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赋能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逻辑、模式与进路

2024-12-04 00:00崔超郜亮亮来晓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4年9期

摘要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更是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和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重要载体。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所体现的是由传统的特色产业向以新时代的“土特产”为抓手的高质量的特色产业转变,以及由以往仅追求经济效益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导向的增长方式转变的协同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向和自身特征呈现出与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及需求的内在一致性,一方面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始终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历史和创新发展同向推进;另一方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自身所具备的“多样化发展”“多元化合作”“多维化增收”等特征,在发展过程中能够生成“要素聚合、协同联合、利益融合”的多重效应,从而有效促进资源整合与要素汇集、构建特色优势与规模发展、确保价值转化与农民利益,进而满足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的需求,并形成多种赋能实践模式。为加快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的实现,应从建立“村庄内部—村庄之间—‘县乡村’之间”的多维联动,优化资源利用、品牌建设、产业结构,立足产权制度创新、生产要素质量和科学技术水平提高,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统筹、绿色和高质量发展,合理布局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规划、提高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效率、促进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从而充分提升和发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中的赋能作用。

关键词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土特产

中图分类号 F320. 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24)09-0162-09 DOI:10. 12062/cpre. 20240712

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内容。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着重强调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具体要求。习近平[1]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文中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三个字琢磨透”。“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强调要坚持将绿色作为底色,将生态作为底盘。因此,推动生态优先的绿色转型将是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绿色转型的协同推进有赖于以农村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多元市场主体联合参与[2]。然而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由于受到地缘、制度上的限制,在产权结构、经营方式、分配方式等方面存在单一性,难以发挥“核心”作用。与之相反,立足现代产权制度和市场经济要求,按照高端化、绿色化、生态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发展思路建设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3],具备产权结构清晰化、治理制度规范化、经营模式市场化、收益分配合理化等特征[4],能有效整合乡村内部要素资源,衔接外部要素和商品市场,与其他市场主体建立多种形式的分工合作和利益联结[5],有助于促进乡村产业绿色转型和产业振兴的实现。从实践维度看,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载体的各种产业发展模式,如山东省蒙阴县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浙江省安吉县的“生态要素聚集发展模式”以及贵州省紫云自治县的“产业与生态共振模式”等[6-8],表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功能作用不仅呈现于乡村产业绿色转型中,更是具体地体现在特色产业绿色转型上。但也应正视的是,在全国来看,由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成熟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尚未形成[9-10]。因此,在学理和实践层面理清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赋能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的内在逻辑、实践模式与实现进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文献综述

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是发展以新时代的“土特产”为重要抓手和以绿色转型为发展方向的特色产业,其实现又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及功能作用的发挥密切相关。因此,近年来,关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与绿色转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功能的相关问题已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并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

