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彭真千遍也不厌倦

2024-12-05 00:00孟红
党史纵览 2024年11期

彭真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他是山西人。作为山西省的一名党史工作者,不久前,我十分荣幸地被省女作家协会邀约专赴侯马,采风彭真故居纪念馆。

彭真故居纪念馆坐落在山西省西南部的侯马市垤上村汾水河畔,毗邻浍河湿地十里长廊,周边芦荡通幽、荷花摇曳,古通济桥与现代化的浍河特大桥相向而行,风景优美,交通便利。

2011年,为深切缅怀彭真的丰功伟绩,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经中共中央批准,由山西省委对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侯马分馆的彭真故居进行修缮,并在彭真故居展出“彭真生平业绩陈列”,搜集展示大量珍贵的党史文物、照片和彭真手迹。故居纪念馆于2012年10月12日彭真诞辰110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总占地面积63.8亩,建筑面积9986平方米,共设有4个展厅,第一、第二展厅为“彭真生平业绩陈列”;第三展厅为廉政教育展厅;第四展厅为故居保护厅。纪念馆的总体布局就像一座天平,寓意公平公正,如同彭真所追求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022年,在彭真诞辰120周年之际,根据彭真故居的实际情况,采用国内最新布展理念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提升,引进数智化展览手段,增加现代元素,提高观者参与度,实现从“看图式陈展”到“多媒体”“沉浸式”多种形式综合呈现的转型升级,极大提升了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

我来到了侯马市后,行进在前往彭真故居的大街上,这里市区环境幽雅整洁,观瞻舒心。高楼大厦和朴实平房分布得错落有致;一个个街心公园顺着市区主轴线,温馨地展露着秀丽的芳容;一棵棵高大杨柳和梧桐绿荫如盖,挂着小红灯笼般的柿子树、开着雅致清新鲜花的木槿树在道路两旁忠诚站岗;一团团秋菊含苞欲放……

彭真故居纪念馆外观庄严肃穆。步入前厅,迎面看到的是一尊彭真坐姿铜像,铜像后面是高山、青松和流水汉白玉浮雕,寓意为“大地之子”。前厅大气磅礴的宏阔意象,寓意着彭真呕心沥血、忠诚奉献,永远站在党和人民事业最前线的革命人生。

依序步入“彭真生平业绩陈列”的第一和第二展厅,我难抑激动之情,细致研读每个单元,认真观阅每幅展板,驻足浏览每件文物,一部丰富细腻的革命史浓缩本,在我面前徐徐展开。

展厅第一部分的主题为“追求真理,投身革命”,讲述了彭真早期革命经历。他出身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经受艰苦生活磨炼,立志“铲不平,匡正义”,投身革命,成长为山西党组织的主要创建人之一,成为党在北方地区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在陈列中,有一处占地20多平方米与真人等高的实景布展,十分引人注目。整个场景定格的是彭真与夫人张洁清“担架上的婚礼”。他们二人最初相识于1935年。那时,彭真刚从国民党监狱被释放出来,暂住北平大义社,因革命工作的需要化名“魏先生”。与他有工作联系的张秀岩为不引起敌人注意,让张洁清担任交通员。这位刚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毕业的清秀才女,只知道自己要送秘密文件给身为领导干部的“魏先生”,甚至不敢同彭真说话,每次送完信就匆匆离开。此后不久,彭真因工作需要离开北平。1939年,北平党组织转送一批处境危险的青年去根据地,张洁清便在其中,她被分配到晋察冀党校学习。在这里她与彭真不期而遇。那年冬天特别冷,张洁清得了疟疾,打摆子发高烧。彭真到党校去看望,见她被疾病折磨,心疼不已,极其认真、充满爱意地说道:“咱们结婚吧,让我来照顾你。”随即,病中的张洁清做了新娘,躺在担架上被抬进洞房。此后,张洁清以担架当“花轿”的故事,成为晋察冀根据地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段佳话。这场独特的婚礼透着革命者独特的浪漫气息,从此二人携手漫漫人生路,无惧风吹雨打,相濡以沫,唱出一曲绝美的爱情乐章。

