波任部长期间,正是国家财力十分吃紧的时候,他提倡财政部带头厉行节约。当时,财政部的办公条件很艰苦,夏天炎热,总务处要给他配电风扇,他坚持不要。他的会客室陈设十分简陋,只摆放着一些书和花草。会客室的沙发又破又旧,还带着补丁,总务处多次提出为他更换,他都不同意,说补补还可以坐。身为财政部领导,吴波一生不知管过多少钱,但他心里始终装着国家和集体,将个人的利益压缩到最小。在他看来,当领导的一“大方”,风气就会变坏;相反,节省下来的钱,就可以帮助困难的职工群众。

中国建设银行原副行长赵玉琢说:“作为一个财政部长,吴波精打细算是出了名的。”三年困难时期,财政部为了保证食堂的蔬菜供应,决定用栅栏围一块空地种菜。当时行政司准备花200元建竹篱笆墙,请吴波批准,他却批示要重新计算,看看是建竹篱笆墙省钱还是拉铁丝网省钱。结果算出拉铁丝网能省20元,他就要求把竹篱笆换成铁丝网。改革开放后,出国的人多起来了。1979年,赵玉琢跟一个外贸考察团去了美国,回来后建议吴波也出国去看看,吴波却说:“我年纪大了,先进的东西看了也学得慢,还是叫年轻的同志先出去学吧。出国费用很高,能省就省一点吧。”

清正廉洁

1978年春天,吴波带领有关司局一行前往江苏无锡调研。适逢星期日,大家商定去观赏太湖风光,正要出发,见一行当地官员已等候陪同。吴波一看,认真说道:“我是第一次来无锡,所以赞同去太湖看看。你们是一地之主,太湖去过多次。今天休息,哪家都有点事……就不要都跟着了。”最后仅留无锡市市长一人陪同。

中午,吴波提出回招待所用餐,市长告知已在太湖饭店安排好了用餐。见餐桌上摆放了很多菜肴,吴波犯了难,不吃吧,菜已上桌,况且这么多人又该去何处用餐?吃吧,影响又不好。犹豫之后,他决定先与大家一起用餐。餐后,他让秘书向酒店交付了5斤粮票和50元餐费(按当时规定,出差人员每日三餐,粮票1斤,餐费1.5元)。吴波作了说明:“付费目的是不让酒店记我们的账,我们8人费用,已大大超过了规定。”

1980年4月,吴波主动从部长职位上退下来,组织上安排他去黄山疗养。途经合肥市时,安徽省财政厅负责接待并招待晚餐。谁料第二天,吴波便让秘书到省财政厅办公室交付餐费现金20元。

之后,省财政厅安排吴波去黄山,吴波却声明“两个不准”:不准派车接送、不准派人陪同,坚持要买票乘长途班车或乘火车前往黄山。这让省财政厅的领导深感为难,后经再三说明,最终派一名因公出差徽州的普通干部开面包车载上吴波等人顺道伴行。

到黄山后,随行秘书照章登记办理各项手续,吴波偕夫人入住疗养院。安排停当之后,秘书返京途经合肥,按吴波之嘱又向省财政厅交付了40元汽油费,同时转达吴波的意见:疗养期间,不让省厅和徽州行署财政局去人看望与馈赠礼品。一个多月后,吴波夫妇结束疗养返京,在途经芜湖时,想绕道宣城(吴波年少时曾于宣城水东镇当学徒)探视一下,再回久别的故乡泾县。吴波仍然不让省财政厅派人接送,坚持买票乘长途班车前往芜湖,再乘坐火车前往宣城。到了火车站才得知宣城客运不通,吴波为之怅然,旋即改变方向,购火车票经南京转返北京。

吴波少小离家,阔别故乡逾60个春秋,莼鲈之思,时萦于怀。为实现回乡探视愿望,几经筹划,1981年6月,吴波与夫人邸力结伴偕行,回到了根生土养的故乡泾县茂林。村里人都知道他之前是财政部部长,又是背井离乡多年后第一次返回故里,本以为会有地方和部门官员迎送陪同,可眼前只见三人同行,轻车简从,自行入住旅社,人们大惑不解。原来,吴波行前已与省财政厅领导约法三章,不让陪同、不让接送。吴波夫妇衣着朴素、举止谦和,没有一点官架子,待人“小意”(泾县方言,称人谦逊),不经意间就走近了群众。在家乡,吴波遇到年少时共读村塾的同学吴本科,二人久别重逢,感慨万千,讲往事、谈变迁、忆师长、话“奶娘”。吴波感怀赋诗:“去时乌头归白头,白头喜见少年游。村廓依稀今又是,物换星移六十秋。”返乡数日,他只与当地县乡领导短暂会见,谦虚慎言,以示礼仪。离去时,二老也不事声张,悄然告辞乡亲。途经茂林时,他们特意前往云岭瞻仰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抚今忆昔、缅怀先烈,吴波又赋七绝一首:“义师受阻万山群,争说江南新四军。今日神州齐奋起,愿将四化慰忠魂。”随后,他仍由随行秘书陪同自费乘车返回北京。

