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望江县志》(1995年版),其中有一段如下记载:“曹燮(1892年—1978年),名秉钧,字鲁东,号燕熙,赛口乡人。年幼家贫,仅读半年私塾即辍学,宣统三年(1911年)随曹涤凡去南京公路局当测量扛尺工,不久赴福建闽侯县县长童汝川处谋一小役。民国三年,中国政府组织华工援法。曹应召赴法,他白天做工,晚上到夜校读书,从小学一直读到巴黎大学工科毕业。大学读书期间曾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同住一家旅馆,相处甚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旅欧支部成员之一。”关于这个人物,《中国共产党望江历史》(第一卷)中的记载与《望江县志》描述大体相同。从这些资料上看,曹燮应该是安徽省望江县人士中首位中共党员。但曹燮是在哪一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与周恩来、赵世炎等相处甚密是否属实?其生平有哪些事迹?对这些历史细节一直以来都缺少详细史料。由于曹燮本人已于1978年去世,其妻子系法国人已回法国,亦无子女,寻访史料难度可想而知。
2023年,适逢望江县政协会议有委员提案《关于深度挖掘望江中共党员第一人——曹燮历史资料的建议》,我们作为地方党史研究部门,在县委主要领导及县委组织部的关心下,从6月开始,对这段尘封多年的历史启动了寻访之旅。此后,我们历时近一年时间,行程近一万公里,通过反复申请查档、调阅资料、走访后人,在中央档案馆、云南省档案馆等单位的协助下,终于对曹燮的生平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
曹燮,安徽省望江县赛口南畈人,1903年9月出生(族谱记载1892年生),法国巴黎工程大学毕业,高级建筑工程师,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与邓小平、周恩来等同处旅欧支部,是首位望江籍共产党员;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川滇公路管理处副工程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工程部技术情报局工作,参与新中国建设。
寒门少年,异乡学徒
望江,古雷池所在地,地处万里长江之滨、千古雷水之阳,登高可望江流之胜,故称望江。清朝末年,望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劳苦民众经常是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挣扎在生死线上。每当青黄不接之际,农民只得向地主借粮度日,甚至卖儿卖女以度饥荒。
曹燮年幼家贫,仅读半年私塾即辍学,不得不早早外出谋生。当时,曹燮的亲戚曹涤凡在南京任职,其间负责望江旅京同乡会事务。乡人赴京谋职,曹涤凡会竭诚相帮;如谋事未成、川资短缺,常解囊相助。1911年,曹燮跟随曹涤凡去南京公路局当测量扛尺工。在此期间,曹燮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学习有用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后经人介绍,他结识同乡长辈、在福建闽侯县任知县的童汝川。童汝川平生乐善好施、奖掖后辈。居官期间,许多同乡人前去找他介绍工作,他都热情款待。童汝川知人善任,对德才兼备者都尽量给予安置;对一些学业未成、尚不能供职者,则赠送书籍,给予路费,劝他们回乡好好读书。曹燮在他手下谋得小役一职,赖以谋生。1915年,童汝川调离,曹燮不得不离开此处,寻找新的谋生之处。
远赴重洋,加入共产党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法两国人力资源极度紧缺。当时的北洋政府希望在新的国际秩序建立中拥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为帮助协约国取得一战的胜利,拟“以工代兵”,由协约国私营公司出面招募华工。
怀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以及对祖国的满腔热血,曹燮应召赴法。语言的不通、工作的艰辛,让曹燮认识到当前必须要提高自己。为了打破语言文化障碍,曹燮积极地向当地人学习语言。战后,曹燮没有立马回国,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才智,他在法国找到了工作,留在法国继续务工。