1. 1 关于乡村特色产业与“土特产”发展的研究

乡村特色产业涵盖种养业、食品业和手工业等多种类型,是具有鲜明地域特征、浓厚乡土气息、独特资源禀赋的小众类、多样性产业[11]。发展特色产业是推动乡村经济增长、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12],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载体,但关键前提在于乡村特色产业自身要获得高质量发展[13]。而高质量发展的实现,一方面,需要多种资本的协同运作,以及本地资本与外来资本互惠互利[14]。这就要求多元经营主体共同参与到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之中,形成协同发展的格局,不仅要利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资源优势,激发其引领作用[15],也要进一步促进小农户与乡村特色产业形成包容性衔接[16],更要以培育由村党支部领办的,与村党支部、集体经济组织和优势企业及农户建立密切联系的新型合作组织为重要抓手,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17]。另一方面,也需要将新时代的“土特产”作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传统意义的“土特产”是指各地具有独特技艺、风格及品质的农副产品和部分手工业产品。新时代的“土特产”则意指充分开发乡土资源、放大特色优势、推动产业全链条升级的,以农业为基础的乡村产业[18],是乡村特色产业新内涵和新特征的重要表现形式,代表着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新趋势[19]。可以说,新时代的“土特产”既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更象征着乡村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1. 2 关于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的研究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振兴乡村特色产业的重要路径,也是乡村特色产业的重要增长极[20]。乡村特色产业强调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品质化发展,对于农业生产的无污染、有机、绿色、精耕细作和传统工艺等有明确要求[16]。通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能够对特色的生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开发,有效地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形成比较优势[11]。但由于产业数字化基础薄弱、财力不足、缺乏科技引领等问题的存在,致使农村地区发展陷入生产生活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现代化物流和智能仓储布局不完备等多重困境,交织影响了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发挥,阻碍了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实现[21]。在这一背景下,为了实现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不仅要考虑耕地保护、生态涵养、环境改善等诸多政策影响和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自然禀赋[13,22],并采取摸清资源家底、加快科技赋能以及促进区域联动、产业融合和制度创新等手段,以此规划产业布局、提高绿色农产品供给、构建绿色发展新机制[23],也要围绕绿色发展目标和指南,在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上,建立政府、企业与行业、公民的共同行动[24],即政府根据本地特色生态资源进行绿色发展的制度设计,建立绿色循环生产方式和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结合传统生态伦理文化,加强生态教育,培养群众生态意识[25]。同时,随着乡村特色产业不断发展,还随时会有新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本土主体与外部主体的多元合作,共同打造共生共赢的产业价值共创系统,实现产业的生态价值[15]。

1. 3 关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功能的研究

农村集体经济是中国共产党在关于建立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生产”的思想指导下,发展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形态[26],其形成起始于20世纪中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27]。改革开放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了由“双层”经营体制的确立,到乡镇集体经济的崛起与改制,再到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阶段[28],并逐渐发展为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与股份合作公司等为载体的[29],基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市场原则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这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具有产权清晰、治理民主、分配灵活、去行政化[30],以及参与主体多元、发展环境开放、经营方式多样和成员身份明晰等特征[31],其中发展较好的,又同时具有“党政经一体”“外圆内方”“五位一体”“带头人引领”等特点[32]。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出租集体资产和发展物业经济。随着农业功能由生产向生态、生活拓展,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持续优化,集体经济开始围绕乡村特色产业、特色资源等,向发展农业生产服务,创办乡村第二、三产业,开展资本运营的方向发展[33]。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明显地展现出一个绿色转型或重构的过程,日益呈现为一种以绿色与生态为表征的新农村集体经济样态[34],即采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减少各种农药、化肥等使用量,减轻环境污染[35],以此推动绿色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36]。并且,通过发展乡村绿色与生态产业项目及在相关产业项目中设立“生态资源股”等方式,有效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了“金山银山”的发展优势,实现了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共赢[37]。

以上研究明晰了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及其绿色转型的学理基础和现实意义,提出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影响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的理论可能。但尚未厘清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之间的作用关系,缺少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赋能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模式的分析。鉴于此,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力求实现以下目标:一是从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的双重内涵出发,通过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自身特征两个维度的分析,理清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的内在逻辑,明确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制度特征及其在促进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中的固有优势,澄清社会上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固化和僵化认识。二是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入手,总结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赋能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的“要素聚合式”“协同联合式”“利益融合式”3种实践模式,在确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功能作用的同时,为各地在促进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中有针对性地调整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战略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经验参考和借鉴。三是从统筹发展、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3个维度,提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赋能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的实现路径,为明晰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的路径选择,进一步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制度优势转变为促进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的效能,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

2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赋能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的内在逻辑

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具有协同推进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绿色转型的双重内涵。一方面,由传统的特色产业向以新时代的“土特产”为抓手的高质量的特色产业转变,即以本土化资源开发为基础,以形成特色化的竞争优势与规模化的产业集群为保障,以实现农民农村收益增长为目的。另一方面,在产业发展中,突破以往仅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资源环境代价的局限,向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导向的增长方式转变[38],从而实现资源的价值转化。而转型的完成,则依赖于产业发展载体的建设[39]。以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从其发展方向和自身特征来看,呈现出与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及需求的内在一致性,进而产生赋能效应,促进转型完成(图1)。因此,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仅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更是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和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重要载体。