修身持家

吴波不仅廉洁奉公、严于律己,也修身持家,立下诸多家规,如:不做寿、不送礼、不受礼、不宴请、不装修住房、不置固定资产等。所在单位按规定发给他的护理费,他不让领;发给副食品,他不让拿,弄得秘书与财务十分为难。同事们半开玩笑半带认真地说他“无视制度,以言代法,搞特殊化”,吴波却笑着说:“特殊就特殊,不在乎这顶帽子。”他自身生活朴实节俭,不吸烟、不喝酒、不打牌,甚至连洗菜涮碗用过的水,都要留着冲厕所。

20世纪80年代初,吴波寓所位于北京西四大酱坊胡同。此处为一处普通的四合院,房舍陈旧,且不宽敞,与外人想象中的部级领导住房大相径庭。屋里能见到的除了装满书籍的几个书柜和两对旧式茶几木椅、旧沙发外,别无陈设,简陋至极。部里每次要给吴波装修住房,置换破旧家具都被他拒绝了。就这样,他在老旧宅一直住了40年,直到后来房管部门测定该房属危房,需大修,吴波才迁往重新分配的万寿中甲11号院。

吴波生活十分朴素,一身普通面料的中山装穿了20多年,睡衣也穿了几十年,补了又补。日常就穿布鞋,一副老花眼镜盒表面绒布破得露出铁皮,仍旧照用。他用的车不上档次,去中南海开会常被门卫挡在一旁,司机建议换用“红旗”轿车,他坚持不换,诫勉司机说:“能坐就行了,进去不影响开会就成,人家‘看车待人’,有什么好计较的。”

1986年,时任国务委员兼财政部部长王丙乾提议,由他和项怀诚等几位副部长每人拿几十元凑份子,为吴波庆祝80大寿。吴波坚决不同意,他说:“等10年到90岁再讲吧。”生日那天,他担心会来人给他祝寿,一早便让司机开车送自己去西郊公园待了大半天。

吴波以良好的家风家教,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品性。他深爱着自己的子女,对他们既关爱备至,又严格要求。他一有机会便和孩子们一起吃饭,并向他们讲述春节时在中南海和毛泽东一起开会,大桶捞面条吃的情景,以老一辈革命家的优秀品质教育子女。吴波非常重视子女的品德修养,言传身教并要求严格,从不因自己身居高位而给子女们带来“便利”。他强调“男儿志在四方”“路要靠自己走,不能依靠父母”,要求子女坚决服从组织安排,“绝不允许打着他的名号在外办事”。大儿子初中毕业便去甘肃支边,当地条件艰苦,自不待言。许多同去的北京青年回了城,吴波则鼓励儿子坚持扎根,儿子就这样从办事员干到县公安局局长退休直至病故。老二从学校毕业入伍参军,1958年随部队去了北大荒。部队原本准备让他锻炼半年便将其调回城里,吴波获悉后立即提出起码锻炼两年,不让提前调回。老三也下放去北大荒的农垦单位当教师,生活艰苦。其余的子女也是如此。

吴波虽自持节俭,但古道热肠、乐于助人。多年来,他一直从工资中拿出很大一部分,接济生活困难的同事或其子女。在他看来,给年轻后辈关怀,不仅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还能让他们与党同心同德,将来为建设祖国效力。其中一些受过吴波接济的青年,后来成长为国家优秀的人才。吴波先前的司机家在农村,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困难时期回家务农,一天来到吴波办公室支支吾吾、欲言又止。吴波见状知其定是走投无路,难以启齿,随即面嘱秘书从自己工资中取100元帮助他。之后的司机蔡师傅20多年的水电房费,也全由吴波担负。

作为财政部部长,吴波手握国家财政大权,但没有一丝一毫用在自己身上,这是廉洁无私的典范;作为共产党员,他用两份遗嘱向组织表明心迹,不占组织一点“便宜”,这展现了老一辈领导干部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从严治家的良好形象。其勤奋、清廉、求真、务实的高尚品德,为身边同志作出了表率,为儿女们的成长提供了榜样,令人赞叹、香馨久远。

(责任编辑:陈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