1919年6月27日《凡尔赛条约》正式签字的前一天,远在欧洲的华工愤怒了,留在巴黎的华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曹燮不明白,为什么我们离开祖国前来参战,明明我们国家是胜利的一方,却要像战败国一样任人宰割?这真是奇耻大辱。他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改变中国现状,自己又能够为国家做些什么。他白天做工,晚上到夜校读书,从小学一直读到高中毕业,在此期间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给苦苦挣扎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同一时期,一些旅欧的进步学生也开始在欧洲建立共产主义党团组织。1922年6月3日,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李富春、王若飞、刘伯坚、陈延年等18人在法国巴黎郊区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旅欧少共成立后,知悉国内已经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便在当年的10月召开大会,经全体投票,决定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将名称改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据中央档案馆史料记载,在此期间,同处于法国的曹燮与傅钟成为好友,并与周恩来、赵世炎等青年团成员相处甚密。曹燮深受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有了参加革命组织的想法,于1924年加入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共党员。在1924年8月24日的《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团员一览表》中显示:曹燮所在的法国蒙特洛支部是第五支部,舒辉暲为支部书记,傅钟为训练、宣传委员,吴正谊、杨国梓分别是支部委员,王西屏、薛实甫、谢齐昌、曹鲁东(曹燮)等为直属干事会成员。成为党员后,曹燮积极参与党的工作,深入工厂发展团员,后任旅欧总支部蒙特洛支部宣传委员。在1925年8月10日的《新入团员备案》中显示:1925年7月,曹燮与傅钟一起作为入团介绍人培养了3名新团员,分别是雷炳山、鞠永祥、石广盛。在同一张备案表上,邓希贤(邓小平)与杨国梓作为介绍人也被登记在案。
随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旅欧党团组织在法国协助国民党建立起旅欧支部,并与之建立了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1923年6月16日,周恩来率代表团到达里昂,同国民党旅欧支部筹备组会谈,双方达成协定:旅欧中国党团组织的80余名成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1923年11月25日,在里昂召开了国民党旅欧支部成立大会,中共有5名旅欧党团组织的人员被选为国民党旅欧支部领导成员,其中周恩来担任执行部总务主任(即秘书长),李富春任宣传主任。这标志着旅欧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在此背景下,曹燮接受组织安排,于1925年加入国民党并任旅欧总支部执监委员。
根据1925年8月10日傅钟向旅欧书记局大会报告记录显示:1925年6月,中共旅欧支部接到旅俄支部转交党中央命令,让西欧速派50名同志归国工作,由法国至莫斯科的路费自备。接到此项命令后,中共旅欧支部与本区两执行委员会立即召开联席会议,指定一部分同志分3批回国。曹燮在第三批归国人员名单之中,同批的还有欧阳钦、潘锡光、刘传猛、彭中英、钟汝梅、萧朴生、熊企光、阚尊民等9人。他们于7月23日由巴黎动身到德国,再经莫斯科回国。回国后,曹燮积极参与党的宣传统战工作,“后感受学识浅薄不能诱导民众致使思想变化”,于1926年春取得安徽省教育厅给予的留学费,再次赴法国学习建筑,1936年毕业于法国巴黎工程大学,之后在法国实习工作。根据曹燮的履历显示,在此期间,他为申请留学,曾把自己的出生年龄由1892年改为1903年。
响应号召,报效国家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日军侵占了中国沿海城市,封锁了沿海国际通道,妄图断绝中国的外援。1938年底,国民政府为了抢运国际援助及我国从国外购买的军用物资,修建了一条从昆明至缅甸的滇缅公路,同时又修建了川滇公路,这两条姐妹公路成为当时中国和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为加速外援军用物资的运输和支援中国远征军赴缅抗日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两条公路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抗战的“输血管”和“生命线”。