2. 1 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方向相一致

构筑绿色生态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基调[40]。纵观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脉络,无论是在其形成前的历史发展阶段,还是形成后探索以新的运行机制和实现形式盘活村集体资源资产的创新发展阶段,都一以贯之地秉持绿色发展思路,坚持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绿色转型同向推进。

2. 1. 1 产业绿色转型贯穿历史发展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与绿色转型的协同推进,仅依靠农民个体难以实现,乡村产业与生态振兴重任只有集体经济组织能够胜任[41],其所具有的公益属性,是系统开发生态资本、实现乡村产业兴旺与绿色发展的基本条件[42]。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就将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集体行动的重要目标,积极发动农村集体组织的力量保护乡村生态资源,并在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了农村生产发展与绿色发展协调推进的新道路[8]。在新时代,一方面,党和国家进一步采取了激活生产要素潜力、扩充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在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营机制的同时,鼓励村集体利用本地特有的自然、生态等资源兴办实体经济,推动产业发展,将发展集体经济作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43]。另一方面,产业发展与生态资源及其相关的基础设施又会转变为对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比较优势,从而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环境,实现对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反哺[44]。

2. 1. 2 产业绿色转型融入创新发展

与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不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立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市场原则基础上,在不断探索构建以市场化资源配置为核心,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同时,结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采取出租和入股等方式,放活集体所有、未承包到户的生态资源的使用权,体现了对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的优化。同时,在经营方式的创新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集体经营、合作经营、股份合作经营、混合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交互融合的态势,推动农村集体内部生态资源与外部社会资本的有机结合,将集体经济原有的环境美化、净化和改善等侧重于保护层面的生态功能,拓展为促进生态资源的价值转化,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双赢。尤其在产业发展方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乡村特色产业绿色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建设的重要力量。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创建了一批生态园林区、绿色屏障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开拓了农村新型能源,推动了乡村特色产业的绿色转型和农村生态环保循环经济的发展。

2. 2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的需求相一致

实现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对资源与要素、特色与规模、价值与利益等方面的优化与提升,有着更高的需求。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具有“多样化发展”“多元化合作”“多维化增收”等特征,能有效促进本土资源的整合与各类要素的汇集、特色优势的形成与规模产业的打造,以及资源价值的转化与农民农村的增收,从而满足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需求,以“多轮”驱动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的实现。

2. 2. 1 以多样化发展满足资源与要素需求

实现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需要对乡村内外部各类资源要素进行有效的挖掘、调控和整合[45]。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由于其封闭性,导致资本、技术、管理等现代要素的匮乏,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具备对内封闭性与对外开放性并存的特征[46],不仅能够有效整合乡土资源,也能吸引各类资源要素向农村地区汇集,为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提供支撑。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各类扶持资金和稀缺资源不断投向农村,使村集体的可用资金、资源和资产规模不断提升,同时各地通过“资源变资本、资本变股本”等方式,深入挖掘和整合乡土资源,逐步建立了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共富公司”“村企共建”等多样化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有效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现代要素流向农村,促进了城乡资源要素双向均衡互补流动,不仅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供了其发展所需的生产技术、市场渠道和产品品牌等资源要素,也为乡村特色产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资源要素支撑。加上各级政府基于乡村振兴政策执行的多重考虑,在财政资金和金融信贷上,加大了对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多样化发展途径的政策支持力度,与集体经济资金积累形成互补,使村集体更加具备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的能力和条件。