移步至旁边的玻璃展柜,里面有一组狱中系列微缩景观,内容分别是叛徒出卖被捕、领导绝食斗争、狱中组织学习。微缩景观是用特殊胶泥塑造而成,惟妙惟肖、十分逼真,展现了彭真在狱中的革命经历。1929年到1935年,彭真被关押在国民党监狱中,不仅严密保护了当时同在狱中的中央候补委员、新任顺直省委书记,还在狱中勇挑党支部书记重担,带领狱中的革命战友先后进行了5次绝食活动。狱中刑罚极为酷烈,生活环境也极差,彭真患上肺结核,一度吐血,又患上痢疾。低谷至此,他依旧咬紧牙关,挺直脊梁,组织斗争,进行了一次长达21天的绝食抗议。绝食行动最终迎来胜利,监狱当局被迫答应在狱中开设一个小图书馆。彭真抓住这难得机会,在如此艰难困境中开始系统自学法律,为日后的建树打下坚实基础。身处狭小的牢房,长期的关押极有可能让人不会走路、说话。于是,彭真每天都会在几平方米的小屋子里来回踱步、练腿、练胳膊、念英文、唱京剧。牢房可以关住他的身体,却禁锢不了他那颗爱国之心。彭真绝不让狱中时间付之东流,而是思考着中国司法的未来走向。监狱不允许犯人使用笔和纸,他就把画报撕成小细条,再将馒头或米饭嚼成浆糊,粘细条到书上作为重点线。

展厅第二部分的主题是“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包括4个单元。第一单元——创建模范的抗日根据地;第二单元——成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员;第三单元——主持东北局工作;第四单元——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品读这部分内容,我深悟到彭真身上表现出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正如抗战时期毛泽东所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全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不是为了自己的家,而是为了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家,牺牲一切”。

第三部分的主题为“站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最前线”,也包括4个单元。第一单元——新中国首都建设的开拓者和奠基者;第二单元——为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艰辛探索;第三单元——在中央书记处协助邓小平负总责;第四单元——非常岁月。

第四部分着重介绍彭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奠基人”的功绩,彭真是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不仅参与党的十一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制定,还长期领导和主持民主法制建设工作,长期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长期分管政法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奠基人。

第五部分表现的是彭真作为“杰出的国务活动家”的风采,从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到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捍卫者,再到国家之间议会交往的推动者,彭真的外交工作可谓成就斐然。

第六部分回放的是彭真“永远和人民在一起”,有2个单元,第一单元讲的是彭真与家乡人民心连心;第二单元叙述的是彭真心系国是、真情永驻的风范。

全程浏览下来,感触油然而生。“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彭真一生不变的信条,闪耀着光芒,照亮在历史长河中。

最后一程参观是这一系列展陈的高潮部分,即诞生彭真之身且熔铸彭真灵魂之所在的故居厅。

故居展厅用现代化建筑材料和科技手段,对彭真出生和生活的窑洞及小院进行了全封闭保护,并以雕塑形式再现了1986年他第三次回故乡时的场景。故居小院的北房,专题陈列了彭真第三次回故乡时的照片和青少年时期他的一些书籍和物品。

故居厅西面是彭真出生的两孔窑洞,窑洞坐西向东,洞内除了土炕、锅灶和几件简陋的木制家具外,别无他物。由于年久失修,到上世纪80年代,这座住过傅家(彭真原名傅懋恭)五代人的百年老窑,窑顶出现裂缝,部分窑体开始坍塌,下雨漏水。为此,当地政府对它进行了小规模的整修。2002年,故居再次得到修缮,加了顶棚,强化了保护设施。北面的3间瓦房,是上世纪80年代为改善居住环境兴建的,摆设的家具是1986年5月彭真第三次回乡时使用的。

驻足于窑洞前,历史镜头又拉回到半个多世纪前,我仿佛看到彭真在这里生活的鲜活场景。彭真的少年时代正是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劳苦大众深受封建统治压迫的年代,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苦难的生活磨炼了彭真坚强的性格。他不到10岁就开始到地里干农活,在家里纺线织布,有时还挑上自家地里种的菜到侯马集市上去卖钱,以补贴家用。彭真14岁上私塾,16岁考入曲沃县第二高等小学,之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前往省城太原读书,从此离开家乡。

故居厅的中央开阔处,一组与真人同比例的泥塑群吸引我上前观赏。泥塑群对彭真二次出狱后、一生中第三次回乡探望亲人之事,进行了艺术再现。在侯马市垤上村,有一曲《俺是彭真村里人》,村民几乎个个都会传唱:“浍河悠悠绕村旁,铁龙匆匆穿梭忙。想当年,伟人彭真投身革命离家乡。终难忘,撒火种抗击日寇,消灭顽匪立功劳。得解放,人民当家改天换地,红旗扬……”

走出彭真故居后,我忍不住一次次回首凝望,依依不舍:彭真的故居的确值得每个人去接受洗礼。我将视线凝聚在一行行醒目文字上,再次驻足诵读品味。在牌楼里层,横幅是“实事求是”四字,两侧是彭真的至理名言:“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牌楼外层门楣下方双侧,则是镌刻着金色对联“浍水滋伟人窑洞播火开新宇,绛山映胜迹毕生求索建殊勋”。彭真的英名连同他对国家、对人民的贡献,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里。(题图为彭真故居纪念馆鸟瞰)

(责任编辑:陈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