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国民政府进行了广泛动员:“……为国家至急至矩,关系存亡之重大建设,当前外患窘迫,国家以征役派款于人民,人民冒死扶伤,以应国家之征缮,上下交困,何等迫切……”由于国内条件所限,急需大批汽车司机、修理工(俗称“机工”)及建筑师等从事运输、维修及道路建设等工作。云南省档案馆中的史料显示,此时曹燮深感国家危难,恰逢学业已成,故响应号召,于1939年春回国参加抗战,任交通部川滇公路管理处工务科营造股股长,后升为管理处副工程师。当时国内技术落后,人们只能用最原始的工具,人力筑路,焚石淬水,肩挑手推。在缺乏机器的情况下,没有压路机就用高达一米、重三四吨的大石碾压路面。白天紧张施工,晚上睡在岩石下、洞穴中、窝棚里。面对重重困难,曹燮并没有退缩,他用所学的建筑知识在深山峡谷、悬崖绝壁间,披荆斩棘、开石炸岩、挖方填土、架桥铺路,和工人们吃住在工地、战斗在一线。1939年12月19日,川滇公路全线通车,为中国抗战打通了生命线。
1942年5月,日军攻占缅甸,中缅运输线中断,川滇公路管理处被裁撤,曹燮无奈离开此处。继任云南省主席的龙云有开发滇南农田水利之意,1939年冬便指令云南省财政厅厅长陆崇仁筹办开文垦殖局,并指令其工作范围以稼依坝为中心,着重发展水利。1942年,曹燮经人介绍来到云南省财政厅开文垦殖局任工务课一等一级技正(总工程师),为开发滇南农田水利提供工程技术指导。9月28日,曹燮收到云南省建设厅委任令,担任技正,专任建筑设计,监督工程进行一切事宜。
随着战火的蔓延,云南成为滇缅战场和滇西抗战的最前线。当时,为支援各战场作战,有3000多架飞机pTBfe9/IDYCxlGZGOypRyg==停驻云南,云南由此迎来了机场建设的高峰,机场总数最高达到52个,其中的陆良机场被认为是“亚洲最大的军用机场”。曹燮也受命参与了机场房屋的建设工作,1942年10月18日,他亲书《呈为呈请准予延期到差事项奉》说明:“已于上月中承金城建设公司委用办理机场房屋工程,难立行就职,兹特恳请钧座准予延期一月,俟此间工程结束时当即到差。”
完成机场房屋建设后,1942年11月27日,曹燮正式入职云南省建设厅任工程师,直至1943年7月31日因身体原因提出辞职申请。离开云南省建设厅后,曹燮在金城营造厂任顾问工程师、弘毅营造厂主任技师兼副经理,后创办鲁东建筑师事务所。在云南10年间,他积极投身实业,利用自身专长实业救国。1949年11月,曹燮因法籍妻子生病,送妻子回法就医,在法留居两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组建了华侨事务委员会,号召海外华侨回国参与国家建设,海内外专业人才和华侨青年迅即掀起归国热潮。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着重大威胁,远在法国的曹燮为此心急不已。此时,周恩来同在法华侨通信,呼吁他们回国投身建设。曹燮在征得妻子同意后,于1951年11月申请回国。在其本人《侨民申请归国证明书事项表》上,曹燮写下了对祖国的希望:“前途远大光明,抗美援朝正义,战斗决能胜利。”对侨务工作的意见是:“注意国际宣传,组织华侨归国服务团,促进侨胞回国参加各种建设工作。”据其老家后人所说,当时他们那批回国人员是周恩来安排专机接回,并在北京给曹燮安排了两间平房作为住所。
曹燮回国后,被安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工程部技术情报局,参与新中国的建设。1958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由周恩来牵头开始建设北京“十大标志工程”,曹燮参与了首都人民大会堂、火车站、历史博物馆等建设工程的设计工作。1960年,曹燮因积劳成疾,难以担负工作,只能申请退休。3月15日,建筑工程部领导批示:“为特殊照顾曹燮同志,经部领导批准其退休。退休费按原工资的百分之七十发给,从1960年4月1日起执行。”1978年9月,曹燮在北京病逝,据老家去参加葬礼的人员讲述,他的骨灰葬入八宝山公墓,其妻子后回法国定居。
此次寻访,我们初步还原了曹燮的生平,并确认曹燮是望江籍第一位共产党员,是旅欧支部的重要成员之一。由于年代久远,许多相关资料遗失且部分资料仍未解密,关于他的事迹还有很多不明之处。作为其家乡的党史研究者,期待能得到各界关注,更加完善史料,做好党史宣教工作。
(责任编辑: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