2. 2. 2 以多元化合作满足特色与规模需求

特色优势发挥与规模发展不仅关系到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更与绿色转型具有协同效应,是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的基本要求,“合作与联合”则是形成特色优势和实现规模发展的重要手段。乡村特色产业的形成以及产业的绿色转型是众多利益相关者基于“合作与联合”而采取一致性集体行动的结果[47-48]。农村集体经济以“合作与联合”为生产方式,能有效提高村集体的组织和行动能力。相比以地缘为基础的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仅注重内部成员的多种“合作与联合”,还在发展实践中逐步拓展“合作与联合”的外延,吸纳多元主体到产业发展之中,建立起如“联合社+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综合体+家庭农场”等具有多元化特征的产业组织模式,使多元主体充分发挥各自独特优势,如企业的引领作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桥梁作用、农民的主体作用等。在优势互补中促进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文化优势的高效耦合,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联动打造规模化的优势产业集群,确保产业在地域空间范围内的系统性发展。在提高对有限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利用的同时,避免出现与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关联要素相分离的状况,促进乡村产业生态系统的完整与协调,以规模经济推动生态价值增长[4],更有助于实现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绿色转型的协同推进。

2. 2. 3 以多维化增收满足价值与利益需求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旨在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农民又是乡村产业绿色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因此,保护农民利益是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的重点。乡村产业的绿色转型在一定程度或时间内可能会对农民的收益产生负面影响,面临着“温饱”与“环保”的权衡与取舍[49],如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采取土地轮作或保护永久草地等措施会在短期内造成农民收入的减少,因而如何保障农民的利益成为产业绿色转型可否成功的关键[50]。农村集体经济具有创造公共价值和满足农民利益诉求的功能。但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受单一的产权结构、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所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在价值实现和农民增收方面的功能发挥。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特征中所具有的清晰且明确的产权归属和成员身份,能够将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与集体成员收益间可能存在的冲突性社会价值转化为多方利益相关者达成共识的公共价值[51],有效促进资源的价值转化,确保集体成员能共享集体资产所产生的收益,多渠道拓展集体资源价值化和财富化水平,同时配合多样化的经营方式以及灵活的分配方式,确保了集体资源要素溢价产生的新增收入流能够被合理地用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平衡收入分配,并为农民创造“稳定+新增”的多维收入来源,从而能有效抵御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收益风险,也能使农民充分且高效地参与到转型之中,加快转型进程。

3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赋能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的实践模式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所具有的特征,能够使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步生成“要素聚合、协同联合、利益融合”的多重效应,从而有效促进资源整合与要素汇集、构建特色优势与规模发展、确保价值转化与农民利益,进而作用于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图1)。各地正是基于此,在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打造了促进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的各类赋能模式,形成了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赋能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的局面。

3. 1 要素聚合式发展赋能转型模式

生产要素投入是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直接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其构成体现了经济活动中投入要素的均衡性,而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要引进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正如舒尔茨[52]所言,“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现代(非传统的)农业要素的可得到性和价格”。现代生产要素不同于传统生产要素,其所强调的是要素质量,而非数量。质量的形成则主要源于各类要素中沉淀下来的投资以及制度变革带来的要素性能的提高[53]。生产要素的质量同样也是决定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效率的关键因素,而生产要素潜力的发挥,也自然取决于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相关的经济体制、模式与政策。通过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营机制,使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具有多样化经营方式,能有效避免单纯的统一经营或家庭经营所带来的生产要素总量不足或质量差异等问题,加之政策推动下的美丽乡村建设、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制度供给,都赋予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聚合高质量生产要素的能力和条件,进而赋能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例如,鄂西北地区及浙江省安吉县等地,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生态资源的累积,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使用权和经营权的租赁与入股的便捷性,实现对接资金和技术等现代要素的投入,两类要素以较低成本共同聚合为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绿色转型协同推进所需的优质生产要素,为诸要素经济效率的提升带来了可能,实现了由要素优势向产业发展优势的转变,加之多样化的开发和运营方式,从而在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促进了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升级[7,54]。

