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大英雄能本色 是真名士自风流

2024-12-05 00:00洪丽君金枝
党史纵览 2024年11期

巍巍大别山,作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地标,不仅以其雄伟的自然风光著称,更因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而名垂青史。祝尔昌,作为鄂豫皖早期革命者的杰出代表,他的事迹正是大别山精神的具体体现。在那个血与火的年代,祝尔昌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投身革命事业,为传播革命思想、创建和发展党组织、推动革命运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革命的道路,“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这句话在祝尔昌身上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

投身革命显英雄气概

祝尔昌,小名嗣六,又名介眉,1906年出生在安徽省宿松县的一户药商家庭。他幼年在家乡附近的樟树湾启蒙,十一二岁时,转至二郎河一所私塾。在学习期间,他才思敏捷,记忆超群,成绩优异。

祝尔昌不但勤学而且好思。有一天,他拿起老师桌上一本《道德经》诵读,见到老师便问:“先生,‘道可道,非常道’是什么意思呀?”老师乐呵呵地答道:“这个嘛,很深奥,意思是真正的道很难用语言来说清楚,可是又不能不说呀!”祝尔昌当即感悟说:“正因为不能不说,而又难以说清楚,才使我们不停地探寻来求得真理!啊,我明白了。”还有一次,他问老师:“先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说人心齐,泰山移吧?”老师很高兴地说:“你如此串思联想地学习,将来必有出息。”

1923年初,年仅17岁的祝尔昌前往北京一所中学读书,翌年暑假,考入北京俄文法政专门学校。该校受十月革命影响较大,革命氛围甚浓。祝尔昌阅读了《向导》等进步书刊,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革命的思想开始萌芽。

1925年,俄文法政专门学校师生发起驱逐反动校长的学潮,祝尔昌积极响应、热情宣传。当时,俄文法政专门学校是由北洋政府外交部主办的,时任外交总长王正廷派来一个不学无术的政客丁文玺任校长。对此,校党组织多次召集学生会干部和积极分子会商对策,每次祝尔昌都积极参加会议并发言。在丁文玺来校作就职演说时,学生们纷纷发言加以驳斥,祝尔昌更是站起来声色俱厉地反对丁的演讲。后来,丁文玺觉得众怒难犯,逾墙而逃,再未来校。王正廷听说后气急败坏,又派原北京私立中国大学校长余同甲前来任校长,这仍是一个不学无术的政客。有一天,余同甲偷偷前来,在胡同口刚一露面即被学生发现,祝尔昌等学生蜂拥而至,把他吓得夹着尾巴逃跑了。

王正廷无可奈何,只好采取拖延的办法,不再派新校长来,企图拖到1925年寒假,等学生都回家了,再乘虚而入。可是学生们识破了王正廷的奸计,决定把学潮扩大到社会,争取校外舆论支持,促成学潮的目的早日实现。经学生们开会研究,决定派4名代表到外交部交涉。代表们到外交部见到王正廷,提出要求,可王正廷拒不接受。正在相持之际,祝尔昌与全体同学及时赶到现场,把外交部围了个水泄不通,并高呼口号,与里面的同学相呼应。外交部只好请时任教育总长易培基前来调停。经过谈判,学生们的诉求得到满足:该校由教育部接办,改为国立北京中俄大学;聘请思想先进的学者徐谦为校长、李大钊为教务长。徐谦、李大钊到校就职时,学生们举行了热烈的欢迎会,北京许多进步学者及苏联驻华大使加拉罕到校参加大会,表示祝贺。徐谦到任后,聘请李鸿俊等知名进步学者来校任教,开设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等课程,使该校成为传播马列主义、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

绵延一个学期的学潮以学生的彻底胜利而结束。在学潮的全过程中,祝尔昌都自发勇敢地与学校中的共产党员并肩战斗,从未动摇,这也使他进一步磨砺了斗争意志,真正做到了认定真理即为其战斗,至死不渝。由于在学潮活动中表现突出,祝尔昌被吸收加入“学生会”,经常参加公开或秘密的活动。

1926年3月18日,祝尔昌参加了“三一八”群众大会。他勇敢地站到主席台前,承担保卫大会主席徐谦、李大钊的任务。两人慷慨激昂的演说,深深地打动了祝尔昌。会后,群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前往位于铁狮子胡同的段祺瑞执政府请愿。祝尔昌又紧跟李大钊奋勇前行,自觉护卫领导者的安全。当游行队伍到达执政府院内,脚跟还没有站稳,事先埋伏在此的府院卫队蜂拥而出,一时间枪弹、木棍、大刀一齐向手无寸铁的群众袭来。请愿群众当场死47人、伤百余人,队伍被冲散。不久,在“三一八惨案”中经受了严峻考验的祝尔昌,在同学陈钟奇(又名陈受根,时任中共北京西城区委委员)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秋,祝尔昌和陈钟奇一道转入国立北京法政大学俄文法政系读书。此时,北京正处在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控制之下,白色恐怖极为严重。为了打击军阀,教育、鼓动群众,祝尔昌和其他革命同志一道,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各种革命活动。一天夜晚,祝尔昌依照党的指示,到西单牌楼张贴革命标语,悬挂革命旗帜。这里是北京的主要十字路口,每日除有警察指挥交通,还在路口配备十余名保安队员,荷枪实弹、戒备森严。祝尔昌毫不畏惧,和陈钟奇一道大胆机智地在敌人的眼皮底下与敌周旋,硬是把标语粘贴在保安站岗的左右电线杆上,从而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勇当前锋书英雄本色

