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途中的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下)

2024-12-05 00:00口述:王泉云执笔:刘邦琨
党史纵览 2024年11期

学技能,办刊物,提高野外生存能力和军政文化素养

驻留道孚、炉霍期间,是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的黄金时期。那段时间,红大除了向学员教授正规的军事技术、政治和统一战线课程外,还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活动来提高学员的生活技能,培养他们的野外生存能力,甚至变废为宝,解决了红大师生的生活问题。

这一带是以藏民为主的藏汉杂居地区,交通不便、气候恶劣,经济条件很差,导致红军补给困难。朱德和刘伯承号召全体同志努力适应环境,自己动手,克服困难。

在当地的大喇嘛庙里存有许多弃之不用的羊毛,红大学员发现后,认为这些羊毛都是宝贝,可以利用起来解决红军的御寒问题。于是,有关部门与庙里协商,喇嘛们很愿意把这些不用的羊毛送给红军。红大学员利用这些羊毛,人人学习捻线,织毛衣、毛裤、毛袜,打草鞋,准备过冬物资。很快,红大学员每人都织成一套毛衣、打好三双草鞋。

由于地处高原,烧柴很困难,当地的群众都是把牛羊粪当燃料来使用。为了解决红军燃料短缺问题,包括刘伯承在内的红大领导便请红军中的藏族战士和藏区群众、喇嘛向大家示范如何烧牛粪、架帐篷等,教给红军学员在藏区草地生存的技能。

红大师生携带的粮食很快就吃完了,只能就地筹粮,吃青稞面。然而,青稞也是很有限的,为了弥补粮食的不足,校部号召大家挖野菜来补充。草地上能够食用的野菜不多,万一误食有毒野草是非常危险的。为此,学校举办了认识野菜和采野菜的短训班,之后还组织了挖野菜比赛来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

这段时间,在高级指挥科政治教员张际春的动员下,红大学员们利用业余时间创办了墙报《战火》。陈天池等几名有文化的学员是主要的写稿人,他们还帮助不会写字的战友,将他们的故事、请求和建议代写成墙报稿,张贴在墙报里展示。在3个月的学习过程中,《战火》墙报坚持每星期出版一次,共出了9期。墙报图文并茂、样式新颖,而且内容都是学员们日常学习、生活与思想状况的反映和对敌斗争的经验教训以及红军、红大中发生的新闻事件等,因而深受广大学员的喜爱。一下课,大家便去围观、阅读,由识字的学员把墙报内容念给大家听,共同对文章进行评论,提高认识水平。

一次,刘伯承来高级指挥科视察,看见了这份墙报。他仔仔细细地阅读了墙报上的每一篇文章、观看了上面的每一幅画,十分高兴,立即对学员们自主办墙报的事情进行表扬,他说:“办得好,办得好!通过办墙报可以学习文化知识,提高写作能力,更能教育大家提高军事政治水平,增长见识!非常不错,值得红大每个科队学习!”

刘伯承的表扬给了学员们很大的鼓舞,从此,高级指挥科的学员写稿的人更多了,几乎人人投稿。喜欢画画的学员也大胆地把自己的画作交上去,还有学员针对部队中出现的不良现象,画出漫画在墙报上展出,用以提示、批评和教育,帮助犯错误的学员进行改正。

《战火》墙报的文章先写在稿纸上,然后张贴在一张很大的牛皮纸上或者布料上,画的画也张贴在上面,这样便于收捡带走,供以后学习和保存。每次红大转移时,有学员专门负责把墙报包好收藏起来,到了新的驻地或者行军中如有一两天的休息时间,就把它钉在墙上让大家学习欣赏。

此外,红大还创办了校刊《红炉》,这是红大驻雅安天全县的红岩坝时,由刘伯承提议创办的,他还亲自书写了刊头并题词。刘伯承在题词中说:“我们学校就是一个‘红炉’,我们学习军事、政治、文化,以及向一切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克服一切困难,就要在这个‘红炉’中来锻炼。坚强的革命意志就是在通红的炉火中锻炼出来的。”《红炉》一共办了17期,开始为4开张(油印)报纸,在炉霍时改为小册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还被红军总部政治部作为红色教育刊物发放到全军学习。

在炉霍期间,《红炉》办得十分活跃。刘伯承不但要求学员结合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积极投稿,自己也亲自撰写了许多文章发表在《红炉》上,供学员们学习讨论,帮助红军将士提高军政素养和指挥作战能力。