3. 2 协同联合式发展赋能转型模式

协同理论强调多个自成体系、功能各异的主体在相互合作、竞争、博弈的集体行为过程中形成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关系,进而产生合力,使系统整体功能发生倍增或放大[55]。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也需要包括政府、村集体、企业等在内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各主体在参与过程中也分别发挥着各自功能,如政府发挥政策功能,对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和规划,完善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实现要素融通、产业畅通、设施贯通;企业发挥开发功能,通过人才、技术、理念等要素供给,将乡村资源开发为现代生产要素,建构村集体与市场的连接,为新业态培育有效市场;村集体发挥组织功能,系统化开发乡村的优质生态、优秀农耕农俗、特色民族文化等乡村资源,并将资源进行合法与高效的组织和动员[56],从而生成协同联合效应。这一效应作用于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中表现为,由政府制定产业规划,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企业在实践中进行绿色开发与生产,发展乡村新业态;村集体通过市场要素本地化、乡土要素市场化,打通生态要素向生态产业的转化通道,提升生态资源价值,进而形成特色优势与规模发展。例如,成都市战旗村及重庆市万州区等地,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功能和统筹优势,为产业落地和发展提供用地和资金保障,同时与技术上具有领先水平的企业合作,引进科学的运营与管理模式,并结合村集体在组织、动员、规划、统筹等方面的功能发挥,对本地的生态、文化等各类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利用,以多元主体的优势互补,有效促进了特色优势的形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推动了乡村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56-57]。

3. 3 利益融合式发展赋能转型模式

产业生态系统的价值创造是由价值共识,到价值共生,再到价值共享的过程,即在一定制度和规范下,与某一产业生存与发展相关的利益相关者寻求利益均衡点,来实现功能集合与良性互动,并与外部环境动态相适应,以此达到多元价值的共创和共享的利益融合过程[58]。因此,如何寻找利益均衡点对于产业价值实现至关重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赋能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的价值实现同样需要发挥利益融合效应,实现与之相关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和价值共享。就村集体内部而言,集体合作的产生源于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价值共识,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集体成员行使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过程中,集体经济组织为民谋利与村民意在得利相一致,使村民与集体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价值共生关系;这同样适用于黏合外部主体参与价值共创,比如经济组织基于对消费者需求的有效把握,发现盈利空间,指引产品和服务的研发、生产,在组织内部实现生态资源、劳动等要素的优化配置,最终转变为被更多消费者所接受、愿意支付价值获取的商品[4]。再通过股份分红、利润返还、就业带动、服务带动等方式,配合互动调整,调动村集体内外部异质性行动者的积极性,构建多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在不损害多方利益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实现价值共享。例如,苏南地区及淄博市中郝峪村等地,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一方面注重收益分配公平与福利待遇平等,增强了村民对集体经济发展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参与热情;另一方面把握市场需求偏好与目标群体,通过项目招引、建立激励机制等手段,吸引各类市场主体共同聚合参与到集体经济的价值创造之中,并依托村办企业、镇村联合发展平台等载体,采取股份分工等方式,在多元主体之间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共同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在此基础上,立足于生态优势和特色资源,发展特色化乡村生态旅游、绿色加工等产业,促进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创新升级和特色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为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提供了有效路径[59-60]。

4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赋能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的实现进路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自身的内涵特征及其在促进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实践中的效应发挥,都充分表明了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绿色转型的协同推进,离不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为此,应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高度,通过加快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统筹发展、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赋能”效用,从而更加有效地助力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的实现。