1927年春,祝尔昌转入武汉中山大学继续学习俄文。他依然边学习文化知识,边从事革命工作。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中国共产党号召已经暴露身份的党员转移阵地,到农村继续革命。祝尔昌亦受党组织派遣,由武汉回到家乡西源山,与同期返回的中共党员吴松涛、周绍南等一道秘密从事革命活动。

第二年的春天,祝尔昌在东林寺县立第六高等小学以教书为掩护,相机开展革命宣传。他白天授课,在教学中抛弃旧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内容,给学生讲解马克思、列宁的著作,介绍《新青年》《向导》等刊物,组织学生参加革命活动;晚上和农民们促膝长谈,用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向他们宣传革命道理。那时,山区农民非常贫困,地租、高利贷,加上天灾人祸,压得农民喘不过气来。可是,他们大都弄不清楚造成这种悲惨状况的社会根源是什么,更看不到翻身的希望。祝尔昌言简意赅地向群众分析几千年来农民受压迫的原因。这些祖祖辈辈受压迫、相信菩萨和命运的山区农民,第一次听到了“压迫”“剥削”“自由”这些名词,感到很新鲜,反复思考祝尔昌所讲的一切,觉得句句在理,于是,一有空便不请自来。就这样,祝尔昌启发并提高了青年学生和农民的阶级觉悟,发展他们中间的先进分子入党,相继建立了中共五谷庙小组、中共西源支部。

建立党的基层组织是发动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一环,但是,仅此还不够,必须要建立相应的政权机构和武装组织。1929年7月,祝尔昌等40余人在东林寺县第六高等小学召开会议,成立了宿松土地革命时期的第一个县级政权组织——宿松县革命委员会。会议选举祝尔昌为革命委员会主席,重点研究反封建、打土豪、抗租抗息等问题。1930年春,山区春旱歉收、饥荒严重,祝尔昌发动西源祝家下湾等地贫苦农民100多人,到祝家新屋地主家开仓分粮,并趁此机会,组织“苦人会”,有领导、有步骤地同地主展开斗争。他不仅组织农民自救,还以身作则,带头打开自家粮仓救济灾民,将家中的30余亩水田无偿分给农民耕种。祝尔昌领导的这场运动不仅让广大贫农顺利度过了灾荒,而且成为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引导群众开展武装斗争的典型案例。

1930年夏秋之交,中共宿松县委和宿松县暴动委员会相继成立,祝尔昌分别任县委秘书和暴动委员会主席。在他的率领下,宿松县暴动委员会和红军赤卫队200多人,配合红八军第四、五纵队,取得了攻克宿松县城的重大胜利。为进一步增强武装力量,祝尔昌发动党员捐款,并带头卖掉自家竹山,拿出银元300块,通过国民党爱国将领、著名民主人士张节购回长枪4支、短枪3支,又从西源山“苦人会”中挑选部分会员,严格训练,成立了宿松游击队。此后,该游击队活动于皖鄂边境,成为对敌斗争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

此后的一段时间内,祝尔昌一直带领群众进行武装斗争,有力地打击了敌人。1931年3月,国民党调动10万兵力,采取“追堵兼施”战略,对鄂豫皖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在敌人重兵围攻下,黄梅古角苏区受挫,中共宿松县委被迫迁至西源山祝家下湾。同月,县委召开宿松县党员代表大会,通过选举,年仅25岁的祝尔昌担任县委书记。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祝尔昌屡遭敌人通缉,只能四处转移、东躲西藏,备受饥渴劳顿之苦,以致浑身长疮、遍体肿胀,但他全然不顾,凭着自己对共产主义的执着追求,为党、为人民做了大量工作,成为土地革命时期党在宿松的重要领导者。

1932年1月,祝尔昌响应中共红山中心县委的号召,与何瀛、杨弟光等同志一同前往英山参加“肃反”学习会议。会后,祝尔昌留任中共红山中心县委秘书。不久后,他不幸在“肃反”中被错杀,时年26岁。

祝尔昌匆匆离去了,然而,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党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1949年,中共皖北区党委为祝尔昌平反昭雪,并追认他为革命烈士。2021年12月,祝尔昌烈士纪念碑在其故居旁矗立而起。从此,这里成为当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瞻仰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烈士精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题图为祝尔昌烈士纪念碑)

(责任编辑: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