红大这些辅助教育活动的开展,对当时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生活上的困难起了不小的作用。当时,军师团级干部的学员在红大高级科每期学习时间只有3个月,他们要学的内容很多。为了使学员们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刘伯承亲自抓教学计划,抓得很紧、很细。他经常深入各科学员中了解学习情况,和学员们一起听课、学习;对于学员们提出的问题,都耐心细致地给予解答。刘伯承还以自己在苏联高级步兵学校学习俄语的经历鼓励大家刻苦学习,不要被困难所吓倒。每当一项军事课程作业学习结束时,刘伯承都要亲自讲评和总结。他讲话风趣,善于运用四川土话谐语,不时让大家笑得前仰后合。尽管当时学习紧张、条件艰苦,但每名学员的学习生活都充满了乐趣。

刘伯承筹建红二方面军红军大学,三大主力红军的红军大学最终汇入抗大

1936年6月,得知红二、六军团正在北上前来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消息后,刘伯承立即组织红军大学学员再次制作毛衣等御寒物资,作为送给红二、六军团战友的礼物。7月1日(一说7月2日),两军正式在甘孜会师,这些暖心的礼物受到红二、六军团指战员的热烈欢迎。

中央为了加强对红二、六军团的统一领导,于7月5日电令以红二军(红二军团)、红六军(红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组建红二方面军,任命贺龙为总指挥、任弼时为政委,并催促红二、四方面军抓住有利时机,迅速北上。

此时,由于张国焘被迫取消了另立的“中央”,他心中不快,情绪波动很大,有时候灰心丧气,有时候又乱发脾气骂人,并始终对刘伯承等人怀着极大的不满。朱德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想方设法保护刘伯承等人的安全,尽最大努力把来自中央红军的刘伯承、陈伯钧、李伯钊等人派往红二方面军工作。在朱德等人的竭力争取下,张国焘最终同意刘伯承去红二方面军工作,但仍兼任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校长。

7月初的一天,红二方面军的干部在甘孜方面军司令部集合,由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萧克宣布了对刘伯承的任命。红二方面军的广大干部对刘伯承大多是只闻其名而未见其面,但都知道他是国内外有名的军事家,今得一见,都非常荣幸。刘伯承来到红二方面军工作后,心情舒畅了很多。

红二方面军经过长途转战后,队伍减员较多,尤其缺少干部。针对这一情况,9月28日,红二方面军领导人致电中央提出:因远征途中干部队伍损失大,请派师、团级军政干部若干,并拟由刘伯承主持,开办6个连的随营学校。对这一要求,中央表示同意。后来,随营学校转为红二方面军红学大学,刘伯承担任校长。

刘伯承及时把最关键的军事技术教给红二方面军的学员,指导他们学习对敌斗争的实用知识,让学员学以致用。这些知识包括应对敌人骑兵、高山峡谷作战的方法与技巧,草地行军与野外生存,河流平川作战的常识,以及如何开展对少数民族首领的统战工作、如何与头人土司结为好友、如何孤立敌人打击敌人等策略。这些知识对红二方面军指战员开展对敌斗争是非常有用的,很受大家的欢迎。

红军三大主力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后,周恩来前来看望红二、四方面军的同志。在11月召开的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全体人员大会上,周恩来说:“我们一、二、四方面军经过长途行军,终于胜利会师了。这是我党我军的胜利,是全国人民的胜利。我代表党中央和毛主席来看望、慰问你们!”周恩来号召大家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斗争。

接着,中央对红大的领导机构进行了调整。刘伯承、张宗逊、王新亭、张际春等被调回中央工作。12月,红大的高级指挥科、上级指挥科和上级政治科均调延安,与6月1日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合并,刘伯承任中革军委委员、红军总参谋长和合并后的红军大学副校长。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的使命从此画上句点。1937年1月,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王泉云说:“红二、四方面军红军大学从成立到与陕北的红一方面军红军大学合并,先后共一年多的时间。一年多以来,在战斗极为频繁、条件极为艰苦的长征途中,红大全体教职员工克服了种种困难,仅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就培训了从班排到军师干部3000多人次,红二方面军红军大学培养军队干部1000多人次。长征途中的军事学习,使学员们的军事水平、政治水平以及管理教育部队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刘伯承对培养我军高级军事人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把一生都献给了党的事业,献给了军队的建设与发展,他是我最敬佩的人。”(题图为炉霍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旧址觉日寺)

(责任编辑: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