4. 1 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统筹发展合理布局乡村特色产业的绿色转型规划

各地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载体,充分挖掘乡土资源,通过一体化布局,集聚区域内的资源禀赋,整合相关政策、项目、金融、土地和人才等要素,打破地域边界,推动实现城乡资源融合跨界、相互赋能,以“联村共建、区域提升”构筑互生互融的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模式,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共同受益。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受到政策、资金以及区位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村庄的集体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不尽平衡。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因此,应当把县域作为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实现的空间场域,构建“县城—乡镇—村庄”、村与村之间以及村庄内部合理分工、联动发展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以空间统筹推动县域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联动发展,赋能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一是建立村庄内部联动机制。在村集体内部建立“五户联动、三级联动”的组织机制,使村与户、户与户之间形成相互关联、利益共享的共同体[61]。二是成立乡级联合社,把镇域内分散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集合起来,通过“以强带弱”“优势互补”的方式,形成村与村之间的合作共赢,也便于实现与企业的统一对接。三是建立“县乡村”联动发展模式。在乡村两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基础上,强调县域统筹,构建政社功能分开、治理边界分开、产权方与经营方分开、层级功能分开的联动发展模式[62]。同时,配合实施“一县一业”强县富民工程,并在大中城市周边县域布局关联产业和配套企业,推动绿色与生态产业集群化发展,提升县城产业承载和配套服务功能,增强重点镇集聚功能,实现县城、乡镇与村庄的有效联动,打造城乡联动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集聚效应。

4. 2 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绿色发展提高乡村特色产业的绿色转型效率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所内含的绿色特征与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需求高度契合,因而这一特征的可视化程度直接影响着赋能的效用以及转型的效率。通过优化资源利用、品牌建设、产业结构,能够使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绿色特征可视化于发展的各个环节,为加速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助力。一是优化资源利用。结合乡村振兴政策集成改革,采用现代农业生态技术、生态和共生组织方式以及绿色经营管理理念与方法,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向以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生态效率同步提升,以及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协调并重的方向发展,充分挖掘和盘活乡村生态资源,实现资源的科学配置及高效、节约和循环利用,促进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改变,实现乡村特色产业资源利用的绿色转型,变生态和资源优势为产业亮点和增收基点。二是优化品牌建设。围绕推动产品与生产两个“三品一标”协同发展,即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与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以及突出竞争优势的特色,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打造“特色+绿色”的“双色”品牌,促进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三是优化产业结构。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乡村碳汇生态产品和服务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推广、应用与供给,将清洁能源产业与集体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在提高农产品源头供给的基础上,延伸至加工分选、仓储保鲜、包装运输、电商销售等多个环节,并将绿色发展和“双碳”理念贯通产供销,打造全产业链生态平台,推动产业全链条升级,打造以绿色低碳为显著特征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进而带动乡村特色产业结构转型,促进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4. 3 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特色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促进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中的效应发挥,取决于其自身的发展,因而高质量的发展必然将成为其赋能效用提升的关键。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主要由产权制度创新、生产要素质量和科学技术水平等因素所决定[63]。但是受地理区位和生产要素类型等资源禀赋的外在约束,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这容易形成惯性思维,缺乏创新能力,导致产业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64],限制了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绿色转型的协同推进。为此,一是制度创新上,把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贯穿其中,通过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建立健全乡村产业发展用地保障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激活土地要素潜能,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夯实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赋能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的产权基础。二是要素质量上,建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化运行机制,探索构建集体资产股权自由流转机制,采取多种举措提高要素流动性和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并进一步细分不同的生产要素,建立按生产要素分配机制,发挥要素分配的激励作用,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促进土地、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优化配置,为获取高质量生产要素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三是技术水平上,在立足乡土资源、源自乡土特色、聚焦乡村振兴的同时,运用“生态+科技+平台+数字”的新思维,瞄准现有短板,促进技术提升和创新,对原产业再造、细分与放大,以及对原产业组织进行创新与升华,以技术进步推动高端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升级,打造绿色生态的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田园综合体、农村电商、乡村养老、预制菜产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彰显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和生态、文化等多元价值。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 求是,2023( 6): 4-17.

[2] 曾薇. 在地化调适:党建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实践创新[J]. 中国农村观察, 2023( 6): 103-123.

[3] 李冰.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生发逻辑与现代化路径[J]. 青海社会科学, 2023( 5): 69-76.

[4] 郭晓鸣, 张耀文.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逻辑、领域拓展及动能强化[J]. 经济纵横, 2022( 4): 87-95.

[5] 栾江.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助力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作用机理与路径选择[J]. 天津社会科学, 2024( 3): 57-67.

[6] 钱淼, 郭红东. 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如何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基于山东省蒙阴县的探索性案例研究[J/OL].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4-05-25]. http://kns. cnki. net/kcms/detail/36.1328.F.20240319.1103.004.html.

[7] 靳永广. 比较优势转化、优质要素集聚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于浙江省安吉县的经验观察[J]. 农业经济问题,2023,44(4):64-77.

[8] 魏建翔. 以集体经济促进乡村人与自然“两种解放”:贵州经验的启示[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10):72-77.

[9] 何得桂, 赵倩林. 组织学习与集成治理:制度优势转化为集体经济发展效能的有效路径[J]. 社会主义研究, 2023 (1):116-124.

[10] 周文, 李吉良. 乡村振兴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难题破解与实现路径探析[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6):16-30.

[11] 张立畅.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J]. 红旗文稿, 2023( 22): 30-33.

[12] 马海龙,杨玟玟. 新内生发展理论视阈下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动力整合:以东北地区J村木耳产业为例[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3,15(4): 64-77.

[13] 万俊毅.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J].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22( 6): 19-22.

[14] 陈云, 朱莹莹. 多重资本运作下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路径:以宣恩伍家台村茶产业为例[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41(9): 47-54.

[15] 张德海, 金月, 杨利鹏, 等. 乡村特色产业价值共创:瓶颈突破与能力跃迁[J]. 中国农村观察, 2022( 2): 39-58.

[16] 杨志良, 姜安印. 小农户与乡村特色产业的包容性衔接及其路径研究[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21, 20(2): 249-255.

[17] 王维, 刘康. 培育新型合作组织 做好“土特产”文章[J]. 中国农民合作社, 2023( 3): 32-34.

[18] 唐兆涵. 关于金融支持“土特产”产业集群发展的探索与思考[J]. 发展研究, 2023, 40(10): 53-58.

[19] 杨永坤, 郑科, 黄思齐, 等. 关于做好“土特产”文章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思考[J]. 中国麻业科学, 2023, 45(4): 193-196.

[20] 陈华. 以绿色发展打造特色产业增长极:恩施州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实践[J]. 环境保护, 2018, 46(18):82-84.

[21] 文丰安. 乡村产业数字化、生态化质量转型:基本内涵、问题分析及保障路径[J]. 宏观质量研究, 2023, 11(4): 109-118.

[22] 王美英. 凉山彝区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实践经验:以会理县特色烤烟产业助力精准脱贫为例[J]. 民族学刊, 2018, 9(6): 18-23,101-102.

[23] 亢志华, 谢小梅, 王越. 长三角地区乡村产业绿色发展路径探析:以“一地六县(市)”省际交汇区为例[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44(2): 38-49.

[24] 南开大学绿色治理准则课题组, 李维安.《 绿色治理准则》及其解说[J]. 南开管理评论, 2017, 20(5): 4-22.

[25] 郭景福, 蓝广荣. 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机制创新及特色产业富民路径优化[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41(9): 41-46.

[26] 崔超. 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集体经济的百年探索与启示[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21, 14(5): 64-73.

[27] 方志权.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若干问题[J]. 中国农村经济, 2014( 7): 4-14.

[28] 黄季焜, 李康立, 王晓兵, 等. 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产权改革:现状、进程及影响[J]. 农村经济, 2019( 12): 1-10.

[29] 李天姿, 王宏波. 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现实旨趣、核心特征与实践模式[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9( 2): 166-171.

[30] 苑鹏,刘同山. 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的路径和政策建议:基于我国部分村庄的调查[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10): 23-28.

[31] 张克俊, 付宗平.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理论阐释、实践模式与思考建议[J]. 东岳论丛, 2022, 43(10): 105-114.

[32] 王立胜, 张弛.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中国乡村的新变革[J]. 文化纵横, 2021( 6): 41-53.

[33] 周振.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调研[J]. 宏观经济管理, 2023(10): 42-49,67.

[34] 曹顺仙, 周以杰. 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的集体经济绿色转型:以江苏省为例[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 22(2): 1-13.

[35] 云南省盐津县乡村现代化治理课题组. 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创新研究:基于云南盐津县绿色生态经济实践分析[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9,21(4): 16-20.

[36] 徐鹏杰.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产业融合发展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J]. 财经科学, 2023( 12): 68-81.

[37] 李敢, 徐建牛.“ 虚实之间”:产业振兴背景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J]. 浙江社会科学, 2021( 4): 89-97.

[38] 孙毅, 景普秋. 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模式及其路径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12( 12): 152-161.

[39] 贾晋, 刘嘉琪. 乡村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路径研究:基于资源与资本有效结合视角[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 36(5): 93-105.

[40] 王世泰, 谈育明.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民共同富裕:关键要义、逻辑分析及现实进路[J]. 现代经济探讨, 2023 (3):21-28.

[41] 杨洋. 农村集体经济振兴的蕴含价值、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 农村经济, 2020( 9): 27-33.

[42] 龚云. 新时代要高度重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2( 3): 18-26.

[43] 习近平. 摆脱贫困[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2:145-146.

[44] 葛宣冲. 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理论内涵与实践创新[J]. 现代经济探讨, 2023( 12): 117-125.

[45] 朱媛媛, 张瑞, 陈慧媛, 等. 乡村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的空间优化及调控路径研究: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2023, 42(12): 2362-2376.

[46] 高强,崔文超. 从封闭到开放: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5): 1-12.

[47] 刘鸿渊, 柳秋红. 欠发达地区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困境与策略探析[J]. 农村经济, 2015( 12): 57-61.

[48] 李敏, 符平. 绿色农业产业创新实践的持续之道:“外部环境-基层策略”视角下的案例研究[J]. 公共行政评论, 2023, 16(5): 26-45.

[49] 张童朝, 李芬妮, 颜廷武. 温饱与环保:多维贫困如何影响农民绿色生产[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3, 37(10): 13-21.

[50] 张鹏,梅杰.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绿色生态转型、改革趋向与发展启示[J]. 世界农业,2022(2): 5-14.

[51] 魏广成,孔祥智,李欣,等.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认定的“困境” 与“突围”:基于公共价值管理范式的研究[J]. 管理评论,2024(1): 276-288.

[52] 舒尔茨. 改造传统农业[J]. 梁小民,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6: 125.

[53] 胡振红. 量与质:不同实现形式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要素构成分析[J]. 山东社会科学, 2014( 12): 46-52.

[54] 丁文, 程子扬.“ 村企合作”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完善:基于鄂西北H村的个案研究[J]. 河北法学, 2022, 40(9): 62-79.

[55] 熊光清, 熊健坤. 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一种具备操作性的治理方案[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8, 32(3): 145-152.

[56] 龚燕玲, 高静, 刘畅.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逻辑进路与案例剖析[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23, 22(4): 478-486.

[57] 张龙, 张新文.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乡村共同富裕:逻辑关联、实践过程与路径选择[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3(4): 27-35.

[58] 王家合, 杨倩文.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价值共创:结构、过程与结果[J]. 理论探讨, 2024( 1): 70-78.

[59] 赵黎.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何以促进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双案例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23( 8): 60-83.

[60] 吴兆明, 黄曼, 庄晋财.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中镇村联合发展平台的创新路径研究:基于苏南五市的调研[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23, 22(5): 621-631.

[61] 郭晓鸣, 张耀文, 马少春. 农村集体经济联营制:创新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的新探索[J]. 农村经济, 2019( 4): 1-9.

[62] 陈雪原.“ 体制统筹、空间统筹、产业统筹”: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16(5): 90-97.

[63] 沈秋彤, 赵德起. 中国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差异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2, 39(2): 43-63.

[64] 王瑞峰. 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演变特征、关键问题与突破方向[J]. 经济学家, 2024( 2): 120-128.

(责任编辑:李琪)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批准号:22YJC71001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统筹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研究”(批准号:22&ZD112)。